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慎江
- 作品数:94 被引量:483H指数:13
-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88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腰椎间盘突出症影像学分析被引量:20
- 2008年
-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影像学的基本特征。[方法]结合临床,利用腰椎间盘突出症在影像学诊断中的基本表现加以分析,对58例患者影像检查的特征性改变,归类统计。[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椎间盘变性基础上的髓核疝出,其X线表现及CT/MR I表现有其基本特性。X线片以腰椎间隙不均匀变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以及Schmorls结节有其特征;CT表现更具有特征,以其椎间盘后缘局限性突起,突出的CT值高于硬膜囊CT值和硬膜外脂肪移位为其特点改变。其MR I表现T1加权象信号强度与高信号强度的硬膜外脂肪及低信号强度的硬膜囊形成鲜明对比,诊断意义可以成为最佳影像手段。[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椎常见的在椎间盘变性基础上的髓核疝出,其X线表现及CT/MR I表现有其定性诊断意义。
- 徐向东邱立勇张艳李慎江吴伟先
- 关键词:椎间盘髓核X线MRI
- MRI在脊柱肿瘤结核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22
- 2006年
- [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MR I)在脊柱肿瘤、结核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3例脊柱病变(31例结核,32例肿瘤)MR I资料。[结果]32例肿瘤椎间盘均未受累,其中10例仅累及椎体,20例椎体、附件均受累,2例仅累及附件。31例结核软组织均受累,附件均未见受累,其中29例椎间隙狭窄或消失。无论结核,还是肿瘤,T1W I以低信号为主,T2W I以高信号为主。[结论]MR I有助于脊柱肿瘤、结核鉴别诊断,椎间盘未受累为肿瘤特点,椎间盘、软组织受累及附件完整为脊柱结核的特点。
- 李慎江赵勇吴化民蔺大伟刘德斌张艳孙景春朱峰朱岩徐向东崔学峰梁文杰
- 关键词:脊柱肿瘤结核磁共振成像
- 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对孤立性肺结节血流模式的评价被引量:18
- 2003年
-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在孤立性肺结节血流模式定量评价中的作用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37例孤立性肺结节 (直径≤ 4cm ,2 4例恶性 ,6例良性 ,7例炎性 )患者 ,行MSCT动态增强扫描(以 4ml/s的流率注入对比剂 90ml)。记录孤立性肺结节增强前的CT值、强化值及灌注值 ,孤立性肺结节与大动脉强化值比。灌注值 =时间 密度曲线最大斜率 /大动脉强化值。结果 恶性 (37.98± 17.97HU)与炎性 (43.86±14.2 0HU)结节强化值明显高于良性 (5 .6 5± 6 .43HU)结节 (P <0 .0 0 1;P <0 .0 0 1)。恶性与炎性结节强化值无显著差异 (P =0 .6 47>0 .0 1)。炎性结节与大动脉强化值比 (2 0 .78%± 4.14%)明显高于良性 (2 .0 0 %± 2 .2 6 %)与恶性(14.6 3%±6 .2 2 %)结节 (P <0 .0 0 1;P =0 .0 2 1<0 .0 5 )。恶性结节与大动脉强化值比明显高于良性结节(P <0 .0 0 1)。炎性 (78.39± 5 5 .18ml/min/10 0g)结节灌注值明显高于良性 (2 .13± 2 .84ml/min/10 0g)与恶性 (33.91±15 .5 8ml/min/10 0g)结节 (P <0 .0 0 1;P =0 .0 0 1<0 .0 1)。恶性结节灌注值明显高于良性结节 (P <0 .0 0 1)。炎性(39.36± 9.5 7HU)与良性 (37.73± 8.39HU )结节增强前的CT值明显低于恶性 (45 .73± 4.2 1HU)结节 (P
- 李慎江肖湘生李惠民刘士远李成洲张沉石陶志伟
-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孤立性肺结节血流模式
- 孤立肺结节CT容积灌注成像研究
- 目的:探讨孤立肺结节CT容积灌注成像的技术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85例孤立肺结节行CT容积灌注成像,其中35例肺腺癌病理组织做了免疫组化。结果:间隔与连续扫描灌注成像定量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三个中央有效层面定量参数均有统...
