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丽慧

作品数:96 被引量:338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矿业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1篇期刊文章
  • 26篇专利
  • 18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7篇天文地球
  • 21篇建筑科学
  • 5篇矿业工程
  • 4篇交通运输工程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 2篇水利工程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气工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1篇地质
  • 15篇洞室
  • 11篇工程地质
  • 8篇洞室群
  • 7篇岩石力学
  • 7篇岩体
  • 7篇石质
  • 7篇石质文物
  • 7篇数值模拟
  • 7篇文物
  • 7篇旅游
  • 7篇风化
  • 7篇值模拟
  • 6篇地下洞室
  • 6篇地质灾害
  • 5篇地质领域
  • 5篇页岩
  • 5篇灾害
  • 5篇流域
  • 5篇龙游石窟

机构

  • 91篇中国科学院
  • 2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4篇衢州学院
  • 11篇中国地质大学...
  • 5篇香港大学
  • 4篇北京京岩工程...
  • 3篇山东建筑大学
  • 3篇同济大学
  • 3篇北京市水文地...
  • 3篇建设综合勘察...
  • 2篇成都理工大学
  • 2篇吉林大学
  • 2篇北京工业大学
  • 2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湖北工业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三峡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96篇李丽慧
  • 37篇杨志法
  • 16篇张中俭
  • 10篇祁生文
  • 10篇尚彦军
  • 9篇李晓
  • 8篇张路青
  • 8篇廖小辉
  • 7篇王学良
  • 7篇胡瑞林
  • 7篇孙亚丽
  • 7篇郑博文
  • 6篇王珊珊
  • 5篇牟会宠
  • 5篇方建平
  • 5篇薛雷
  • 4篇李守定
  • 4篇李志清
  • 4篇魏欣
  • 4篇邓小龙

传媒

  • 33篇工程地质学报
  • 4篇岩石力学与工...
  • 3篇岩土力学
  • 2篇岩土工程学报
  • 1篇地质灾害与环...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工程勘察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灾害学
  • 1篇煤矿安全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湖南科技大学...
  • 1篇地下空间与工...
  • 1篇2010年全...
  • 1篇2015年全...
  • 1篇2017年山...

