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新
- 作品数:9 被引量:47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Castleman病的CT诊断价值被引量:5
- 2011年
- Castleman病又称巨淋巴结增生,是1956年由CastIeman首先报道的一组良性淋巴结增生性的病变,可发生于全身的任何部位,而以胸部纵隔、颈部、后腹膜多见0’。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astleman病,讨论其CT表现及其特点,旨在进一步加深对本病的认识,提高其诊断。
- 李宝新
- 关键词:CASTLEMAN病CT表现巨淋巴结增生病理证实后腹膜
- 空蝶鞍综合征的MRI诊断与分析
- 本文对空蝶鞍综合征的MRI的诊断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依据空蝶鞍综合征典型的现MRI可准确诊断,MRI应作为PESS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 李宝新
- 关键词:空蝶鞍综合征医学影像学磁共振成像
- 文献传递
- 肝包虫病与肝囊肿CT表现比较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探讨使用256排CT检查在鉴别肝包虫病与肝囊肿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2017年4月~2020年11月我院诊治的肝囊肿患者77例和肝包虫病患者34例接受256排CT增强扫描检查,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囊液抗原抗体(EgCF)、抗头节抗原抗体(EgP)、抗囊液半纯化抗原抗体(EgB)和抗泡球蚴抗体(Em2)。结果本组肝包虫病患者术前血液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0.3±0.1)×10^(9)/L,显著高于肝囊肿患者[(0.1±0.1)×10^(9)/L,P<0.05];肝包虫病患者血清抗EgCF抗体和抗EgB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5.3%和61.8%,均显著高于肝囊肿患者[分别为31.2%和0.0%,P<0.05];增强CT扫描,肝包虫病患者肝内存在类圆形、圆形或分叶状囊性灶,囊壁钙化;在入组的111例患者中,CT检查将3例(2.7%)肝包虫病误诊为肝囊肿,1例(1.0%)肝包虫病被误诊为肝转移癌,2例(1.8%)肝囊肿被误诊为肝包虫病。结论CT检查能很好地显示肝包虫病囊性病灶的影像学特征,对鉴别肝包虫病与肝囊肿有帮助,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 朱文莉李宝新张穿洋李晓冉傅晓明
- 关键词:肝包虫病肝囊肿
-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对心绞痛斑块性质及预后的评估价值分析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对心绞痛斑块性质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1日至2019年7月31日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收治的139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绞痛分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n=50)和非稳定型心绞痛(UAP)组(n=89)。所有患者均行CTA,比较2组患者的斑块性质情况并分析斑块性质与预后的关系。2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UAP组患者软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SAP组患者[41.99%(152/362)对18.24%(31/170),χ^(2)=28.92,P<0.01],钙化斑块发生率明显低于SAP组患者[38.12%(138/362)对61.76%(105/170),χ^(2)=26.06,P<0.01]。UAP组的89例患者中,有25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其中心力衰竭5例、急性心肌梗死5例、UAP反复发作15例;预后不良患者的软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患者[72.73%(80/110)对28.57%(72/252),χ^(2)=61.29,P<0.05],而钙化斑块发生率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的患者[7.27%(8/110)对51.59%(130/252),χ^(2)=63.75,P<0.05]。SAP组的50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例、发展为UAP4例;预后不良患者的软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患者[57.89%(11/19)对13.25%(20/151),χ^(2)=22.57,P<0.05],而钙化斑块发生率明显低于预后良好患者[21.05%(4/19)对66.89%(101/151),χ^(2)=15.01,P<0.05]。结论冠状动脉CTA能有效评估斑块性质,预测患者的预后情况。
- 傅晓明李宝新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预后
