王慧玉
- 作品数:13 被引量:14H指数:2
- 供职机构:国际关系学院文化与传播系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 由“忘”而致的丰盈——谈庄子美学中的心性锤炼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张力被引量:1
- 2008年
- 庄子作为"最高地艺术精神"的代表,最本质地体现,就是在《庄子》中,他将人生艺术化了。而所谓将人生艺术化,即表现为以"忘",尤其是"坐忘"等一系列范畴进行心性的锤炼,从而达到由凡俗向至高的精神境界皈依,由此境到彼境,由具体的有限之境到无限丰盈的境界升华。在中国古典文学理论及文学创作实践中,也表现出庄子心性锤炼的内涵及效果,如陆机、刘勰等对艺术创作心理过程的阐述;陶渊明、苏轼诗词作品中展现的从现实到艺术的超脱心境的转换;贺铸、晏几道词作的荡开一笔,求得更为开阔意境的创作方法等,他们都与庄子的心性锤炼殊途同归,是对庄子代表的艺术精神的验证,在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巨大审美张力。
- 王慧玉
- 关键词:庄子丰盈审美张力
- 以文化安全为旨归的大众文化心理分析与建构
- 2020年
- 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大众文化心理安全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指标和保障。对当前大众文化心理安全进行分析和建构应该充分考虑全球化语境及媒体发展状况,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等几个方面因素。中国传统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呈现出适应层级式身份认同的社会心理状态,注重平和与教化,倡导人格修养并推崇严肃价值观;而现代社会新媒体的发展则提供了最广泛的低语境交流方式,多元文化与亚文化盛行,网络交往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层级,实现了虚拟的平等,娱乐化盛行的同时伴随着严肃价值观的消解,等等。传统与现代之间形成了文化张力,差异凸显导致大众文化心理的迷惘、焦虑与不稳定。对大众文化心理的安全建构应该加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导向,提高大众文化鉴别的能力并发挥其主导权,在最大程度上让大众享有自我实现的心理满足感。
- 王慧玉
- 关键词:文化安全跨文化传播传统文化新媒体
- 老庄“为道”与“为学”观念辨析——兼与陈鼓应先生商榷
- 2017年
- 内容简介:“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语出《老子》,相对成文。“学”与“道”含义丰富,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范畴。“为学”的途径是积累、增益,“为道”的途径是消损、“涤除”以达到虚静,“学”背“道”而驰,二者之间并没有进路。庄子也没有弥合“学”与“道”之间的界限,《庄子》中的相关寓言并没有喻示由技进道,而是展现了内心修炼以达到道境的历程。《庄子》对一些艺术形式的批评,表明技艺的精湛并不是“道”的体现,“道心”才是关键。
- 王慧玉
- 从言到行的进路--庄子对语言困境的认知与策略
- 2024年
- 庄子以多样的形式和高超的技巧将语言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但是他认为作为工具的语言是有局限的,语言无法抵达道,从而指出了语言的困境。庄子认为对道的抵达不能依赖语言的意义功能,“寓言”“重言”的意义表达无法从语言内部解决语言的困境。因此,他以“卮言”这种言说的形式将静止的语言意义转化为动态的言说行为,以无拘无束的言语行为抵达道境,这是他语言策略的第一步。庄子的语言策略还表现在将语言内化,以无言之言的直觉感悟直抵道境,把握事物的真。以行达道是庄子解决语言困境策略的最后一步。
- 王慧玉
- 关键词:卮言寓言重言
- 王充的士人论与其创作观被引量:3
- 2003年
- 王充的士人论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部分。主要包括士人际遇论 ,对“文吏”与“文儒”的评价、对四种儒士的划分及对“鸿儒”的推崇等。王充的士人论表明他对士人才能与德操的重视 ,对创作之才的赞赏。
- 王慧玉
- 关键词:士人鸿儒
- 中国传统文化的安全结构分析
- 2021年
- 当今对文化安全问题的研究应该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源头。中国传统文化以人的文化心理安全为依据,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完备的文化心理安全结构。主要包括天人关系中人的自我确立的安全需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安全需求;人的生命力展现与发展的安全需求;本土文化与其他文明和平相处的安全需求等。对传统文化中的文化心理安全的结构及其内涵与特质进行分析,可以为文化安全建设提供借鉴,对文化安全策略的制定具有启示意义。
- 王慧玉
- 关键词:文化安全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心理
- 从“黛玉进贾府”看《红楼梦》中语境与意义的生成关系
- 2018年
- 小说审美价值的实现,依赖于对小说的意义阐释,而小说的意义生成,又必须基于具体而微妙的语境分析。以《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为例进行细致深入的探讨,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至少四种语境:环境语境、对比语境、心理语境和综合语境,它们在具体的场景中,传达意义,推进情节,塑造人物,使得小说合情合理又意味无穷。而《红楼梦》中语境与意义丰富的生成关系又源于中国高语境文化这一特点,不理解中国高语境文化状态下《红楼梦》中语境与意义的生成关系,就不能很好地解读《红楼梦》这部经典之作。
- 王慧玉
- 关键词:语境《红楼梦》高语境文化
- 《庄子》中“工匠精神”的原初形态被引量:8
- 2020年
- "工匠精神"体现着一种劳作中的精神状态,是指劳动者专注于劳作,既得到精妙绝伦的产品,又伴随着心灵的愉悦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工匠精神"的文化渊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先秦,《庄子》中有对"工匠精神"淋漓尽致的展现,"工匠精神"的本质是艺术精神,是解除了主体与自身、对象及世界之间的对抗,超脱了功利束缚的自由精神,它也代表了道家最高人格理想的实现。
- 王慧玉
- 关键词:庄子工匠艺术精神人格理想
- 风格与人——《文心雕龙·体性》析论
- 2009年
- 《文心雕龙.体性》是刘勰专论文章风格的篇章,篇中将文章风格划分为八种,并指出每种风格的特点,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体性》篇文字,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它明确了文章风格讨论的前提是作家的性灵文字,指出了作家个性对文章风格的决定作用。但是刘勰所界定的文章八体并不能涵盖所有文章的风格类别,它们只是文章的风格倾向与大致的类别而已;作家个性中蕴涵的人格因素对文学风格的重大影响无疑赋予了《体性》篇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 王慧玉
- 关键词:文心雕龙人格
- 探春为什么哭了?
- 2003年
- 小说《红楼梦》中,贾府的几位小姐各具风姿,而探春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所谓“文采精华,见之忘俗”。她看起来温柔平和,性格却绝对不柔弱,最是一个有见解的厉害人物。被称作“辣子”的王熙凤在“这些大姑子小姑子里头,也就只单畏他五分”(《红楼梦》
- 王慧玉
- 关键词:《红楼梦》小说探春赵姨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