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合
- 作品数:47 被引量:300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汉坦病毒双启动子双价核酸疫苗载体的构建及表达
- 2010年
- 构建单质粒双启动增强子共表达汉坦病毒的汉滩型(HTNV)和汉城型(SEOV)双价M2基因的表达载体,并在真核细胞Vero-E6中瞬时表达。
- 郭咏娟孙允伟王传合杜红梅于彤彤罗恩杰
- 关键词:汉坦病毒核酸疫苗
- FT3/FT4比值及联合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被引量:10
- 2022年
- 目的探讨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FT3/FT4)比值联合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对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心内科住院的10607例心衰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重要数据缺失、患有其他严重疾病及失访患者后最终纳入9343例。以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为终点事件,平均随访3.2年(2~8年)。最终死亡3915例,其中心血管死亡2728例。根据FT3/FT4比值将患者三等分为3组,比较3组患者基线资料,Cox回归以及Kaplan-Meier(KM)生存分析FT3/FT4比值对心衰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净重新分类指数(NRI)、整体鉴别指数(IDI)分析FT3/FT4比值联合NT-proBNP评估全因死亡及心血管死亡的价值。结果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FT3/FT4比值是心衰患者全因死亡及心血管死亡的强预测因子。FT3/FT4比值每升高0.1,心衰患者全因死亡风险下降14.8%(HR=0.852,95%CI:0.765~0.948,P=0.003),心血管死亡风险下降24.5%(HR=0.755,95%CI:0.662~0.860,P<0.001)。KM生存分析显示FT3/FT4比值越低,全因死亡及心血管死亡累积生存率越低。根据ROC曲线、NRI、IDI分析,FT3/FT4比值联合NT-proBNP对心衰预后的预测价值显著优于单独应用FT3/FT4比值或NT-proBNP。结论FT3/FT4比值降低是心衰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且FT3/FT4比值联合NT-proBNP显著优于单独应用FT3/FT4比值或NT-proBNP的预测价值。
- 李影王传合韩苏佟菲李志超孙志军
- 关键词:心力衰竭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预后
- 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患者入院血红蛋白浓度与出院后心衰易损期发生联合终点事件的关系被引量:11
- 2020年
- 目的探讨入院血红蛋白(Hb)浓度与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EpEF)患者出院后易损期(出院后60~90 d)联合终点事件(全因死亡及心衰再住院)发生的关系。方法98例HFpEF患者,住院后24 h内完善Hb化验并记录相关临床信息。出院后随访3个月,以Hb浓度对HFpEF患者易损期联合终点事件(全因死亡或因心衰再住院)预测能力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选取最佳切点Hb=13.1 g/dL。根据Hb浓度将HFpEF患者分为低Hb组(Hb<13.1 g/dL)和高Hb组(Hb≥13.1 g/dL)。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基线资料,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Hb浓度与HFpEF患者易损期联合终点事件的关系,并比较两组易损期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与高Hb组相比,低Hb组患者女性比例、NYHA心功能分级、血脑钠肽、D-二聚体、肌酐、尿素氮水平及呋塞米使用比例高,而红细胞压积及白蛋白水平低。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发现,基线Hb水平是易损期联合终点事件(HR 0.963,95%CI 0.939~0.987;P=0.003)的独立预测因子,且Hb浓度每增加1 g/dL可减少3.7%的易损期联合终点事件发生风险。易损期随访期间,低Hb组易损期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较高Hb组更高(33.3%比15.1%,P=0.034),两组易损期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入院Hb浓度可以独立预测HFpEF患者易损期内联合终点事件发生风险,Hb<13.1 g/dL时HFpEF患者易损期内联合终点事件增加。
- 李志超王传合孙志军
- 关键词:心力衰竭
- 血清胱抑素C对慢性心力衰竭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观察血清胱抑素C对慢性心力衰竭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心血管内科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4965例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心功能Ⅱ级1080例,Ⅲ级2367例,Ⅳ级1518例。在院死亡204例(4.1%),全因死亡1783例(35.9%)。平均随访3.2年(2~8年),以全因死亡为终点。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Cox生存分析、Kaplan-Meier分析、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研究血清胱抑素C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血清胱抑素C值越高,重度心功能不全比例越高,院内死亡率及远期死亡率也明显升高;多因素Cox分析剔除其他混杂因素干扰后,高胱抑素C组远期死亡风险是低胱抑素C组的1.989倍(95%CI:1.391~2.843,P<0.001)。ROC曲线约登指数确定胱抑素C预测远期死亡发生的最佳界值是1.63 mg/L,曲线下面积0.686,灵敏度54%,特异度76%。结论血清胱抑素C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心力衰竭患者远期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王力王传合韩苏佟菲孙志军
