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弘鑫
- 作品数:14 被引量:77H指数:6
- 供职机构: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与外科治疗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7月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25例十二指肠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5例患者临床上均无特异性症状,肿瘤位于十二指肠球部、降部、水平部及升部分别为2例、11例、8例和4例。极低度、低度、中度、高度危险者分别为2例、7例、6例和10例。均予以手术切除.其中1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10例行十二指肠肿瘤局部切除,2例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2例行远端胃大部切除。18例患者随访16—39个月,期间有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8、30和35个月复发。结论十二指肠GIST临床缺乏特异性表现,手术完整切除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 杨弘鑫陈海宁张波陈志新陈佳平陈秀峰
-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十二指肠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外科手术
- 伊马替尼治疗晚期及高危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被引量:10
- 2017年
- 目的:评价伊马替尼治疗晚期、高危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2011年1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173例GIST患者资料,其中晚期患者73例,高危患者100例,分别比较两类患者中服用伊马替尼患者与未服药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73例晚期患者平均随访31(6~66)个月;Cox回归分析显示,其中服用伊马替尼患者总生存期(OS)明显长于未服用伊马替尼患者(1年OS:100.0%vs.78.6%,2年OS:93.1%vs.26.1%;HR=0.040,95%CI=0.011~0.152,P=0.000)。100例高危患者平均随访45(6~73)个月;亚组分析示,其中术后服用伊马替尼1年患者较未服药患者无复发生存期(RFS)明显延长(3年RFS:66.7%vs.38.5%;HR=0.341,95%CI=0.134~0.868,P=0.024),而服用伊马替尼2年患者较服用伊马替尼1年患者RFS也明显提高(1年RFS:100.0%vs.100.0%,2年RFS:100.0%vs.88.9%,3年RFS:91.7%vs.66.7%;HR=0.108,95%CI=0.015~0.778,P=0.027);5例术后服用3年伊马替尼患者3年RFS为100.0%。服用伊马替尼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浮肿、白细胞下降、胃肠道反应等,以1~2级为主。结论:伊马替尼治疗晚期、高危GIST有较好的安全性,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高危患者术后建议至少服用3年伊马替尼,但是否延长服药年限仍需更多的临床研究证实。
- 杨弘鑫张波沈朝勇王黔王海斌严芝强陈家驹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肿瘤蛋白激酶抑制剂无病生存
- 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6
- 2012年
- 目的探讨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的临床病理特点、手术治疗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实施开腹手术的112例Ⅱ、Ⅲ型AEG病例资料。其中Ⅱ型AEG 77例,Ⅲ型35例;72例行近端胃切除,40例行全胃切除。结果 112例Ⅱ、Ⅲ型AEG患者肿瘤分期较晚、淋巴转移率高。按肿瘤部位分为Ⅱ型AEG组和Ⅲ型AEG组,两组在手术方式选择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有57例(74.0%)和15例(42.9%)行近端胃切除。按手术方式分为近端胃切除组和全胃切除组,两组在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分别为(275.76±27.02)min和(304.12±23.12)min;在术后并发症方面,近端胃切除组有15例(20.8%)患者出现烧心、返酸,有9例(12.5%)患有返流性食管炎;全胃切除组有15例(37.5%)每日进食大于5次。结论Ⅱ、Ⅲ型AEG目前主要经腹手术治疗,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选择行近端胃切除或全胃切除手术,两种术式术后都伴随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 陈秀峰陈海宁张波陈志新胡建昆王芳杨弘鑫陈佳平
- 关键词: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近端胃切除全胃切除并发症
- 胃巨大胃肠间质瘤四例
- 2013年
- 病例1女,46岁,因“全腹痛3月,加重12h”于2011年4月27日就诊。查体:左上腹有轻微压痛,可扪及包块。腹部增强CT示:左侧脾胃间隙见一大小约9.6cmx6.9cm包块,密度不均,内缘紧邻胃大弯侧,下缘紧邻胰腺前缘,后外方见脾血管影,动脉期病灶内见滋养血管影,间质源性肿瘤?见图1。初步诊断:左上腹包块,胃胃肠间质瘤(GIST)破裂?于5月5日行胃巨大GIST及胃壁部分切除术。术中见:
- 陈海宁杨弘鑫张波陈秀峰陈志新陈佳平
-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上腹包块部分切除术胃大弯侧滋养血管GIST
- 混合糖电解质注射液对腹部外科患者术后血糖及电解质的影响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 探讨混合糖电解质注射液在腹部手术患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满足入选标准并获得知情同意的腹部手术后患者120例分为实验组(新海能混合糖电解质组)60例及对照组(复方电解质葡萄糖组)60例.术后1d开始对实验组患者空腹静脉输注混合糖电解质注射液1 000 ml,对照组患者静脉输注复方电解质葡萄糖1 000 ml,连续4d.监测输液后患者血糖、血钙、血镁及血磷的变化.结果 实验组及对照组术后第1、2天输液前血糖均高于术前血糖(P<0.05),但实验组术后第1、2天输液后血糖与输液前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第1天血钙均略低于术前(P=0.000),但术后第2天则与术前血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20),但实验组术后第1、2天与术前血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第1、2天血镁均低于术前(P<0.05),但实验组术后第1、2天与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第1、2天血磷均低于术前(P<0.05),而实验组术后第1天血磷低于术前(P =0.008),但术后第2天则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52).结论 混合糖电解质对血糖影响小,并能够补充血钙、血镁及血磷,且安全性高.
