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尔烜

作品数:5 被引量:14H指数:3
供职机构: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成像
  • 3篇磁共振
  • 3篇磁共振成像
  • 1篇影像
  • 1篇影像学
  • 1篇影像学观察
  • 1篇支气管
  • 1篇支气管肺隔离...
  • 1篇胎儿
  • 1篇气管
  • 1篇缺损
  • 1篇子宫
  • 1篇子宫内膜
  • 1篇子宫内膜癌
  • 1篇子痫
  • 1篇综合征
  • 1篇误诊
  • 1篇颅骨
  • 1篇颅骨缺损
  • 1篇脑病

机构

  • 5篇福建省妇幼保...
  • 1篇南京军区福州...
  • 1篇福州市第一医...

作者

  • 5篇李尔烜
  • 3篇林开武
  • 2篇周作福
  • 2篇陈春霞
  • 1篇刘承椿
  • 1篇施蓉
  • 1篇苏宇征
  • 1篇陈平
  • 1篇钟群
  • 1篇庞万良
  • 1篇刘朝禄
  • 1篇张碧清
  • 1篇施跃全
  • 1篇翁淑萍
  • 1篇陈敏建
  • 1篇陈朝晖

传媒

  • 2篇福建医药杂志
  • 2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引进与咨询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MRI诊断胎儿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及肺隔离症的应用价值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讨MRI在诊断胎儿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及肺隔离症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2月~2017年9月产前MRI诊断为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CCAM)的27例胎儿及诊断为支气管肺隔离症(BPS)的11例胎儿,出生后均行胸部低剂量CT增强复查及手术治疗,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并与产前MRI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对胎儿CCAM及BPS的MRI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胎儿中,术后病理诊断为BPS 12例(肺内型9例、肺外型3例),CCAM 26例(大囊型16、微囊型10例),其中BPS产前MRI诊断正确10例,CCAM产前MRI诊断正确25例;其中1例微囊型的CCAM,产前MRI诊断为BPS,其中2例BPS产前MRI诊断为微囊型CCAM,所有病例均未合并胎儿水肿,7例出现心脏左偏(CCAM5例、BPS2例),4例心脏右偏(CCAM2例、BPS2例)。结论MRI对大囊型CCAM及显示供血动脉的BPS能够明确诊断,根据供血血管走行对于BPS和CCAM鉴别诊断有一定提示性,但是对于未显示供血血管的微囊型CCAM和BPS的鉴别诊断比较困难。
林开武周作福施跃全李尔烜苏宇征
关键词:支气管肺隔离症磁共振成像胎儿
放线菌病误诊的临床体会
2003年
李尔烜施蓉陈朝晖刘承椿
关键词:放线菌病误诊病例病理
动态磁化率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附20例报告)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癌动态磁化率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SC-MRI)的表现,探讨DSC-MR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行子宫及附件1.5T常规MRI扫描、DSC-MRI扫描及DSC-MRI灌注(包括内源性灌注和外源性灌注)成像,在功能成像和分子水平评价子宫内膜癌的影像学表现。结果子宫内膜不规则增厚,T1WI呈低信号,T2WI为相对高信号,弥散成像为明显高信号,有强化。灌注扫描示病灶区呈负性高灌注,DSC-MRI增强扫描示病灶区时间信号曲线呈"快升缓降"型,而对照区呈"缓慢上升"型改变。结论DSC-MRI"快升缓降"型信号曲线是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的特征性曲线。
张碧清林开武翁淑萍李尔烜刘朝禄庞万良钟群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灌注成像
产后子痫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MR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产后子痫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MR影像。表现特点。方法对16例经过临床和颅脑MR扫描确诊的产后子痫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进行回顾性分析。16例均行常规MR平扫(T1Flair、T2WI、TF2Lair及DWI),8例同时进行了MRV扫描,9例治疗后进行二次MR平扫复查。结果 MR显示:病灶位于双侧性顶、枕叶12例、单侧顶枕叶1例、额叶2例、基底节区5例,DWI多数病例表现为等或相对低信号,MRV均提示无血栓形成。9例二次MR平扫复查示明显吸收好转或基本吸收。结论产后子痫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好发于顶枕叶,少数见于额叶,基底节区,T2WI和T2Flair较为敏感。
林开武周作福陈春霞李尔烜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可吸收生物膜对自体颅骨粉末修复颅骨缺损影响的大体标本和影像学观察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建立兔自体颅骨粉末移植修复颅骨缺损的动物模型,进行可吸收生物膜和不可吸收生物膜影响对比的研究,以更好地指导自体颅骨粉末移植修复颅骨缺损的临床工作。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每只大白兔的顶部人工形成2个直径为1cm的颅骨全层缺损,孔A、B。孔A作为实验组,移植人工形成缺损时收集的骨粉,并在移植的骨粉上面放置可吸收生物膜。孔B为对照组,在移植的骨粉上面放置不可吸收生物膜;术后2、6、12周各处死10只动物,并取材进行大体观察和影像学(CT和X线)分析。结果术后2周,孔A、B都迅速地以松质骨完全修复整个缺损。术后6周,移植的骨粉被逐步吸收,形成的松质骨生长、改建,形成新骨,部分骨性修复缺损;孔A与孔B形成的新生骨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孔A、B均以较成熟的新生骨和部分纤维性骨痂完全修复整个缺损。孔A与孔B形成的新生骨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吸收生物膜和不可吸收生物膜对自体颅骨粉末修复颅骨缺损的影响无明显差异,可替代使用。
陈敏建陈平陈春霞李尔烜
关键词:颅骨缺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