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龙

作品数:16 被引量:33H指数:4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玻璃体
  • 6篇视网膜
  • 6篇切除
  • 6篇切除术
  • 6篇网膜
  • 6篇玻璃体切除
  • 6篇玻璃体切除术
  • 5篇手术
  • 4篇玻璃体视网膜
  • 3篇视网膜病
  • 3篇视网膜病变
  • 3篇手术中
  • 3篇术后
  • 3篇体积
  • 3篇椎间盘
  • 3篇病变
  • 2篇视力
  • 2篇视网膜手术
  • 2篇糖尿
  • 2篇糖尿病

机构

  • 16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作者

  • 16篇李龙
  • 7篇王文战
  • 4篇邓先明
  • 3篇张春霖
  • 3篇严旭
  • 2篇王帅
  • 2篇秦廷玉
  • 2篇陈佳佳
  • 2篇李东哲
  • 1篇张威
  • 1篇李莹
  • 1篇万光明
  • 1篇刘小康
  • 1篇李秋明
  • 1篇王梦华
  • 1篇赵文博
  • 1篇杨苗苗

传媒

  • 5篇中华眼外伤职...
  • 2篇河南医学研究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护理研究
  • 1篇眼科新进展
  • 1篇中华眼底病杂...
  • 1篇黑龙江医学
  • 1篇医学信息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年份