- 王黔王海斌严芝强谢海涛杨弘鑫张镭
- 关键词:血糖
- 早期胃癌前哨淋巴结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评估纳米炭示踪早期胃癌(EGC)前哨淋巴结(SLN),预测胃周淋巴结转移状态的价值,探索SLN的分布情况。方法 45例EGC患者在完成开腹探查后,将1mL纳米炭混悬液分4~6个位点于肿瘤周围经浆膜下注射,将最先黑染的淋巴结确认为SLN,术后将SLN和清扫的各组淋巴结送病理组织学检查,计算其预测价值。结果 45例EGC患者中有43例染色成功,检出率为95.6%,总共检出SLN 53枚,平均(1.23±0.53)枚/例。43例染色成功的患者中有11例(25.6%)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有3例(7.0%)患者出现假阴性,其预测胃周区域淋巴结转移状态的准确性及敏感性分别为93.0%和72.7%,假阴性率及阴性预测值则分别为27.3%及91.4%。在36例胃窦癌患者中,有23例(63.9%)患者检出的SLN位于第3组。黏膜内癌与黏膜下癌两组比较,肿瘤长径(P=0.042)和淋巴结转移率(P=0.001)两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这两组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米炭示踪EGC的SLN,染色率、准确性和敏感性高,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胃周淋巴结的转移状态。
- 陈秀峰张波杨弘鑫陈海宁沈朝勇胡建昆陈佳平陈志新
- 关键词:早期胃癌前哨淋巴结淋巴转移纳米炭
- 349例胃肠道间质瘤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0
- 2013年
- 目的探讨影响胃肠道间质瘤(GIST)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349例GIST患者的病例资料,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结果 335例患者行肿瘤完整切除术,14例行姑息切除术。288例(82.5%)获得随访,随访3~72月(中位时间33月),61例复发或转移,其中33例死亡。非条件logistic回归示:肿瘤部位(P=0.003,OR=1.412,95%CI:1.125~1.772)、危险度分级(P=0.011,OR=2.930,95%CI:1.278~6.716)、术后服用伊马替尼(P=0.009,OR=0.291,95%CI:0.115~0.734)是影响GIST患者术后复发或转移的独立因素。2006年至2008年期间128例患者Cox回归示:直径(P=0.034,OR=2.328,95%CI:1.065~5.089)、危险度分级(P=0.015,OR=3.031,95%CI:1.236~7.428)及术后服用伊马替尼(P=0.011,OR=0.259,95%CI:0.091~0.734)是影响术后3年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结论 GIST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肿瘤部位、直径、危险度分级均可影响预后。中高危患者术后口服伊马替尼可改善其预后。
- 杨弘鑫陈海宁张波沈朝勇陈志新陈佳平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预后伊马替尼
- 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1年7月70例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及治疗手段。结果小肠间质瘤患者并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胀、血便,腹部包块等。极低风险5例,低风险18例,中风险13例,高风险34例。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117、DOG1、CD34、S-100、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人结蛋白(Desmin)的阳性率分别为95.7%(67/70)、100%(11/11)、51.4%(36/70)、5.7%(4/70)、12.9%(9/70)、60.0%(42/70)、0%(0/70)。治疗上主要以手术完整切除为主,伊马替尼主要用于无法切除,转移或中、高危险度的患者。结论小肠间质瘤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表现,发现时往往肿瘤较大、风险度高,选择合理的辅助检查方法可以提高其检出率,目前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式。
- 杨弘鑫陈海宁张波陈秀峰陈志新陈佳平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小肠伊马替尼
- 伊马替尼治疗中危胃间质瘤效果及预后临床分析被引量:13
- 2013年
- 目的评价伊马替尼治疗中危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华西医院2007年1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46例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诊断为中危胃间质瘤患者的治疗情况。对服用伊马替尼患者(n=20)及未服药患者(n=26)术后无复发生存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评估伊马替尼治疗效果。结果46例患者平均随访31(9—64)个月。20例服药患者中,1例于停药后16个月发生肝转移;26例未服药患者中,5例复发或转移。服药组与未服药组1、2及3年无复发生存例数比分别为20/20比25/26、14/14比17/20、6/7比10/14。Cox风险比例回归:危险比(HR)=0.265,95%CI:O.025~2.761,P=0.267。6例复发转移的患者中5例核分裂象〉5/50高倍镜视野(HPF)。核分裂象〉5/50HPF的中危患者服用伊马替尼能改善术后无复发生存率(HR=0.059,95%CI:O.004~0.976,P=0.048)。服用伊马替尼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水肿、恶心、腹部不适、白细胞减少等,多数为1~2级。结论中危胃间质瘤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率低,预后较好。核分裂象〉5/50HPF的中危胃间质瘤患者,术后服用1年伊马替尼能够改善预后。另外,伊马替尼相关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
- 杨弘鑫陈海宁张波沈朝勇陈志新陈佳平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肿瘤预后伊马替尼
- 胃肠道外间质瘤的治疗与预后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临床表现、外科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35例E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6例,女9例;年龄33~78岁,平均56岁。病程5 d~8个月,平均2个月。临床表现主要有腹部不适、腹痛及腹部包块等。均在术前行CT或腹部增强CT等检查发现病灶,其中位于系膜16例,网膜15例,腹膜后4例。35例均行手术治疗。结果术后均由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确诊,肿瘤标本镜下均以梭形细胞为主;极低危险、低危险、中危险、高危险患者分别为0、3、0、32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示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DOG-1、骨髓干细胞抗原(CD34)、酸性钙结合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结蛋白阳性率分别为91.4%(32/35)、100%(3/3)、71.4%(25/35)、8.6%(3/35)、22.9%(8/35)、0%(0/35)。15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9~96个月,平均46个月。8例出现进展,7例病情稳定。结论 EGIST发现时往往体积较大,预后较差,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手段,甲磺酸伊马替尼对其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 杨弘鑫陈秀峰张波陈海宁陈志新陈佳平
- 关键词:胃肠道外间质瘤手术治疗甲磺酸伊马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