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振高

作品数:187 被引量:2,971H指数:3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5篇期刊文章
  • 30篇专利
  • 19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7篇环境科学与工...
  • 75篇农业科学
  • 6篇生物学
  • 3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77篇土壤
  • 76篇污染
  • 48篇污染土
  • 48篇污染土壤
  • 44篇微生物
  • 31篇多氯联苯
  • 22篇生物修复
  • 19篇重金
  • 19篇重金属
  • 18篇降解
  • 16篇农田
  • 16篇红壤
  • 16篇复合污染
  • 14篇多环芳烃
  • 14篇植物修复
  • 14篇土壤修复
  • 14篇农田土壤
  • 13篇污泥
  • 12篇木霉
  • 9篇土壤污染

机构

  • 186篇中国科学院
  • 25篇中国科学院研...
  • 14篇中国科学院烟...
  • 12篇中国科学院大...
  • 8篇扬州大学
  • 7篇贵州大学
  • 5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安徽理工大学
  • 2篇南京大学
  • 2篇南京林业大学
  • 2篇南京师范大学
  • 2篇青岛科技大学
  • 2篇南京工程学院
  • 2篇新疆农业大学
  • 2篇浙江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大连海事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作者

  • 186篇李振高
  • 142篇骆永明
  • 124篇滕应
  • 34篇刘五星
  • 27篇吴龙华
  • 20篇潘映华
  • 19篇马文亭
  • 13篇任文杰
  • 12篇李良谟
  • 11篇宋静
  • 11篇涂晨
  • 10篇谢祖彬
  • 10篇王小兵
  • 10篇曹志洪
  • 10篇褚海燕
  • 10篇朱建国
  • 10篇俞慎
  • 9篇吴胜春
  • 9篇徐莉
  • 8篇申荣艳