年份

  • 4篇2024
  • 3篇2023
  • 10篇2022
  • 4篇2021
  • 5篇2020
  • 8篇2019
  • 8篇2018
  • 9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5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6篇2011
  • 8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4篇2005
9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古人利用节理面开凿遂昌唐代金矿巷道的发现及论证被引量:2
2014年
在对遂昌金矿唐代古金矿4号古洞的考察中,发现分布在矿中的巷道两侧的围岩都是坚硬的变质岩。通过现场研究,作者有4点发现:(1)发现发育于围岩中的节理面具有密度大、倾角陡和间距小的特点;(2)古巷道轴线的走向与节理面的走向基本一致;(3)古巷道的横截面被古人"设计"成高宽比很大的洞形;(4)巷道的走向都被"设计"成某种弧形。据此,可以作出以下判断: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古人很可能已发现这些发育于围岩中的陡倾角节理面之间的结合力很低,使用铁凿就可撬下来,并据此来开挖古巷道的。这也表明唐代的古人已经掌握了相当多的地质知识,并能够将之成功地应用于工程实践中。
张中俭陈少华杨志法李丽慧张路青
关键词:唐代开挖方式矿脉
龙游大型古地下洞室群工程地质条件及病害研究被引量:25
2004年
龙游大型古地下洞室群虽然已保持了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完整,但是现场调查发现,这些洞室存在着许多病害现象.为了更进一步保护这一人类文化瑰宝,作者从工程地质调查入手,对龙游石窟区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以及洞室群的病害类型等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支顶为主的观赏式保护措施.图7,参14.
李丽慧牟会宠杨志法陆民徐建宏郑舰
关键词:地下洞室群工程地质条件水害
澜沧江流域重大水电工程扰动灾害风险评价被引量:7
2022年
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对当地防灾减灾具有指导意义。本文以澜沧江重大水电工程扰动灾害为例,在遥感解译与野外实际调查的基础上,选取高程、坡度、坡向、植被归一化指数、距库区距离、工程地质岩组、断裂带密度、年均降雨量、地震峰值加速度9个因素,并基于加权信息量模型进行危险性评价,然后以人口密度、水电站、道路、土地覆盖类型和GDP为承灾体进行易损性评价,最后将危险性和易损性进行信息融合,构建地质灾害风险性矩阵,完成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极高和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乌弄龙及其上游水电站附近,以及下游库区两岸人类活动相对密集区域,中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乌弄龙上游库区两岸以及乌弄龙—托巴水电站全域,在下游零散分布;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中游高山峡谷段。本次研究较为准确地评估了地质灾害风险性,可为澜沧江流域扰动地质灾害风险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
李萍李丽慧刘昊磾祁生文祁生文
关键词:水电站信息量法层次分析法
中国东部1177年前的古堰科学与工程亮点分析
它山堰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鄞江镇,是中国四大古水利工程之一。从公元833年唐朝初建成的1177年以来,一直在为它所在地鄞西平原发挥着阻咸(即防止海水入侵)蓄淡、排洪、引灌的作用。本文从该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和建设8个方面揭示...
尚彦军杨志法李丽慧陈思光
文献传递
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在崩塌灾害调查中的应用
无人机作为新兴的地理信息获取方法,其应用范围及数据精度受到广泛关注.相比于专业摄影测量的固定翼无人机及大型多旋翼无人机,小型四旋翼无人机对单体灾害或小区域进行地形测量,具有更灵活、可操作性更强、成本更低等优势.本文针对崩...
刘海洋王学良李丽慧涂新斌王彦兵廖小辉张路青
关键词:崩塌灾害航空摄影测量无人机数值模拟
页岩油气储层岩体结构面水力压裂剪切破坏分析方法
本发明涉及页岩油气开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页岩油气储层岩体结构面水力压裂剪切破坏分析方法,旨在解决缺乏储层岩体结构面水力压裂剪切破坏分析方法,不利于优化水力压裂施工参数的问题。本发明提供的种页岩油气储层岩体结构面水力压...
李关访金之钧李晓李丽慧胡彦智张旺
文献传递
行星地质资源与工程学导论被引量:4
2019年
行星科学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如何利用行星资源、可持续永久开发太空成为行星科学的新兴前沿研究方向。在阿波罗号人类登月50周年之际,世界大国纷纷抢占深空探测的科技制高点,美国宣布重启太空计划,俄罗斯制定了一系列的月球战略,我国也制定了深空科学探测任务规划发展路线图,要达到这些宏伟的深空探测与开发目标,亟待发展行星地质资源与工程学,为太空的可持续永久开发提供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支撑。行星地质资源与工程学是行星地质学的分支,运用行星科学的基础理论,利用行星观测、探测及开发技术方法,研究行星地质资源形成演化规律,查明地质资源的类型、特征、储量和分布规律;进行行星地质资源的地质调查、岩石成分、结构与性能、开发地质条件评价与预测,解决行星工程中的各类地质问题,研发行星开发利用地质工程技术,为行星地质资源开发与人类工程活动提供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方法。行星地质资源与工程学的研究内容通常包括:行星地质资源探测理论与技术、行星地质资源成因演化与评价、行星地质工程。发展行星地质资源与工程学具有重要意义:从行星科学的视角进行研究,促进学科增长与拓展;开发行星地质资源,打破资源束缚,实现太空永久可持续开发;培养学科人才,提升行星地质资源与工程科技水平,为人类移居行星奠定基础。未来行星地质资源与工程学科应加强行星物理学、行星化学和行星地质学的交叉融合及理论应用,发展行星地质勘探方法与智能机器人工程技术,发展高/低温、高/低压、高辐照、低/微重力环境条件下样品采集、加工、多尺度测试分析理论与方法,培养行星地质资源与工程学科人才。
李守定吴思源魏勇魏勇魏勇董艳辉李晓张苏鹏秦克章李丽慧董艳辉王思敬
关键词:行星
中国东部1177年前的古堰科学与工程亮点分析
它山堰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鄞江镇,是中国四大古水利工程之一。从833年唐朝初建成的1177年以来,一直在为它所在地鄞西平原发挥着阻咸(即防止海水入侵)蓄淡,排洪、引灌的作用。本文从该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和建设8个方面揭示分析...
尚彦军杨志法李丽慧陈思光
文献传递
龙游大型古地下洞室群1~5号洞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研究被引量:12
2005年
一个超浅埋大型古地下洞室群于1992年在浙江省龙游县被四个农民发现。该洞室群的发现引起了各方面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但从发现至今已出现了多种破坏现象,如顶板脱落、洞间壁坍塌、柱子拉张或剪切破坏以及由于渗水导致的洞室围岩的干湿交替引发的风化现象等等。本文从工程地质调查入手,对龙游古地下洞室群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等进行了分析,为下一步的保护工作提供地质基础。
李丽慧牟会宠杨志法陆民徐建宏郑舰
关键词:工程地质调查破坏现象洞室围岩地质基础超浅埋拉张
热水河流域典型泥石流灾害成因机制与协同防治研究被引量:14
2020年
本文以热水河流域的老洼沟和分叉沟两处典型泥石流沟道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工程地质勘查分析泥石流形成发育条件,揭示泥石流灾害成因机制。沟道上游地形陡峻,沟域形态近似呈扇形,为物源和降雨、径流等的汇集提供了有利的地形地貌条件;崩滑坡积物及沟床松散堆积物构成了丰富的泥石流物源;雨季充沛的降水及其形成的地表径流则是良好的水源条件和水动力条件。这些基本条件共同促使泥石流的形成发育。然后利用矩阵离散元数值模拟软件MatDEM评价不同泥石流防治措施的减灾效益。在只有岩土工程措施的情况下,泥石流物源块石携带的能量有62.3%在沟道运移过程中转化为热能,其余37.7%的能量则由拦挡结构承载;而在生态-岩土工程协同作用的情况下,物源携带的能量有70%在与上游生态工程和沟道的碰撞、摩擦过程中消耗,30%的能量在与下游拦挡结构相互作用过程中消耗。基于此,分别对老洼沟和分叉沟设计对应的生态工程-岩土工程协同作用防治方案,为建立山区小流域泥石流灾害生态工程-岩土工程协同减灾模式提供参考。
高相波李丽慧
关键词:泥石流减灾效益数值模拟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