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波夫
- 作品数:41 被引量:181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长江源各拉丹冬一带发现Gallowayinella■类动物群被引量:3
- 2002年
- 在1∶25万赤布张错幅区域地质调查中,于原划下二叠统开心岭石灰岩组中发现晚二叠世长头期Gallowayinella类动物群化石,表明该区二叠纪地层非属早二叠世,而似应与青海省南部晚二叠世鸟丽群对比。
- 牛志军曾波夫卜建军王建雄
- 关键词:TING类动物群晚二叠世
- 长江源区晚三叠世伟齿蛤科(双壳类)一新属——Quemocuomegalodon被引量:10
- 2003年
- 记述青海唐古拉山北坡雀莫错附近晚三叠世甲丕拉组灰岩中的一类铰齿构造特殊的伟齿蛤类化石 ,建立新属Quemocuomegalodongen .nov .及Q .orientusgen .etsp .nov .和Q .longitatusgen .etsp .nov .2新种 。
- 姚华舟沙金庚段其发牛志军曾波夫张仁杰
- 关键词:晚三叠世双壳类新属生活习性
- 鄂西利川齐岳山高陡背斜带的古应力分析被引量:12
- 2012年
- 鄂西利川地区位于湘鄂西构造带与川东构造带的过渡部位,叠加褶皱发育,地处两大构造带分界处的齐岳山高陡背斜带断裂发育。本文以利川地区褶皱和断裂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观测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断层滑动数据反演方法,对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恢复;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历史,提出该区侏罗纪以来经历了五期构造应力作用,从早到晚分别为:北西-南东向挤压(J3-K1)、近东西向挤压(K1)、近南北向挤压(K1-K2)、北西-南东向引张(K2)和北东-南西向挤压(E3)。该区侏罗纪以来构造变形序列的建立,为深入认识齐岳山高陡背斜带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背景提供了构造地质学证据。
- 王令占田洋涂兵曾波夫谢国刚
- 关键词:叠加褶皱古应力
- 海南岛西部变基性火山岩的岩石特征及Sm-Nd同位素定年被引量:19
- 1998年
- 通过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和Sm-Nd同位素年代学等综合研究,认为海南岛西部变基性火山岩属超镁铁质-镁铁质岩石系列,其中存在较为典型的科马提岩,成岩年龄1165Ma±,即中新元古宙。对前人海南岛海西地槽或海西期裂谷观点提出了质疑。提出了军营—邦溪—和盛构造变形带具构造-地(岩)层混杂岩带特征的新认识。
- 张业明付建明赵子杰徐安武吴桂捷曾波夫
- 关键词:火山岩岩石特征同位素定年
- 西藏自治区1/25万赤布张错幅区域地质调查
- 姚华舟段其发牛志军白云山王建雄甘金木魏君奇段万军卜建军朱应华曾波夫盛贤才徐安武张仁杰袁正新鞠秀英
- 通过全面的区域地质调查,建立了长江源各拉丹冬地区系统的地层序列。在生物地层和古生物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二叠纪—古近纪地层中共发现动物化石233属365种,二叠纪发现植物化石6属6种;发现古近纪孢粉57属48种,新近纪孢粉6...