-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血清胱抑素C预后
- 低白蛋白血症与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患者的相关性及预后分析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分析低白蛋白血症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的相关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心内科住院的314例HFpEF的住院患者,以血清白蛋白中位数为参考,将患者分为低白蛋白组(白蛋白<35g/L)和正常白蛋白组(白蛋白≥35g/L).通过COX回归分析低白蛋白血症与HFpEF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低白蛋白组较正常白蛋白组心血管病死率较高[20.2%(20/99)比9.8%(21/215)];两组平均住院时间、院内病死率及心力衰竭再入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正常白蛋白组的心力衰竭再入院的相对危险比为0.554(0.374~0.820),心源性死亡的相对危险比为0.283(0.148~0.538),P值均小于0.05.结论在HFpEF患者中,低白蛋白血症患者的心功能相对较差,病情更重;低白蛋白血症可能是HFpEF患者心源性死亡的危险因素.
- 何微谢嘉怡王传合孙志军
- 关键词:低白蛋白血症心力衰竭
- 胸痛发作小于3h的急性主动脉综合征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差异化风险评估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研究在胸痛发作小于3 h的情况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的差异化风险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AAS患者69例,NSTEMI患者136例,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组间差异。利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AAS及NSTEMI的差异化风险因素。比较各差异化风险因素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分析各因素鉴别AAS及NSTEMI的价值,并确定部分差异风险因素的最佳截断值。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NSTEMI,D-二聚体(OR 8.872,95%CI 4.064~19.366)、血小板分布宽度(PDW)(OR 1.635,95%CI 1.253~2.133)、非结合胆红素(UCB)(OR 1.149,95%CI 1.003~1.317)、收缩压(SBP)(OR 1.025,95%CI 1.006~1.045)是AAS发生的高风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AUC_(D-二聚体)=0.944(95%CI 0.897~0.973),AUC_(PDW)=0.794(95%CI 0.724~0.853)。利用ROC曲线的约登指数确定D-二聚体及PDW从NSTEMI中鉴别AAS的最佳界值,D-二聚体的ROC曲线分界点为247.5μg/L,灵敏度为95.7%,特异度为83.8%;PDW的ROC曲线分界点为16.05%,灵敏度为58.8%,特异度为95.6%。结论D-二聚体、PDW、UCB、SBP是AAS及NSTEMI的差异化风险因素;当D-二聚体<247.5μg/L时,可有效除外AAS;当PDW>16.05%时,大概率发生AAS。
- 佟菲王传合韩苏李影李志超孙志军
- 关键词: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急性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壁内血肿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血小板分布宽度
- 不同部位起搏治疗对患者心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起搏器植入术后12个月,右室间隔部(RVS)起搏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数据库,收集关于右室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左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按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进行质量评价、资料提取,并用Rev Man4.2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检索出文献395篇,最终纳入10篇;均研究报告了术后左射血分数(LVEF),各研究具有高度异质性(I2=77.3%,P<0.01);Meta分析结果示:WMD的95%CI在无效竖线的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3.42;95%CI:1.54,5.30;P=0.0004<0.05]。结论起搏器植入术后12个月,在血流动力学和心室同步性方面,右室间隔部起搏均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
- 王力王传合孙志军
- 关键词:起搏器心功能META分析