- 空蝶鞍综合征的磁共振成像诊断与分析被引量:1
- 2010年
- 李宝新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诊断空蝶鞍综合征蛛网膜下腔垂体瘤手术ESS放疗后
- T1非小细胞肺癌影像学与组织病理学关系的研究进展
- 2006年
- 最初的研究显示,直径〈3cm的周围性(T1)肺癌淋巴结转移趋势不高,但最近一些研究表明,淋巴结转移相对较高,其远处转移的发生率为O%~24%不等。根据影像学来确定可能发生的转移是非常重要的。作者综述了T1非小细胞肺癌的薄层CT和^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FDG—PET)检查结果、CT征象与预后、生存率的相关性,以及肿瘤大小与生存率、远处转移的相关性。
- 李宝新陈君坤
- 关键词:肺癌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垂体转移癌误诊为淋巴细胞性垂体炎一例并文献复习
- 2021年
- 患者女,45岁,因无诱因下乏力、厌油腻食物,逐渐出现恶心、进食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伴有烦渴,于2019年9月20日收入南京鼓楼医院。既往:1年前因乳腺癌于我院行左乳改良术,术前化疗,术后内分泌及赫赛汀靶向治疗。患者5个月前查泌乳素增高(31.4μg/L),未予治疗。此次复查泌乳素78.2μg/L。垂体MRI检查误诊为淋巴细胞性垂体炎(lymphocytic hypophysitis,LYH),间断不规则服用溴隐亭治疗1周。患者症状加重,20天后收住入院。实验室检查:部分性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肾上腺轴、性腺轴);硫酸去氢表雄酮30.50μg/dL↓;性激素结合蛋白>180 nmol/L↑;促肾上腺皮质激素(pmol/L)8时1.15,16时<1.11,24时<1.11。禁水加压试验显示中枢性完全性尿崩症。3个月复查垂体MRI:病灶增大,仍诊断为LYH,给予甲强龙治疗。
- 李欣张鑫梁雪金伟李宝新李宝新
- 关键词:垂体转移癌淋巴细胞性垂体炎磁共振成像影像诊断
- AngioJet机械性血栓抽吸联合导管接触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观察被引量:23
- 2021年
- 目的探讨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联合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安全性和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56例急性中央型、混合型下肢DVT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8例接受AngioJet机械性血栓抽吸联合CDT治疗(A组),28例接受单纯CDT治疗(B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尿激酶总量、溶栓时间、住院时间、静脉通畅率,手术前后静脉通畅评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A组PMT后即刻血栓清除率>90%(Ⅲ级)14例,50%~90%(Ⅱ级)14例。A、B组患者术后静脉通畅评分分别为1.64±1.31、2.68±1.76,尿激酶用量分别为(234.29±97.69)万U、(420.71±86.92)万U,溶栓时间分别为(6.96±2.60) d、(12.07±3.02) d,住院时间分别为(13.64±5.49) d、(17.82±4.89)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静脉通畅率分别为(82.58±13.77)%、(74.88±15.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6例出现血红蛋白尿,2例出现轻度肝功能异常,经保守治疗后均好转,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AngioJet血栓抽吸联合CDT治疗急性中央型、混合型下肢DVT安全,近期疗效显著,有助于减少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尿激酶用量,降低出血风险。
- 杨亮姚双龙胡世兵王洵柳昂顾玉明祖茂衡徐浩李宝新
-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
- 35例淋巴管瘤的CT诊断价值被引量:12
- 2010年
- 目的:探讨CT对淋巴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5例淋巴管瘤,回顾性分析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根椐淋巴管瘤的发生部位分为头颈部11例、腋窝4例、纵隔5例、腹腔9例、四肢6例、囊性淋巴管瘤31例、海绵状淋巴管瘤4例。两种淋巴管瘤密度均呈水样,囊性淋巴管瘤CT表现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可为单房或多房,多房囊内可有分隔,囊壁薄,可强化,病灶密度均匀,边界清楚,相邻的组织受压移位。海绵状淋巴管瘤CT表现为蜂窝状结构,边界常不规则,病灶可沿组织间隙延伸。所有病例病程1~15年,平均(5.6±1.8)年,病例均无明显疼痛,较大病灶者稍有不适。结论:CT可以清晰地显示淋巴管瘤的发生部位以及病灶累及范围,对指导临床治疗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 李宝新
- 关键词:淋巴管瘤断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