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亦丽
- 作品数:12 被引量:22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 印度教教派组织世界印度教大会(VHP)剖析被引量:1
- 1994年
- 世界印度教大会是一个机构庞大的印度教教派组织,是印度教各个派别的联合体。它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在当今印度的社会和宗教生活乃至政治生活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VHP的成立与发展 VHP成立于1964年,是由国民志愿服务团(RSS)的领袖M·S·高瓦克创立的。它的诞生决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时代背景。 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爆发,印度的惨败刺激了印度国内民族情绪的高涨。随后,印巴克什米尔争端趋于激化,双方举行的数轮会谈均无结果,处于僵持状态。
- 江亦丽
- 关键词:印度教教派教派主义外来宗教种姓制度罗摩
- 印巴核试验与美国的南亚政策被引量:3
- 1998年
- 印巴核试验与美国的南亚政策江亦丽今年5月印度、巴基斯坦相继进行核试,对美国无疑是当头棒喝,标志着冷战结束后美数年惨淡经营、几度调整的南亚战略的失败,对美全球防扩散政策也是一沉重打击。痛定思痛,美朝野对其南亚政策进行反思并展开一场新辩论,其中涉及的主要...
- 江亦丽
- 关键词:克什米尔问题核试验经贸关系防止核扩散克什米尔争端印度人民党
- 印度政局发展趋势及新政府的政策被引量:1
- 1996年
- 印度的第11届人民院(议会下院)选举结果表明,印度社会的政治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政治势力正在不断走向衰落,新的政治势力已经崛起。这种变化将不可避免地对印度今后的政局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新政府地位脆弱,未来政局依然动荡不定 此次大选中,几亿选民选出了一个四分五裂的人民院。在545个议席中,各党派无一获得可以单独组阁的半数以上席位。总统先是指定了获席位最多的印度人民党组阁。但该党执政仅13天,由于没能凑够通过信任投票所需的半数以上议员而被迫辞职,成为印度独立后执政时间最短的一届政府。随后。
- 孙士海江亦丽
- 关键词:印度教教派新政府国大党印度人民党政治势力核武器
- 印度人民党的崛起被引量:5
- 1996年
- 今年印度第11届大选形势复杂多变,其结局颇具戏剧性。印度人民党(BJP)一举击败国大党,获161席,成为议会第一大党。5月15日,夏尔玛总统邀请印度人民党组阁,该党领袖瓦杰帕依出任新政府总理。这是印度人民党首次在中央执掌权柄。
- 江亦丽
- 关键词:印度人民党国大党教派主义印度教教派印度教徒世俗主义
- 佛教“灵魂”理论浅探
- 1985年
- 本文对印度早期佛教的“灵魂”理论及其与婆罗门教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原始佛教的“无我论”具有反对婆罗门唯心主义的倾向,因而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但随着佛教理论的发展,这种色彩逐渐消失了。
- 江亦丽
- 关键词:无我论五蕴部派佛教原始佛教婆罗门教业报轮回
- 巴美关系为何日渐疏远?被引量:8
- 2001年
- 冷战时期 ,巴基斯坦是美国抵抗苏联势力南下的“前线国家”,两国关系密切。冷战后 ,巴基斯坦在美南亚战略中的地位骤降 ,双方在核问题、塔利班等问题上分歧日深 ,渐行渐远。
- 江亦丽
- 关键词:冷战时期冷战后核问题塔利班
- 九一一事件对美国内政外交的影响
- 2002年
- 本文分析了当代恐怖主义国际化、实体化和高智能化等特点 ,探讨了恐怖分子把美国作为主要攻击对象的原因 ,阐述了九一一事件对美国内政外交及国际局势产生的深刻影响。
- 江亦丽
- 关键词:外交
- 美国与南亚核问题
- 1997年
- 美国与南亚核问题江亦丽1996年在日内瓦召开的关于《全面核禁试条约》(CTBT)会议上,印度顶住美国的压力,拒不在条约上签字,南亚核问题成为国际社会注目的焦点。一、印度的核政策印度的核能研究及应用起步较早。1956年建成第一座研究性核反应堆,1964...
- 江亦丽
- 关键词:核问题《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核政策美巴关系防止核扩散
- 橘黄旗下的联盟——印度教教派组织国民志愿服务团(RSS)剖析被引量:4
- 1994年
- 1992年12月初,十余万印度教徒从印度各地涌向阿逾陀(阿约底亚)城的巴布尔清真寺,准备参加“象征性的”重建罗摩庙活动。巴布尔清真寺是莫卧儿皇帝巴布尔于1528年建造的。印度教徒声称,这座清真寺建在罗摩庙的位置上,是拆毁罗摩庙改建的。数百年来。
- 江亦丽
- 关键词:印度教教派印度教徒志愿服务教派冲突印度人民党印巴分治
- 80年代以来中印关系的改善和发展
- 1996年
- 中国和印度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都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历史上两国长期友好相处,在文化、艺术和思想方面交流频繁。在近代反对殖民主义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两国人民更是相互同情和支持。印度独立和新中国诞生后,两国关系进—步发展。50年代“印地一秦尼依帕依”(中印人民是兄弟)的口号深入人心。两国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中印两大文明古国对当代国际社会的新贡献。然而,由于边界争端,1962年两国发生边境武装冲突,关系恶化。这种局面僵持了近20年。70年代末尤其是80年代以来,在中印两国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下,双方逐步克服困难,两国关系有了明显改善和发展。中印关系经历了一个从友好到对抗、从对抗到缓和、再到正常化的曲折过程。
- 江亦丽
- 关键词:中印关系中印两国邓小平经贸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