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从认知-语用视角探讨了"I don’t do X"构式的语用义及其实现动因。"I don’t do X"是美国英语中的惯用口头表达式,是一种否定式的简单及物构式。该构式包括动词do、施事I和受事X,其中,I don’t do是常项,X是变项,可以是名词或形容词。对从CO-CA语料库中提取的真实用例的分析表明,"I don’t do X"具有"我不愿涉及与X有关的任何状况"的构式义,而构式义对X的语义限制正是"I don’t do X"语用义实现的动因,说话人可以通过使用该构式来表达幽默、创新、概括和拒绝的语用义。
"个人口味谓语"是指以某些表示情感状态的形容词充当的谓语,而这些形容词在话语中所反映的情感状态是说话主体的个人喜好;这一状态同一定的主语结合在一起所得到的命题(如X is fun/tasty)的真值,对其判断会随不同人的个人偏好而有分歧。以往的研究主要是从逻辑-语义的视角进行,近年来的研究开始转向关注话语的现实语用解读。本文在这一动向的启发下引入意向立场,对"个人口味谓语"进行意向性解释的研究。
Dawk ins提出的“幂姆论”(m em etics)认为,文化传播是通过“文化基因”幂姆的自我复制得以实现的。本文以《圣经》为语料,从考察《圣经》是如何被复制入手,进一步对幂姆进行剖析,探讨幂姆起作用的机理。我们的初步研究表明,幂姆所涉及的模仿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活动:一方面,人们总是从相似和相邻的事物入手,对所感知的事物进行模仿;另一方面,不同的人对模仿对象的选择又有“认知偏好”。
构式研究,从1995年Goldberg出版她的博士论文《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到2006年发表专著《Constructions at Work:The Nature of Generalization in Language》,前后经历了十年。十年来所经历的嬗变,首先明显地表现在对构式的规定上:从构式是不可预测的,到即使可预测但只要有充分的出现频率也是作为构式储存的。这一变化,从研究本身来说,反映了构式语法研究不满足于只关注个体认知机制的研究,而开始向着社会认知机制研究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