  • 3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4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视网膜脱离术中用绷带镜保护LASIK术后角膜瓣的效果
2018年
目的 评价既往行LASIK屈光手术患者的视网膜脱离手术中应用绷带镜保护角膜瓣的效果.方法 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既往行LASIK屈光手术的视网膜脱离9例(9眼),术中使用角膜绷带镜完全覆盖角膜瓣表面,在非接触广角镜下实施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术后1d、1周及1个月检查视力、眼压、角膜荧光素染色、泪液功能、角膜厚度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 9例均无角膜瓣移位或脱失.其中7例术前角膜荧光素染色示角膜下方周边散点状着色.术后1d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为(2.00±0.87)分较术前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47,P=0.001),术后1周恢复至术前水平.泪液膜破裂时间与角膜染色结果一致.术后1周角膜厚度平均为(531.78±24.17)μm,较术前增厚(t=-4.918,P=0.001).术后1个月角膜厚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09,P=0.170).术后各时间点泪液分泌试验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ASIK术后的患者视网膜脱离在术中使用角膜绷带镜,可避免角膜瓣损伤,早期恢复泪膜的稳定性,有效保护角膜功能.
陈佳佳王文战李龙
关键词: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角膜瓣
过滤空气在玻璃体手术中玻璃体腔填充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过滤空气做为眼内填充物在玻璃体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眼一科进行玻璃体手术的不同疾病82例(82眼),术中根据眼底情况,均采用23G玻璃体切割+眼内气-液交换过滤空...
王文战陈佳佳王帅秦廷玉赵文博邓先明李龙杨苗苗石径张威
关键词:玻璃体手术眼内填充物
曲安奈德辅助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被引量:13
2014年
目的:研究观察玻璃体切除术前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56例(56眼),分A、B两组.A组(30例)玻璃体切除术前玻璃体腔注射TA,术后4~14d行玻璃体切除术.B组(26例)直接行玻璃体切除手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矫正视力、术中情况及术后炎症反应.结果:与B组相比,A组手术时间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矫正视力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玻璃体切除术前注射曲安奈德术中出血、黄斑和视网膜水肿、术中使用硅油及术后反应重的患者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视网膜未复位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前玻璃体腔注射TA可以提高术后矫正视力,减少术中出血、硅油使用频率、术中黄斑和视网膜水肿,减轻术后炎症.
李龙李秋明王梦华
关键词:曲安奈德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术
少量中心玻璃体切除后再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伴玻璃体积血白内障患者的效果
2024年
目的研究因玻璃体积血而无红光反射的眼睛中,白内障手术前先行少量中心玻璃体切除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院区眼一科收治的40例(40眼)伴玻璃体积血的白内障患者,眼底红光反射不清,分为A(20眼)和B(20眼)两组,A组患者先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然后在进行全玻璃体切除术。B组患者先接受少量中心玻璃体切除术(0.5~1 mL),然后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最后进行全玻璃体切除术。术后随访时间不少于6个月。所有患者均行23G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除术。观察手术时间(连续环形撕囊总时间、白内障手术总时间)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B组的连续环形撕囊总时间和白内障手术总时间均短于A组(P<0.05)。在并发症中,A组的前囊撕裂发生率高于B组(P=0.072);白内障手术期间,B组瞳孔缩小发生率大于A组(P=0.152);两组均未出现后囊膜破裂的情况。A组和B组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同术前比,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伴有玻璃体积血的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前先行少量中心玻璃体切除术(0.5~1 mL),有助于获得良好的红光反射,可减少白内障手术时间和白内障手术相关并发症。
李龙
关键词:玻璃体积血
医护同组责任制管理模式提高护理质量的应用研究
2019年
目的探讨医护同组责任制管理模式提高护理质量的应用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我院护理质量水平提供指导。方法2016年3月~9月在我院呼吸科实施医护同组责任制管理模式,比较医护同组责任制管理模式实施前后护理质量评分、医生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评分变化。结果实施后,护理部质量考核结果显示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分级护理、病房护理、消毒护理、护理文书写作规范、技能操作评分显著的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9位医生对16位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评价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200例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评价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护同组责任制管理模式能显著的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提高医生及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
李龙
关键词:护理质量呼吸科
三维体积法评价内镜下微创颈椎管成形术后不同退变程度突出颈椎间盘的自然吸收被引量:4
2021年
背景:既往研究认为突出颈椎间盘的自然吸收现象与突出的类型和位置有关,突出颈椎间盘的退变程度是否会影响其发生自然吸收现象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内镜下微创颈椎管成形术后不同退变程度的突出颈椎间盘发生自然吸收的情况,并分析其特点及可能的机制,为脊髓型颈椎病治疗提供更为合理的策略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行内镜下微创颈椎管成形术治疗的5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影像学资料。采用Miyazaki分级标准评估突出颈椎间盘退变程度并分组;应用三维体积法测量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突出颈椎间盘的体积,采用吸收率、吸收比评估突出颈椎间盘发生自然吸收的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1)5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其中男29例,女25例,年龄(54.81±9.76)岁,病程(10.54±8.48)个月,随访时间10 d至76个月;(2)共观察到159个突出颈椎间盘,其中87.42%(139/159)发生不同程度的吸收;(3)因Ⅰ,Ⅴ级退变组数量较少,不纳入统计学分析;Ⅱ、Ⅲ、Ⅳ级退变组的吸收率和吸收比分别为(40.60±25.72)%、(36.12±18.30)%、(37.49±27.95)%及85.42%(41/48)、89.23%(58/65)、87.50%(35/40),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139个发生自然吸收的突出颈椎间盘中有77.70%(108/139)无退变等级变化,另有22.30%(31/139)发生退变等级增加,其中Ⅱ级变Ⅲ级22个,Ⅲ级变Ⅳ级9个;(5)54例患者疗效优者20例,良27例,可7例,优良率87%;(6)结果表明内镜下微创颈椎管成形术后突出颈椎间盘的自然吸收现象与突出颈椎间盘退变程度无关,提示该术式使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不同退变程度的突出颈椎间盘均可较早发生长期、稳定的自然吸收现象,有利于提高远期治疗效果,这为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和依据。
