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婧
- 作品数:7 被引量:29H指数:2
- 供职机构:吉林市中心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28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与影像学研究
- 2009年
-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等。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TOBS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TOBS临床表现多为意识障碍、视觉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及肢体瘫痪、小脑性共济失调等;影像学表现以丘脑或中脑梗死为主,可合并小脑、枕叶或颞叶梗死;MRI有助于诊断;DSA可明确病变血管部位,并可行介入治疗。结论TOBS患者病情大多较重、预后差,早诊断,早干预,以利预后。
- 曹婧王雪梅李威王非刘佳乐王晓萍
- 关键词: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影像学
- 脑卒中高危个体筛查因素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探讨脑卒中高危个体的筛查因素以及筛查模式对于脑卒中的预防意义。方法吉林市中心医院职工及家属为筛查对象,调查一般人口学信息、疾病史、生活因素等资料,进行血压、身高、体重、腰围的测量以及头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运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脑卒中高危个体筛查的主要危险因素以及模型拟合优度。结果脑卒中高危个体总体筛查阳性率为44.45%,男性中筛查阳性率为64.37%,女性32.95%。年龄、性别、冠心病史、糖尿病史等均与脑卒中高危个体密切相关。结论年龄、性别、冠心病史、糖尿病史为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 刘佳乐王雪梅曹婧尹大维王永顺刘样宋佳琦
- 关键词:脑卒中高危冠心病糖尿病
- 吉林市不同亚型脑卒中住院病死率比较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吉林市不同亚型脑卒中住院病死率的差异。方法以吉林市17733例住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人口统计学、出院结局等临床特征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出血、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总的住院病死率分别是7.77%、1.33%、0.47%。结论脑出血在所有脑卒中亚型中的住院病死率最高,其次是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最低。
- 刘佳乐王雪梅曹婧孙玲刘样刘征王永顺尹大伟
- 关键词:脑卒中住院病死率
- 代谢综合征与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相关性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与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性,证明代谢综合征是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1388例发病1周内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根据代谢异常情况分组:771例患有0-2种代谢异常的患者作为非代谢综合征组,617例患有≥3种代谢异常的患者作为代谢综合征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并根据代谢综合征进行分析。结果代谢综合征组患者年龄、血压、体质量指数(BMI)、腰围(WC)、吸烟、饮酒、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卒中家族史所占比例高于非代谢综合征组(P〈0.05)。头、颈部血管狭窄者在代谢综合征组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非代谢综合征组(P〈0.05)。1388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有代谢综合征的患者617例(44.45%)。男性为51.02%明显高于女性的33.07%。随着年龄的增加,腔隙性脑梗死患有代谢综合征的阳性率均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P〈0.05)。结论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代谢综合征者更容易发生脑血管狭窄。
- 曹婧王雪梅刘佳乐
- 关键词:代谢异常代谢综合征腔隙性脑梗死
- 青年脑梗死5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等。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青年脑梗死的临床资料。结果:青年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酗酒、高血脂及家族史。DSA可明确病变血管部位,并可行介入治疗。治疗上溶栓组疗效更佳。结论:对青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尽早干预,减少其发生率,一旦发生应尽可能积极治疗,以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
- 曹婧王雪梅刘佳乐王晓萍
- 关键词:青年脑梗死
- 吉林市不同亚型脑梗死住院病死率比较分析
- 2016年
- 目的探讨吉林市不同亚型脑梗死住院病死率的差异。方法整群选取吉林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自2013年1月—2015年12月的11 622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人口统计学、出院预后等临床特征资料。不同亚型缺血性脑卒中院内病死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心源性栓塞型脑梗死和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的住院病死率分别是1.4%、4%、0.3%。结论心源性栓塞型在吉林市脑梗死亚型中的住院病死率最高。
- 曹婧刘佳乐王雪梅
- 关键词:脑梗死住院病死率
- 超早期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治疗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1
- 2016年
- 目的探讨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超早期脑梗死患者209例,43例符合条件的患者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3例)。治疗组在溶栓前后给予丁苯酞;对照组在静脉溶栓前后不给予丁苯酞。两组在溶栓后24 h均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钙等药物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前、溶栓后24 h及溶栓后14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别为(15.87±6.34)、(9.55±5.10)、(7.11±1.44)分;对照组上述时间点NIHSS评分分别为(16.85±6.30)、(13.24±1.88)、(11.20±2.58)分,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且治疗组NIHSS评分改善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基本痊愈8例,显效2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基本痊愈5例,显效3例,有效6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60.9%,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出现溶通后再闭塞1例,死亡1例。对照组出现溶通后血管再闭塞3例,脑出血1例。结论超早期脑梗死选择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与丁苯酞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且安全有效。
- 曹婧王雪梅刘佳乐
- 关键词:超早期脑梗死阿替普酶丁苯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