- 李慎江
- 关键词:血流动力学肺腺癌血管生成
- 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120例临床护理被引量:3
- 2009年
- 对120例不孕症患者行子宫输卵管造影术,并给予精心护理。结果1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未出现明显过敏症状。100例术前表现出恐惧、焦虑,90例术中自述有疼痛等不适,3例术后自述轻微下腹部疼痛。认为连续性、系统化的护理措施可在不同阶段减轻和消除患者的不适,是子宫输卵管造影术成功的关键之一。
- 康莹李慎江刘德斌刘士明鞠广文郑立广胡凡刚朱峰朱岩
- 关键词:不孕症子宫输卵管造影护理
- CT、MR动态增强在评价孤立性肺结节血流模式中的作用被引量:20
- 2005年
- 李慎江刘士远肖湘生
- 关键词:血流孤立性肺结节MR动态增强恶性血供SPN
- 四肢长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影像表现分析
- 2012年
- 目的探讨四肢长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良性骨纤维性病变的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FDB12例(14骨)。所有病例均行平片检查,其中2例行CT,4例行MRI检查。综合上述几种影像学资料分析。结果所有14骨中股骨8例,胫骨4例,肱骨2例;X射线平片及CT表现为囊状改变7例,磨玻璃样改变3例,丝瓜络状改变1例;CT表现病灶内部密度均匀,CT值在22HU~620HU间。MRIT1WI病灶为低或等信号,T2WI可为等、高信号。结论 X射线平片为四肢长骨骨纤诊断基础,可整体观察病变,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互为补充,可作出较为可靠的诊断。
- 胡凡刚李慎江刘德斌朱峰朱岩
- 关键词: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影像诊断病理
- 孤立性肺结节质子MR波谱的初步研究被引量:9
- 2005年
- 目的 研究孤立性肺结节氢质子波谱 (1 H MRS)的特征及其代谢物变化规律 ,探讨MRS在孤立性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SiemensVision 1 5T超导MR机对 6 9例孤立性肺结节行常规MR检查和MRS测量 ,观察记录所有孤立性肺结节MRS特征及各代谢物参数值。 1 0例手术标本行MRS检查 ,其结果并与术前MRS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胆碱 (Cho)含量恶性结节组 (2 86±1 89)明显高于炎性结节 (0 87± 0 74 )、结核球 (0 97± 1 0 9)及错构瘤组 (0 4 2± 0 5 3) (P <0 0 1 )。胆碱与肌酸比值 (Cho/Cr)恶性结节组 (1 34± 1 1 3)亦明显高于其他 3组结节 (炎性结节 0 1 7± 0 1 8;结核球 0 4 7± 0 92 ;错构瘤 0 2 8± 0 1 7) (P <0 0 5 )。乳酸含量 (Lac)恶性结节组显著高于其他 3组结节(恶性结节 1 9 4 3± 9 2 1 ;炎性结节 5 70± 1 86 ;结核球 4 2 5± 1 4 3;错构瘤 4 5 3± 1 5 1 ) (P <0 0 0 1 )。 1 0例手术标本MRS检测结果与术前MRS检测结果行配对t检验 ,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活体肺结节MRS检测结果是可靠的。Cho升高、Cho/Cr值的增加和出现异常Lac峰是恶性结节的波谱特征 ,有助于良恶性肺结节的鉴别诊断。
- 杨春山肖湘生李惠民刘士远李成洲李慎江
- 关键词:MRS孤立性肺结节错构瘤结核球手术标本
- 孤立性肺腺癌血流模式定量CT参数相互关系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2
- 2003年
- 目的 :探讨孤立性肺腺癌血流模式定量CT参数相互关系 ,以便设计简便的扫描程序研究肺腺癌血管生成。方法 :2 9例孤立性肺腺癌 (直径≤ 4cm)患者行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 (以 4ml/s的流率注入对比剂 90ml)。记录孤立性肺腺癌的定量参数 (强化值、肺腺癌 主动脉强化值比、灌注量和平均通过时间 )。用线性回归分析评价主动脉强化值与孤立性肺结节的参数及各参数间的关系 ,并经逐步回归建立参数间的回归方程。结果 :肺腺癌强化值 (PHBA)为(36 .86± 1 3 .0 6)HU ,与动脉强化值 (PHA)呈正相关 (r =0 .586 ,P =0 .0 0 1 ) ,肺腺癌与大动脉强化值比 (BA to Aratio)为1 5 .58± 4 .52及灌注值 (PBA)为 (32 .2 7± 1 1 .75)ml/ (min·1 0 0g)与动脉强化值无显著相关 (r=0 .0 0 0 1 ,P >0 .0 5 ;r=0 .0 86 ,P >0 .0 5) ,肺腺癌灌注值与强化值及肺腺癌与大动脉强化值比呈正相关 (r =0 .437,P <0 .0 5 ;r=0 .468,P <0 .0 5) ,肺腺癌强化值与肺腺癌与大动脉强化值比呈正相关 (r =0 .80 1 ,P <0 .0 0 1 ) ,平均通过时间 (1 7.2 7± 4 .60 )s,PBA=1 3 .2 93 +1 .2 1 8·BA to Aratio ,BA to Aratio=5 .371 +0 .2 77·PHBA。结论 :可用二元一次方程式表示肺腺癌灌注值、强化值及肺腺癌与大动脉强化值比的线性关系 ,?
- 李慎江肖湘生刘士远李惠民李成洲张沉石陶志伟
- 关键词:肺腺癌肺肿瘤CT诊断血流模式微血管密度
- 六氯乙烷吸入性肺损伤HRCT随访变化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初步探讨六氯乙烷吸入性肺损伤高分辨CT(HRCT)表现在随访中的变化。方法 8例六氯乙烷急性肺损伤患者,采用64层螺旋CT在肺损伤后3个月内多次行胸部HRCT扫描。分析其CT表现变化。结果首次CT检查(中位时间9.68 h),7例(87.5%)图像未显示异常;1例(12.5%)图像显示右肺下叶内基底段"毛玻璃"样改变。第二次CT检查(中位时间29.13 h),1例(12.5%)图像显示病变有进展;6例(75.0%)图像首次显示肺呈"毛玻璃"样改变,部分伴实变影,1例(12.5%)并发纵隔气肿;1例(12.5%)正常。第三次CT检查(中位时间53.75 h),6例图像显示病变有进展;1例患者(12.5%)图像首次显示右肺下叶内、外基底段、左肺下叶外、后基底段"毛玻璃"样改变;1例图像显示病变消失。第四次CT检查(中位时间145.10 h),6例图像显示病变基本稳定;1例图像显示病变明显吸收;1例图像显示病变消失。第五次CT检查(中位时间505.00 h),6例图像显示病变消失,1例图像显示病变明显吸收;1例图像显示病变略有吸收。结论六氯乙烷吸入性肺损伤肺部HRCT表现为如下过程:无异常→出现异常(中位时间29.13 h)→明显进展(中位时间53.75 h)→基本稳定(中位时间145.10 h)→病变吸收、消失(中位时间505.00 h)。
- 李慎江梁文杰李翠李常城刘德斌朱峰朱岩崔学峰郑立广
- 关键词:氯化物肺损伤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