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斌

作品数:2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动态血压
  • 1篇心绞痛
  • 1篇心绞痛患者
  • 1篇型心
  • 1篇型心绞痛
  • 1篇血压
  • 1篇松解
  • 1篇松解术
  • 1篇转归
  • 1篇椎间盘
  • 1篇椎间盘化学松...
  • 1篇稳定型心绞痛
  • 1篇细胞
  • 1篇淋巴
  • 1篇淋巴细胞
  • 1篇颈椎
  • 1篇颈椎病
  • 1篇颈椎病患者
  • 1篇绞痛
  • 1篇高血压

机构

  • 2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山东省立医院

作者

  • 2篇杨斌
  • 2篇谭丽娟
  • 1篇王霞霞
  • 1篇李姗
  • 1篇于兆华
  • 1篇潘娜娜
  • 1篇宇仁超
  • 1篇于玲范
  • 1篇苑海涛
  • 1篇张蕊
  • 1篇郑春燕

传媒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2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缬沙坦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D4^+ CD28^- T淋巴细胞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研究缬沙坦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外周血中CD4+CD28-T淋巴细胞的比例及其相关细胞因子IFN-γ的影响。方法将8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缬沙坦治疗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2例常规治疗组和43例缬沙坦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外周血中CD4+CD28-T淋巴细胞的数量,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浆中干扰素-γ(IFN-γ)水平,并同时观察两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内因不稳定型心绞痛再次入院、急性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及死亡等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6个月后CD4+CD28-T淋巴细胞的比例及血浆中IFN-γ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缬沙坦治疗组下降较常规治疗组更为明显(P<0.05)。缬沙坦治疗组6个月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显著减少(P<0.05)。结论缬沙坦可能通过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外周血中CD4+CD28-T淋巴细胞的比例及血浆中IFN-γ的水平,从而达到稳定斑块,改善预后的作用。
杨斌谭丽娟郑春燕苑海涛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T淋巴细胞干扰素-Γ
高血压合并颈椎病患者物理干预后的转归及机制探讨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观察初发高血压合并颈椎病患者,经颈椎关节粘连松懈术治疗及改善生活习惯后血压的转归,为颈型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开辟新的途径。方法在门诊2011年5月1日至2013年4月30日就诊的5000例初发高血压患者中筛选出符合研究条件的患者160人[血压在(140-159)/(90~99)mmHg之间]。随机分成两组,A组采用颈椎关节粘连松懈术推拿治疗一个疗程,并严格按照制定的生活习惯、日常姿势和颈部运动方式进行干预;B组给予小剂量的钙离子拮抗剂或小剂量血管紧张素抑制剂治疗,随访4周。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4周,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患者24h平均血压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B组仅头痛眩晕、视物模糊、畏光、胸闷胸痛的症状有所改善,两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而耳鸣、听力下降、疲惫乏力等症状,A组改善明显,且显著优于B组(P〈0.01)。治疗前A、B两组24h平均血压无差异(P〉0.05),治疗4周后,A组患者24h平均血压均明显下降并维持在正常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而B组患者的血压虽有所下降但未能恢复至正常,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B组相比,A组患者经4周治疗后的24h平均血压明显下降,且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初发高血压患者,应注意颈椎病的筛查,尽早地发现高血压合并颈椎病者,并及时进行合理治疗,避免误诊漏诊,从而提高高血压的治愈率。
李姗谭丽娟于兆华宇仁超杨斌王霞霞潘娜娜张蕊于玲范
关键词:高血压颈椎病椎间盘化学松解术动态血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