传媒

  • 45篇土壤
  • 37篇土壤学报
  • 9篇环境科学
  • 6篇中国环境科学
  • 3篇土壤学进展
  • 3篇农业环境科学...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生物技术通报
  • 2篇农村生态环境
  • 2篇微生物学通报
  • 2篇农业环境保护
  • 2篇中国稀土学报
  • 2篇生态环境学报
  • 2篇中国土壤学会...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稀土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理化检验(化...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7篇2016
  • 8篇2015
  • 7篇2014
  • 15篇2013
  • 13篇2012
  • 14篇2011
  • 17篇2010
  • 11篇2009
  • 13篇2008
  • 11篇2007
  • 17篇2006
  • 5篇2005
  • 5篇2004
  • 3篇2003
  • 3篇2002
  • 7篇2001
  • 6篇2000
  • 3篇1999
18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贪铜菌YNS-85及其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贪铜菌YNS-85及其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菌株已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指定的保藏单位保藏,保藏日期为2015年04月24日,保藏单位名称: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CGMCC No. 10740。该...
滕应朱烨马文亭李振高任文杰骆永明
文献传递
噬氨副球菌HPD-2及其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一种噬氨副球菌(Paracoccus aminovorans)HPD-2,该菌株已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指定的保藏单位保藏,保藏日期为2008年7月3日,保藏单位名称: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CG...
骆永明毛健滕应李振高
文献传递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研究进展被引量:72
2006年
对于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其生物修复具有环境友好、费用较低等特点,是最具应用前景的土壤修复技术。本文较全面地介绍了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影响因素、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并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刘五星骆永明滕应李振高吴龙华
关键词: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影响因素
植物–微生物联合对土壤不同粒径组分中PAHs的修复作用被引量:12
2015年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在种植紫花苜蓿的同时,分别施加木霉菌剂、根瘤菌菌剂以及木霉与根瘤菌复合菌剂,并采用离心分级法将处理后土壤分为4个粒径团聚体,即细黏粒(0.1~1μm)、粗黏粒(1~5gm)、粉粒(5~50μm)以及细砂粒(50~250μm),分析了植物域生物联合作用对不同粒径土壤中PAHs的去除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紫花苜蓿一根瘤菌联合作用对PAHs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最优,其降解率达60%以上。不同粒径组分中PAHs含量的分布表现为细砂粒〉粉粒〉粗黏粒〉细黏粒,且PAHs在不同粒径团聚体中去除率差异性较大。低环(2、3环)PAHs在各粒径组分中去除率较低(20%以下),并在不同粒径组分间呈非均衡分配状态;4环PAHs的去除主要集中在粉粒和细砂粒中,而5环PAHs的去除主要发生在细黏粒上。可见,PAHs在土壤不同粒径组分中分布特征及降解效应为进一步阐明PAHs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周妍滕应姚伦芳任文杰丁克强李振高刘方骆永明朱烨
关键词:紫花苜蓿木霉根瘤菌土壤团聚体降解效应
长江三角洲典型地区农田土壤多氯联苯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34
2008年
在面积为27 km^2的长江三角洲某典型污染地区用GPS定位系统布设了191个取样点,采用GC-ECD法测定了表层农田土壤16种多氯联苯组分及含量.统计结果表明,该典型区农田土壤16种多氯联苯总量变化范围是0.01--484.5 ng/g,平均值是35.52 ng/g,而且以三氯和四氯联苯为主(占55.7%),同时也含有一定比例的五氯和六氯联苯(占44.3%).空间分析发现,该区农田土壤中PCBs总量及其各同系物在所研究的尺度上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格局,其PCBs的空间分布模式主要可能受到一些较为分散的人为因素影响,应重点对当地这些人为活动排污行业进行整治,以消除污染来源.
滕应郑茂坤骆永明高军李振高吴龙华
关键词:农田土壤多氯联苯半方差函数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Ⅱ.金属富集植物Brassica juncea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被引量:40
2000年
本文在盆栽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在不同程度的外源重金单一及复合污染下富金属植物印度芥菜 (Brassicajuncea)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 ,根际中细菌的数量明显多于放线菌、真菌。细菌生长对重金属和植物生长最敏感 ,其次为放线菌。含高镉 (2 0 0mg/kg)的金属复合污染处理对细菌、放线圈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加铜 (2 5 0mg/kg)对细菌有刺激效果。在低于重金属致死临界浓度时 ,植物根系的存在对细菌的数量的影响会大于重金属元素的影响。印度芥菜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的变化与微生物种类。
吴胜春骆永明蒋先军李振高赵其国吴龙华乔显亮宋静
关键词:植物修复印度芥菜重金属
2种脂类物质对多氯联苯的吸附特性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研究了2种脂类物质卵磷脂(PC)和甘油三酯(TG)对PCB28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2种脂类物质均可以在8h内达到对PCB28的吸附平衡,吸附量大,且PC高于TG.在PCB28初始浓度为50~250μg·L-1,随着PCB28初始浓度的增加,PC和TG对PCB28的绝对吸附量和相对吸附量均不断增加,其对PCB28的等温吸附均可以用Linear吸附方程较好表征,计算得到PC和TG对PCB28吸附的Kd值分别为38.84L·g-1和20.14L·g-1,PC对PCB28具有更强的吸附能力,脂肪酸碳链长度可能是影响脂类物质吸附机制的主要原因.
孙向辉滕应骆永明涂晨李振高
关键词:卵磷脂甘油三酯
里氏木霉联合伴矿景天在镉污染农田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里氏木霉联合伴矿景天在镉污染农田土壤修复中的应用,将株高约10cm的伴矿景天幼苗扦插到待修复土壤中,在植株根际施加里氏木霉FS10-C发酵液或微生物制剂,修复过程中,保持土壤含水量为最大田间持水量的70%wt,植物生长6...
滕应马文亭骆永明李振高刘五星吴龙华
文献传递
根际优势菌耐药菌株的获得及其^(15)N标记被引量:15
1994年
对两株具有反硝化活性的根际优势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和 ̄(15)N标记;研究了该双标记菌株在土壤中的动态及其活性。结果表明,所用双标记方法是可行的,应用标记菌株可以追踪其在土壤中的消长。结果还表明,标记 ̄(15)N菌株的 ̄(15)N丰度与供试培养基中氮源的 ̄(15)N丰度相近;标记菌株的反硝化活性与出发菌株的相同。
吴胜春李良谟李振高潘映华
关键词:根际细菌耐药菌株土壤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污泥的综合生物毒性研究被引量:25
2006年
运用发光细菌法对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16个城市中54个污泥样品的综合急性生物毒性进行了测定,并以毒性较为稳定的HgC l2作为参比毒物,以发光细菌抑光率、相当标准毒物HgC l2质量浓度及百分数等级比较法毒性划分标准评价城市污泥的毒性。结果表明,供试的不需稀释测定毒性的城市污泥中,有13个是剧毒的,占样品总数30.95%;需稀释测定毒性的城市污泥中,毒性等级为Ⅰ级的8个,占样品总数66.67%。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污泥大部分有较高的综合急性生物毒性,这与含多种高量的有毒重金属有关。城市污泥对发光细菌毒性的大小与城市污泥来源、污水处理工艺及污泥类型等因素有关。上海地区的污泥毒性大于江苏和浙江地区;42个毒性较小的污泥中,大部分氧化沟处理的城市污泥的毒性要大于A2/O(厌氧-缺氧/好氧)处理的,12个毒性较大的污泥中处理工艺多为活性污泥处理与A2/O处理;大部分以生活污水和混流污水为主的城市污泥毒性要高于以工业污水为主的城市污泥。
申荣艳骆永明孙玉焕章钢娅李振高滕应钱薇
关键词:发光细菌法城市污泥
共1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