- D-二聚体与慢性心力衰竭院内死亡的相关性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探索D-二聚体(D-dimer)与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发生院内死亡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慢性心衰患者2 840例,按照是否发生院内死亡分组,分为生存组和院内死亡组。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得出与D-dimer相关的血液指标和超声心动图指标。以Spearman相关分析中具有相关性的指标为自变量,D-dimer为因变量,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与D-dimer密切相关的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确定D-dimer预测院内死亡的最佳界值。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慢性心衰发生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比较各独立危险因素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判断各因素对院内死亡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 2 840例患者中发生院内死亡46例。院内死亡组D-dimer较生存组升高[分别为788 (342~1 418)μg/L和212 (120~420)μg/L,P <0.001]。Spearman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D-dimer与脑钠肽(BNP)呈正相关(P=0.017),与白蛋白、血钠、淋巴细胞计数呈负相关(分别为P <0.001,P <0.001,P=0.021)。通过ROC曲线,D-dimer预测院内死亡的最佳界值为614μg/L,AUCD-dimer=0.815。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dimer>614μg/L是慢性心衰发生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OR=11.147,95%CI:5.967~20.822;多因素分析OR=5.691,95%CI:2.750~11.778)。其他独立危险因素BNP、血红蛋白、血肌酐的AUC比较结果显示(AUCBNP=0.729,AUC血红蛋白=0.679,AUC血肌酐=0.621),D-dimer预测慢性心衰院内死亡发生的价值高于血红蛋白和血肌酐,但与BNP无差异。结论 D-dimer升高是慢性心衰发生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佟菲王传合韩苏李影李志超孙志军
-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D-二聚体
- 血尿素联合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院内死亡的评估价值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血尿素联合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对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院内死亡的评估意义。方法连续收集我院心内科住院的心衰患者6262例,按是否发生院内死亡分为存活组6034例和死亡组228例;按年龄分为老年组3929例和高龄组(年龄≥80岁)2333例;按心衰类型分为射血分数减低的心衰(HFrEF)组1088例,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HFmrEF)组2343例,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组2831例。检测NT-proBNP及血尿素水平,ROC曲线分析血尿素预测院内死亡的发生。结果死亡组血尿素、NT-proBNP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logistic回归显示,血尿素、NT-proBNP是心衰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HFpEF组,HFmrEF组,HFrEF组血尿素、NT-proBNP水平呈明显升高趋势(P<0.05)。老年组血尿素和NT-proBNP水平明显低于高龄组[(8.87±5.29)mmol/L vs(9.53±5.44)mmol/L,(5144.93±6376.14)ng/L vs(5756.00±6736.07)ng/L,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尿素预测院内死亡的最佳临界值为11.41 mmol/L,ROU曲线下面积为0.727(95%CI:0.712~0.734)。以血尿素11.41 mmol/L和NT-proBNP 5000 ng/L为界值,心衰患者中2项升高者院内病死率明显高于2项正常者和单项升高者(P<0.05)。结论血尿素及NT-proBNP升高是心衰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血尿素联合NT-proBNP对心衰患者院内死亡风险预测价值更大。
- 王传合崔文佳韩苏佟菲李影李志超孙志军
- 关键词:血尿素氮心力衰竭生物标记交感神经系统
- 高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的分析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了解行介入治疗的高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入选2010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入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心内科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且行介入治疗的老年患者604例,依据年龄分为老年组(60~79岁)524例和高龄组(≥80岁)80例,收集患者临床基本资料、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结果、术后出院带药情况,记录终点事件,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差异。结果与老年组比较,高龄组术后血流TIMI 3级比例更低(96.3%vs 99.0%)、平均支架长度更短(31mmvs 38mm)、男性、吸烟、术后应用氯吡格雷、β受体阻滞剂比例降低(P<0.05)。2组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6%vs 21.3%,P>0.05)。结论高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具有独特的临床特点,其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老年患者无显著差异。
- 何东旭田春阳宋佳朱家赫于彤彤王传合孙志军孙兆青
- 关键词:心肌梗死冠状血管造影术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