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雅静
- 作品数:24 被引量:127H指数:6
- 供职机构:天津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膀胱低度恶性潜能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12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膀胱低度恶性潜能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PUNLMP)临床病理学、免疫组化、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12例进行经尿道膀胱电切术(TURBt),经病理制片,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CK20、Ki-67、34!E12标记。结果:12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3.3岁,临床症状以血尿为主,膀胱镜检查病损均为<3cm。光镜观察均符合PUNLMP的诊断标准。预后10例获随访12~36月不等,均无复发。结论:膀胱PUNLMP属介于良、恶性之间肿瘤的独立类型,需长期随访,偶有复发,大多数病例不进展为癌,应与低级别癌区分。
- 曹雅静范嫏娣冯起庆关剑张丽
- 关键词:膀胱低度恶性潜能尿路上皮肿瘤
- 胎盘间叶发育不良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胎盘间叶发育不良(placental mesenchymal dysplasia, PMD)的临床特点。方法报告天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PMD病例的诊治经过。同时检索国内PMD的相关文献,分析国内PMD病例的临床特点及母儿预后等资料。结果(1)病例资料:患者因发现血压升高入院,诊断为重度子痫前期、胎儿窘迫,于孕30周+1剖宫产分娩。经胎盘病理检查诊断为PMD。术后口服降压药控制血压,患者血压逐渐平稳出院。随访至2018年8月,母儿均未见异常。(2)文献复习:包括本例在内,共获得国内报告的PMD病例14例。14例患者年龄23~42岁,平均27.9岁;死产及活产各7例;男性胎儿2例,女性胎儿10例,2例未报告性别。14例中的10例B超表现为伴有弥漫存在的低回声区的囊性胎盘。5例检测了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1例检测了甲胎蛋白水平,发现其水平明显升高。2例发生子痫前期。6例出现胎死宫内,3例出现胎儿窘迫,1例出现胎膜早破。14例中的7例胎儿活产,其中4例为早产。病理学检查发现并有记录的7例胎盘平均质量665 g,8例胎盘体积大于相应孕周。11例表面均可见葡萄状的透明水泡样结构。12例显微镜下均无滋养叶细胞增生及滋养叶细胞包涵体。结论PMD主要表现为孕期B超发现胎盘中出现囊性低回声区,同时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处于正常范围,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多显著升高,胎儿染色体检查多为正常,并以女性胎儿为多。病理学检查常发现胎盘体积和质量均显著增加,表面可见葡萄状的串珠样结构。部分母体在孕期可能合并有高血压等并发症,并由于胎儿窘迫等原因而提前分娩,但母婴结局多良好。对PMD妊娠的孕妇及胎儿进行密切的监测,或可改善PMD孕期的预后。
- 石松荔曹雅静
- 关键词:胎盘疾病葡萄胎
- 腰椎管内支气管源性囊肿合并畸胎瘤1例
- 2021年
- 1病例资料35岁男性,因突发腰部钝痛6 d入院。自诉双下肢疼痛伴乏力,尚可行走,但剧烈运动自觉下肢力量减弱,无大小便失禁、及下肢麻木感。入院神经系统检查:自主体位,合作,双上肢正常,双下肢肌力Ⅴ-级,疼痛可放射致双下肢后侧;双膝腱反射(+),双跟腱反射(-),双巴氏征(-);脊柱发育正常,生理弯曲度存在,腰骶部皮毛窦。腰椎MRI检查显示腰3椎体水平脊髓右后方髓外可见一椭圆形软组织肿物,大小约1.1 cm×2.4 cm(图1A、1B)。住院期间,腰部疼痛突然消失,双下肢疼痛及无力好转。复查MRI示腰3水平硬脊膜下、马尾神经神经背侧变小,呈梭形,轮廓模糊,肿物信号强弱不一致,呈短T1、稍长T2信号;肿物边缘部分似短T1、稍长T2信号。
- 赵倩季庆孙清李鹤松焦德让曹雅静
- 关键词:脊髓肿瘤支气管源性囊肿显微手术
-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3
- 2004年
- 曹雅静曹海光范嫏娣
- 关键词: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免疫组化
- 结直肠浸润性微乳头状癌11例临床病理学观察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结直肠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表型。方法对11例结直肠IMPC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SP法染色,观察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结果 11例IMPC中,男性6例,女性5例,年龄26~83岁,中位数61岁,平均59.3岁。9例发生于直肠,2例发生于降乙结肠交界处。肿瘤最大径1.5~6.5 cm,大体形态:溃疡型6例,隆起溃疡型5例。镜检:IMPC成分在整个肿瘤中所占的比率均>90%,其中5例为纯IMPC。全部病例均检出脉管内癌栓、肠系膜淋巴结转移;术中发现肝脏转移3例,广泛腹膜转移1例,左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1例。2例术后6个月死于肿瘤;1例术后8个月发现子宫腔癌转移、12个月死于肿瘤;1例术后36个月肝脏转移;4例术后6~38个月无瘤生存;3例失访。结论结直肠IMPC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具有高度侵袭性、高脉管侵犯率、高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率,预后差;应与淋巴管内癌栓、转移性肿瘤相鉴别。
- 唐涛张翔洁张阿众曹雅静肖岚王瑞琳
-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免疫组织化学
-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研究新进展被引量:3
- 2004年
- 曹雅静范嫏娣
- 关键词:GIST临床病理研究胃肠道间质瘤C-KIT
-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3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8
- 2006年