- 关键词:
- 关键词:区域地质地层古生物青藏高原孢粉
- 湖北建始—巴东地区茅口组顶部古岩溶不整合面的发现被引量:9
- 2000年
- 湖北建始—巴东地区茅口组顶部存在古岩溶不整合面 ,有较多陆上暴露标志。该不整合面形成于早二叠世茅口期Neoschwagerinahaydeni带末 ,构成了碳酸盐台地上典型的Ⅱ型层序界面。这一发现是孤峰组的深水盆地成因论被否定的有力证据。
- 牛志军段其发傅泰安徐安武曾波夫朱应华
- 关键词:茅口组二叠纪
- 海南昌江-邦溪地区中深层次动力变质岩类型划分及动力变质作用研究被引量:2
- 1997年
- 运用变质岩石学理论及韧性剪切带和显微构造学的基本方法,对研究区韧性剪切带中深层次动力变质岩的类型划分和动力变质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将动力变质岩划分为糜棱岩和构造片岩两类及其相应的亚类。认为戈枕和石碌水库韧性剪切带分别经历了绿片岩相或高绿片岩相和低绿片岩相动力变质作用,其形成温度分别为400~500℃和300~350℃。
- 张业明付建明曾波夫
- 关键词:动力变质作用糜棱岩构造片岩变质岩
- 鄂西南齐岳山须家河组物源及构造背景:来自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年代学的制约被引量:10
- 2015年
- 为揭示鄂西南齐岳山地区晚三叠世须家河组物源与构造背景,以周家湾与颜家沟剖面为代表,对须家河组碎屑岩的颗粒组分、元素组成以及锆石年龄进行测试与统计.结果显示:砂岩碎屑颗粒石英含量高、岩屑与长石含量低,平均值分别为76.15%、8.90%与3.45%,具有锆石-板钛矿-磁铁矿-榍石-电气石重矿物组合,反映源岩以酸性岩或低级变质岩为主,Dickinson判别图解表明物源主要来自再旋回造山带;砂岩(TFe_2O_3+MgO)*与TiO_2*含量低,Al2O_3/SiO_2比值低,K_2O/Na_2O比值高,最接近被动大陆边缘特征值;泥岩成分变异指数ICV分布于0.32~0.79之间,平均值为0.56,反映物源主要为再旋回沉积物;样品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特征微量元素含量及比值指示晚三叠世沉积构造背景为被动与活动大陆边缘;碎屑锆石分为磨圆与自形两类,磨圆者具有2 480Ma、1 880Ma、832Ma年龄峰值(n=133),年龄频数分特征与扬子陆块最接近;自形锆石具有435Ma、217Ma年龄峰值(n=42),年龄频数分布特征与秦岭造山带和雪峰造山带花岗岩年龄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结合物源与构造背景判别图解,上述特征综合表明须家河组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为主)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其物源来自东南的雪峰造山带(为主)与北侧的秦岭造山带.
- 田洋谢国刚王令占涂兵赵小明曾波夫
- 关键词:地球化学碎屑组分碎屑锆石须家河组鄂西南
- 赤布张错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被引量:8
- 2004年
- 于二叠纪—古近纪地层中发现动物化石、植物化石和孢粉多属多种。其中所有孢粉和植物化石在测区均为首次发现。发现软体动物并建立1新属2新种(QuemocuomegalodonorientusYaoShaetZhang,Q.longitatusYaoShaetZhang)。在藏北地区首次发现典型的古近纪双壳类化石(PisidiumamnicumMüller)。在上三叠统中发现厚度超过800m的钙碱性岛弧型中酸性火山岩。岩浆侵入岩获得一批岩石化学资料和21个喜马拉雅期的同位素年龄数据(23~48Ma),显示南部同碰撞、北部造山后拉张的特点。新近纪火山岩分布于测区北部,划分为2个喷发旋回,为板内裂谷活动的产物。发现中—晚侏罗世地层与晚三叠世地层的明显角度不整合接触面。查明了测区北部的二叠纪地层与上覆晚三叠世至侏罗纪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 姚华舟段其发牛志军王建雄白云山甘金木魏君奇曾波夫
- 关键词:角度不整合印支运动
- 西藏自治区1:25万赤布张错幅区域地质调查
- 姚华舟段其发牛志军白云山王建雄甘金木魏君奇段万军卜建军朱应华曾波夫盛贤才徐安武张仁杰袁正新鞠秀英
- 通过全面的区域地质调查,建立了长江源各拉丹冬地区系统的地层序列。在生物地层和古生物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二叠纪-古近纪地层中共发现动物化石233属365种,二叠纪发现植物化石6属6种;发现古近纪孢粉57属48种,新近纪孢粉6...
- 关键词:
- 关键词:区域地质调查地层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