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文娟

作品数:7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农业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IPNI)中国项目部项目资助全球环境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标准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篇地下水
  • 2篇地下水硝酸盐
  • 2篇农区
  • 2篇硝酸盐
  • 2篇集约化
  • 2篇集约化农区
  • 1篇多时间尺度
  • 1篇多时间尺度分...
  • 1篇盐含量
  • 1篇盐污染
  • 1篇引种
  • 1篇引种栽培
  • 1篇引种栽培技术
  • 1篇栽培
  • 1篇栽培技术
  • 1篇蒸散
  • 1篇生态
  • 1篇生态效益
  • 1篇时空分布特征
  • 1篇水质

机构

  • 7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北京市农林科...

作者

  • 7篇李文娟
  • 2篇黄大庄
  • 2篇刘金川
  • 1篇张英杰
  • 1篇张成军
  • 1篇彭正萍
  • 1篇苏筱雨
  • 1篇赵同科
  • 1篇刘月琴
  • 1篇孙晓光
  • 1篇曹丹丹
  • 1篇张爽
  • 1篇杨金凤
  • 1篇彭津津
  • 1篇刘勤
  • 1篇刘恩科
  • 1篇刘洋
  • 1篇温静
  • 1篇蔡小娜
  • 1篇闫海霞

传媒

  • 1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6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杠柳繁殖技术及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
杠柳(PeriplocasepiumBge)是萝摩科杠柳属缠绕灌木,其喜光、耐荫、耐寒、耐旱、耐盐碱,对土壤适应性强。是优良的固沙、水土保持树种。目前,有关杠柳繁殖及应用的研究较为缺乏,不能提供其繁殖效果、防护特性和生态...
李文娟
关键词:杠柳繁殖方法土壤理化性质生态效益
北京市集约化农区地下水硝酸盐时空分布特征及脆弱性评价研究
地下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资源。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缺乏对环境保护的足够重视,造成地下水污染越来越严重,成为国际上普遍关注的水环境问题之一,硝酸盐是造成地下水污染的重要物质。北京市以地下水为主要供水...
李文娟
关键词:集约化农区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水质标准
林业害虫自动鉴定和数字化监测的几何形态测量技术
黄大庄蔡小娜苏筱雨沈佐锐张国梁张爽高灵旺刘金川李文娟米爽贾艳晶刘林封新国
该项目利用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对昆虫进行分类鉴定,以蛾类昆虫的前后翅为研究对象,利用软件TpsDig2软件对蛾翅脉交点按特定次序进行标记,再运用软件TpsSuper对其进行普氏叠加分析,消除非形状因素等多余的信息,筛选出适...
关键词:
围产期母羊饲养管理技术规范
本文件适用于围产期母羊的饲养管理
段春辉郭云霞刘月琴张英杰纪守坤严慧侯建库王媛李文娟薛小刚段心明彭津津
北京市集约化农区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变化分析被引量:10
2013年
为分析和评价北京市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状况,以北京市集约化农区13个郊区县为研究对象,采集2005—2012年地下水样本,分析测定其NO-3-N含量。结果表明,地下水NO-3-N平均含量为6.34mg·L-1,年际均值在5.85~6.93mg·L-1之间,符合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的Ⅲ类水质标准,超标率(>10mg·L-1)和严重超标率(>20mg·L-1)分别为19.36%和6.73%。地下水NO-3-N含量雨季后略高于雨季前;不同作物种植区地下水NO-3-N平均含量顺序为蔬菜种植区>粮食作物区>其他作物区>果树种植区,均值分别为7.66、6.15、5.58mg·L-1和4.97mg·L-1;NO-3-N含量随地下水埋深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
李文娟赵同科张成军李鹏杨金凤
关键词:集约化农区地下水硝酸盐含量
藏川杨引种栽培技术研究
黄大庄杜绍华温静刘金川闫海霞孙晓光李会平张彦广曹丹丹刘洋李文娟徐晶王圣杰
进行了藏川杨在保定的物候期生长情况,抗寒性等的研究,为进一步的引种推广打下基础。研究了藏川杨和中林46的日光合速率变化都为双峰曲线。但高峰发生的时间各不相同,表明两树种的光合作用对光照强度日变化的响应存在差异。环境因子和...
关键词:
关键词:引种栽培技术
洱海流域近59年水资源的多时间尺度分析被引量:6
2010年
以分析洱海流域地区水资源的时序变化特征为研究目标,利用国家气象局整编的大理气象站气象资料(1951-2009年),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潜在蒸散量,分析了近59a来洱海流域地区降水和蒸散量的变化特征,并分析计算了相应的降蒸差及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各年代降水量呈现了一个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规律,春季降水量有显著上升趋势,线性倾向值为13.6mm/10a,夏季各年代降水量呈现了一个先减后增加的变化规律,秋季降水量大体经历了"少-多-少"的变化过程,年降水量发生的两次突变都是由少雨期到多雨期,春季、夏季和冬季降水发生了明显的突变,春季和冬季突变后进入多雨期,而夏季进入少雨期;(2)年蒸散量在波动中有减少的趋势,达到7.8mm/10a,春季、夏季和冬季的蒸散量呈现波动变化特点,最近10a呈现显著减少的趋势,秋季的蒸散量呈现显著的减少趋势,达3.0mm/10a。年蒸散量和春季蒸散量存在明显的突变现象,但不是在同一时期发生,目前都处于低蒸散期;(3)年内降水量和降蒸差的逐月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月间分布不均衡,蒸散量逐月变化趋势呈现5月为最大值的近似单峰抛物线的线型分布;(4)未来本地区冬、春、秋季节干旱依然存在,影响作物尤其是坡耕地玉米和冬季大蒜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李文娟严昌荣刘恩科彭正萍刘勤
关键词:降水蒸散突变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