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义
- 作品数:16 被引量:44H指数:4
- 供职机构:黄河河口管理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水利部现代水利科技创新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黄河下游典型引黄灌区节水改造综合效益评价被引量:8
- 2008年
- 为了研究位山引黄灌区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后取得的综合经济效益,采用实测资料分析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法,在总结位山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实践情况的基础上,对位山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综合效益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位山引黄灌区节水改造工程节水效益明显,减沙效益巨大,促进了农业生产,改善了生态环境,带动了科技进步,推动了城市化建设。
- 张治昊聂莉莉戴清李敬义李延波
- 关键词:位山引黄灌区节水改造工程节水效益减沙效益
- 黄河口淤区开发的制约因素分析与治理对策被引量:18
- 2007年
- 为合理开发利用黄河口淤区土地资源,发挥其淤背固堤与经营创收双重功效,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黄河口淤区开发的制约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包边盖顶厚度不足、水资源贫乏、科技含量低及管理水平差是制约黄河口淤区开发的主要因素;改善土地质量、推广节水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管理水平是未来黄河口淤区开发必须采取的重要措施。
- 张治昊王艳华戴清李敬义袁玉平
- 关键词:黄河口治理措施
- 黄河口尾闾河道断面形态的萎缩调整规律研究被引量:9
- 2010年
-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和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水沙过程变异条件下,黄河口尾闾河道断面形态萎缩调整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986年后,黄河口水沙过程发生显著变异,尾闾河道断面形态萎缩十分明显,平滩面积大幅度减小,平滩宽深比有所增大;2002年后,小浪底水库实施调水调沙运用,黄河口水沙过程变异有所缓解,尾闾河道断面形态萎缩有所恢复,平滩面积明显增大,平滩宽深比大幅度减小,断面形态朝着窄深方向调整。通过引入尾闾河道断面形态萎缩的判别指标,可解决治理尾闾河道萎缩缺乏控制标准的问题。
- 张治昊戴清李敬义聂莉莉
- 关键词:断面形态黄河口
- 黄河口演变与治理研究中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 2006年
- 随着黄河三角洲经济的发展,黄河口演变与治理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高度重视,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系统阐述了黄河口尾闾河道演变、拦门沙演变、滨海区海洋动力、河口对黄河下游河道的反馈影响的研究现状,并针对黄河口演变的新情况,提出了黄河口演变与治理研究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 李敬义张治昊支建党袁玉平刘峡
- 关键词:黄河口
- 小浪底枢纽运用后垦利南展宽区工程防凌作用分析
- 2004年
- 为解决东营麻湾至利津王庄河段长达30km的窄河段防凌问题,保障沿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油田开发和工农业生产发展,结合防洪、放淤和灌溉,经国家计委和原水电部批准建设了南展宽区工程。小浪底水库运用后,黄河下游防凌问题发生了新的变化。本文对小浪底水库建成后南展宽区工程防凌运用问题进行了研究。
- 聂根华郭训峰孙玉勤李敬义
- 关键词:小浪底枢纽防洪工程防凌分洪闸
- 位山灌区末级渠系工程改造的必要性与有利条件被引量:2
- 2010年
-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方法,首先介绍了位山灌区末级渠系工程的基本情况,提出了位山灌区末级渠系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位山灌区末级渠系工程改造的必要性,最后对位山灌区末级渠系工程改造的有利条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评价,为其他灌区实施末级渠系工程改造提供参考与借鉴。
- 陆诗元王伟田金燕李敬义袁玉平
- 关键词:末级渠系工程改造位山灌区
- 绞吸式挖泥船在黄河下游挖河疏浚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04年
- 介绍在黄河中为了能够利用绞吸式挖泥船进行挖河固堤,2001年下半年利用绞吸式挖泥船在黄河中实施动水开挖疏浚河槽的情况.对挖泥船型号的选择、施工方法及存在的问题如挖泥船适应的水流条件、船只调遣中存在的问题及输沙浓度等进行简单探讨.
- 张利河李敬义支建党
- 关键词:绞吸式挖泥船黄河下游
- 黄河河口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被引量:5
- 2006年
- 在回顾黄河河口研究历史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黄河河口水沙条件、尾闾河道演变、拦门沙演变、滨海区海洋动力、河口对下游河道的反馈影响的研究现状,并针对河口演变的新情况,提出了黄河河口研究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 刘宝玉张治昊戴清刘春晶李敬义聂莉莉
- 黄河口防洪工程建设现状与面临的主要问题被引量:1
- 2007年
- 系统总结了黄河口清水沟流路防洪工程建设的现状,深入分析了黄河口防洪工程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试图为科学治理黄河口提供科学依据。
- 杨晓阳张治昊吉祖稳李敬义
- 关键词:黄河口防洪工程建设河口治理
- 黄河清水沟流路行河30年治理回顾及近期治理思路
- 1 清水沟流路治理回顾清水沟流路是现行入海流路。1976年行河之后,实施了多项工程措施,为稳定流路30年起到了重要作用。
- 李敬义李士国宋湘岭王勇
- 关键词:河道整治工程防洪工程体系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