- 目的:结合文献重点介绍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CL)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病理诊断SPTCL的水平。方法:收集3例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总结经验。结果:3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为5岁、26岁、42岁,病变分别位于胸壁、背部四肢及乳腺,呈单发或多发性皮肤红斑及皮下结节,病理观察,由大、中、小异型淋巴细胞浸润皮下脂肪,呈脂膜炎样分布,伴有血管炎,凝固性坏死,吞噬细胞反应等。其中1例噬血细胞现象。3例瘤细胞均表达CD45RO,不表达CD20,3例噬细胞均表达CD68,均行局部皮损切除术,1例失访,余2例病程进展缓慢,缺乏系统症状,分别随访3年及8个月,均存活。结论:SPTCL是由肿瘤性T细胞浸润皮下脂肪形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皮肤淋巴瘤,其预后应与肿瘤性T细胞的克隆性有关。
- 曹雅静范嫏娣刘学娟
- 关键词: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皮肤淋巴瘤
- DNA倍体分析技术在宫颈癌早期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14
- 2012年
- 目的:与传统细胞学诊断方法相比较,探讨细胞DNA倍体分析技术在宫颈癌早期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2010年4月至2011年5月就诊于天津市人民医院妇科的4 10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 189例采用联合应用液基超薄细胞制片技术及DNA倍体分析技术捡测,1920例行传统宫颈细胞学检测。阳性者行宫颈活检检测,并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传统宫颈细胞学组共检出阳性病例50例(2.61%),均行阴道镜活检,检出阳性病例6例(12.0%);DNA倍体分析联合液基细胞学组共检出阳性病例201例(9.18%),其中183例行阴道镜活检,检出阳性病例125例(68.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同时两种检出方法的135例病例进行比较,传统细胞学技术筛查出阳性病例50倒,阴性病例85例;DNA倍体分析联合液基细胞学筛检出阳性病例74例,阴性病例61例。两种筛查方法检出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宫颈活检组织学诊断CINⅡ及以上级别病变作为评价标准,液基细胞学检测灵敏度为32.3%,特异度为97.3%;DNA倍体分析技术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62.4%和82.6%,两者灵敏度与特异度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联合应用液基超薄细胞制片及DNA倍体分析技术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显著高于传统宫颈细胞学检测。
- 王刚王莉石松荔曹雅静唐涛
- 关键词:宫颈癌宫颈细胞学DNA倍体分析
- 结直肠腺癌中的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成分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研究结直肠腺癌中含有的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成分与脉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观察131例含有IMPC成分的结直肠腺癌的主要病理学特征、IMPC在肿瘤中所占的比率、脉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并与296例不含IMPC成分的普通型结直肠腺癌进行比较。结果含有IMPC成分组的肿瘤最大径明显小于普通型组,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率、转移淋巴结的平均个数、检卅脉管内癌栓的病例数均明显高于普通型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手术时的远处转移率,含有IMPC成分组(14.5%)高于普通型组(10.8%),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8)。含有IMPC成分组中,随着IMPC成分在整个肿瘤中所占比率的增加,淋巴结转移率呈现明显递增趋势;普通型组、IMPC成分≤10%组、IMPC成分〉10%组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3.0%(157/296)、67.7%(42/62)和85.5%(59/69),三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与普通型腺癌相比,结直肠IMPC具有高脉管侵犯率、高淋巴结转移率及远处转移率。肿瘤中IMPC所占的比率与淋巴结转移率高度相关。结直肠腺癌中含有的IMPC成分及肿瘤分化程度是肠系膜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素。
- 唐涛张翔洁赵丽中曹雅静肖岚王瑞琳
-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乳头状淋巴转移肿瘤侵润
- 3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探讨被引量:8
- 2004年
-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病理组织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及其在良性、潜在恶性、恶性临床分布特点。方法:选用35例临床资料完整、病理诊断准确的病例(均经免疫组织化学测定CD117、CD34、SMA、S-100、NSE)。结果:35例GISTs恶性(包括潜在恶性)达85.0%以上;组织形态以梭形细胞为主23例(65.7%),上皮样细胞7例(20.0%),混合型5例(14.2%);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率CD11774.3%(26/35例)、CD3468.6%(24/35例)、NSE65.7%(23/35例)、S-10031.4%(11/35例)、SMA48.6%、(17/35例);向神经分化13例,向平滑肌分化5例,双向分化12例,未分化5例。结果:GISTs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CD117及CD34等免疫标记物配合使用,可起互补作用并对其作出正确诊断。
- 曹雅静范嫏娣刘素香冯洁秀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免疫组织化学CD117CD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