李龙张春霖邵成龙严旭王永魁刘小康李东哲
关键词:内镜微创颈椎管成形术
内镜下微创颈椎管成形术"诱导"突出颈椎间盘自然吸收的初步观察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观察内镜下微创颈椎管成形术"诱导"突出颈椎间盘自然吸收的情况。方法:抽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36例,根据临床症状分为保守治疗组和内镜下微创颈椎管成形术组(CMEL组)。保守治疗组18例,男7例,女11例;手术治疗组18例,男10例,女8例。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应用PACS软件对突出颈椎间盘体积进行测量分析,以一定指标及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分别评估突出颈椎间盘自然吸收(RHNP)的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3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0.23~36.00(17.31±11.19)个月。以5%作为测量误差的标准:保守治疗组与CMEL组突出颈椎间盘的吸收率和吸收比例分别为6.79%±0.66%、36.65%±29.90%及2/18、13/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保守治疗组和CMEL组突出颈椎间盘的再突出比率分别为64.91%和5.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时临床疗效保守治疗组和CMEL组优良比分别为13/18和16/18。结论:CMEL术后早期即能广泛"诱导"突出的颈椎间盘发生RHNP,提示CMEL术式可以减少或避免联合一期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术,提高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从而为CSM治疗提供新的更为合理可靠的策略及依据。
李莹李龙严旭李东哲王永魁董超曹争明张春霖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
手术中光相干断层扫描下周边视网膜病变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观察手术中光相干断层扫描(iOCT)下的周边视网膜病变组织病理改变。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21年10月至2022年5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院区眼科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患者88例9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9例,女性39例;年龄(50.93±17.55)岁。94只眼中,视网膜脱离32只眼;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6只眼;玻璃体积血28只眼;眼外伤8只眼;黄斑病变14只眼;葡萄膜炎1只眼;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1只眼;急性视网膜坏死(ARN)1只眼;晶状体脱位3只眼。所有患眼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均行iOCT检查。周边扫描时辅以巩膜外顶压,依据不同眼底疾病特点,对赤道前及锯齿缘前后视网膜进行扫描。记录各种异常的眼底表现。结果94只眼中,周边视网膜存在不同类型视网膜病变53只眼(56.38%,53/94)。其中,视网膜囊样变性7只眼(7.45%);格子样变性19只眼(20.21%);色素变性8只眼(占8.51%);“铺路石样”变性9只眼(9.57%);细小隐蔽性裂孔7只眼(7.45%);FEVR锯齿缘“堤坝样”增生变性1只眼(1.06%);玻璃体和视网膜病变粘附4只眼(4.26%);ARN1只眼(1.06%)。结论屈光间质清晰情况下,iOCT对不同周边视网膜病变均能清晰扫描。
王文战宋德弓李龙邓先明石径
关键词: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视网膜变性
三维体积法定量评价单开门颈椎管成形与保守治疗突出椎间盘的体积变化被引量:4
2022年
背景: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治疗是目前最为常用的一种颈椎后路减压手术,其术后突出颈椎间盘体积变化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有个案报道治疗后突出颈椎间盘会发生再吸收现象,但这些观察多为定性研究,尚未见三维体积法定量观察治疗后突出颈椎间盘体积变化的报道。目的:对比分析单开门颈椎管成形和保守治疗后突出颈椎间盘体积变化。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4-2020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接受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治疗61例患者和接受保守治疗63例患者的病历资料。使用三维体积法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首次及治疗后末次随访时突出颈椎间盘体积,对测量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并分析其变化。所有患者2次测量至少间隔3个月以上,使用突出颈椎间盘的吸收比和吸收率、再突出比和再突出率等指标作为测量结果。当突出颈椎间盘吸收率大于5.00%(或再突出率小于-5.00%)认为发生吸收(或再突出)。结果与结论:①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治疗组患者突出颈椎间盘体积变化:61例患者共有176个突出颈椎间盘,其中96个突出颈椎间盘出现吸收,吸收比54.6%(96/176),吸收率5.0%-55.2%;另有46个椎间盘再突出,再突出比26.1%(46/176),再突出率-5.9%至-77.9%;其他34个椎间盘体积无变化;按Odom评价标准:优17例,良28例,优良率为73.8%(45/61)。②保守治疗组患者突出颈椎间盘体积变化:63例患者共有171个突出颈椎间盘,其中55个突出颈椎间盘出现吸收,吸收比32.2%(55/171),吸收率5.3%-50.7%;另有83个椎间盘再突出,再突出比48.5%(83/171),再突出率-5.4%至-219.8%;其他33个椎间盘体积无变化;按Odom评价标准:优12例,良21例,优良率为52.4%(33/63)。③三维体积法测量突出颈椎间盘的可靠性高(ICC=0.818)。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治疗组有6例患者所有突出颈椎间盘均表现为不同程度再突出;有13例患者均表现为突出颈椎间盘再吸收
鲁攀张春霖王永魁严旭董超岳义森李龙朱安迪
关键词:保守治疗
大直径特发性黄斑孔术后早期非面朝下体位和即时面朝下体位的疗效比较
2024年
目的比较大直径特发性黄斑孔患者术后早期(6h内)非面朝下体位和术后即时面朝下体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大直径(>400μm)特发性黄斑孔患者57例(59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黄斑孔的直径为(674.59±167.81)μm,均行23 G玻璃体切除术、内界膜剥除填塞联合空气填充术。根据术后体位的不同分为A、B两组。A组33例(34眼),术后6 h内非面朝下体位,6 h后严格俯卧位体位;B组24例(25眼),术后即时俯卧位。随访时间≥3个月。通过OCT检查黄斑孔闭合情况,观察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和并发症情况。结果A组和B组患者黄斑孔闭合率分别为64.71%(22/34)、88.00%(22/2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P=0.042);术后两组患者BCVA较术前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B组BCVA(0.50±0.21)优于A组(0.70±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5,P=0.004)。术后1周两组各有2眼出现高眼压,降眼压治疗后眼压均恢复正常。A组2眼术后1 d出现少量玻璃体积血,给予止血药物后积血吸收。其余术眼随访期间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大直径特发性黄斑孔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内界膜剥除填塞联合空气填充术后即时面朝下体位,与术后早期(6 h内)非面朝下体位相比,能提高大直径特发性黄斑孔的闭合率。
李龙王文战马超宋德弓
关键词:玻璃体切除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