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彩龙

作品数:13 被引量:190H指数:8
供职机构: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0篇小麦
  • 5篇冬小麦
  • 4篇穗型
  • 4篇不同穗型
  • 3篇旗叶
  • 3篇追氮
  • 3篇追氮时期
  • 3篇花后
  • 2篇氮素
  • 2篇氮素积累
  • 2篇氮素利用
  • 2篇氮素利用效率
  • 2篇氮素吸收
  • 2篇氮素吸收分配
  • 2篇淀粉
  • 2篇弱光
  • 2篇素积
  • 2篇种植密度
  • 2篇追施
  • 2篇籽粒

机构

  • 13篇山东农业大学
  • 6篇河北科技师范...
  • 1篇德州学院
  • 1篇山东省农业科...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黑龙江省农垦...

作者

  • 13篇徐彩龙
  • 7篇尹燕枰
  • 7篇王振林
  • 6篇刘铁宁
  • 5篇蔡瑞国
  • 4篇彭佃亮
  • 4篇徐海成
  • 4篇蔡铁
  • 4篇倪英丽
  • 4篇杨东清
  • 4篇杨卫兵
  • 3篇张敏
  • 3篇翟学旭
  • 2篇郭俊祥
  • 2篇崔正勇
  • 2篇谢新宇
  • 2篇江文文
  • 2篇顾锋
  • 1篇戴忠民
  • 1篇刘海涛

传媒

  • 4篇作物学报
  • 2篇植物营养与肥...
  • 2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华北农学报

年份

  • 2篇2014
  • 6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氮肥分施对冀东地区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为了确定冀东地区冬小麦的最佳追氮时期和追氮量,实现氮肥资源高效利用。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总氮肥量240 kg/hm2条件下,分期施用氮肥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试验采用京冬8号和京冬11号2个冬小麦品种。设4个处理:全部底肥(NⅠ);1/2底肥、1/2起身(NⅡ);1/2底肥、1/2拔节(NⅢ);1/3底肥、1/3起身、1/3挑旗(NⅣ)。NⅢ处理有利于小麦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比其他处理平均提高4.41%~13.00%和3.04%~14.97%,从而提高了小麦产量。在小麦施氮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氮肥分期施用,即氮总量的1/2作底肥,1/2做拔节期追肥有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
徐彩龙张敏谢新宇刘铁宁王文颇韩金玲李彦生周印富蔡瑞国
关键词:冬小麦氮肥
花后弱光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
我国黄淮冬麦区在小麦开花后常受阴雨寡照的影响,且小麦生产中存在群体过大,小麦生育后期群体内光照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籽粒的品质。因此,本研究选用不同穗型的小麦品种,通过设置花后不同强度和不同时期遮光从农艺、生...
徐彩龙
关键词:小麦籽粒产量抗氧化代谢
文献传递
灌溉与非灌溉条件下黄淮冬麦区不同追氮时期农田土壤氨挥发损失研究被引量:15
2013年
采用通气法研究了灌溉与非灌溉条件下黄淮冬麦区农田氨挥发损失。结果表明,非灌溉条件下,麦田追肥氮的氨挥发主要发生在施肥后的5~25 d内,追氮时期由起身期(SE,GS30)推迟到拔节期(JT,GS32),追肥氮的氨挥发速率峰值增大且出现时间提前;继续推迟至孕穗期(BT,GS41),氨挥发速率峰值减小。SE、JT和BT三个追氮时期的氨挥发损失量分别占追肥氮的24.84%~25.32%、25.42%~25.50%和14.77%~16.62%。灌溉(60 mm)条件,不论何时追氮,麦田追肥氮氨挥发速率均变化较小,氨挥发损失量在N 0.40~0.55 kg/hm2之间,仅占追肥氮的0.36%~0.49%。非灌溉条件,氨挥发速率与0—10 cm土层土壤铵态氮浓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灌溉条件,氨挥发速率与10—20 cm土壤浓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温度和降水是影响氨挥发的重要因素。此外,氨挥发还与农田土壤表面的通气状况有关,多穗型小麦品种更有利于减少麦田氨挥发的损失。
翟学旭王振林戴忠民刘霞王平刘海涛尹燕枰曹丽徐彩龙崔正勇吴光磊
关键词:追氮时期灌溉氨挥发
外源IAA、GA_3和ABA影响不同穗型小麦分蘖发生的机制被引量:38
2013年
以山农15和山农8355为材料,研究外源生长素(IAA)、赤霉素(GA3)、脱落酸(ABA)对小麦分蘖发生的影响及其作用方式。结果显示,外源IAA和GA3可抑制分蘖的发生,而外源ABA则仅减缓了分蘖发生速率。进一步分析外源激素对分蘖芽生长动态及分蘖节中内源激素变化的影响,发现外源IAA和GA3完全抑制分蘖芽的生长,而外源ABA明显减缓了分蘖芽的生长速率。外源IAA提高分蘖节中IAA含量和IAA/ZT比,抑制ZT含量的提高;外源GA3提高分蘖节中IAA含量、IAA/ZT比和ABA/ZT比,抑制ZT含量的提高;外源ABA提高分蘖节中ABA/ZT比,减缓了ZT含量的升高速率。相关性分析显示,分蘖芽的生长与ZT呈显著正相关,与IAA、IAA/ZT比和ABA/ZT比呈显著负相关,与GA3和ABA呈不显著的负相关。试验结果表明,IAA和ZT在小麦分蘖发生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外源激素主要通过影响内源IAA、ZT含量以及IAA/ZT比和ABA/ZT比来影响分蘖芽的生长,进而调控小麦分蘖的发生。
蔡铁徐海成尹燕枰杨卫兵彭佃亮倪英丽徐彩龙杨东清王振林
关键词:小麦分蘖芽植物激素
氮肥追施后移能减缓花后高温对小麦的伤害
为探索缓解小麦花后高温伤害的技术途径并阐明其生理生化机制,本试验选用两个小麦品种即济麦22和山农16,采用三种氮肥施用方案即氮肥全作基肥(T0)、1/2基肥1/2拔节期追肥(T1)、1/2基肥1/2孕穗期追肥(T2),于...
江文文尹燕枰杨卫兵蔡铁倪英丽彭佃亮徐彩龙杨东清刘铁宁徐海成王振林
关键词:小麦旗叶高温胁迫追氮时期
文献传递
弱光条件下不同穗型小麦品种旗叶光合特性和抗氧化代谢被引量:34
2012年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比较了大穗型小麦品种泰农18和多穗型品种济南17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可溶性蛋白和总糖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对不同程度弱光响应的差异,为黄淮麦区小麦高产稳产栽培及品种选用提供理论依据。从开花期至成熟期分别对两品种进行25%(S1)、50%(S2)和90%(S3)的弱光处理,以正常光照(S0)为对照。结果表明,S1和S2处理提高了小麦灌浆期内旗叶叶绿素含量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而S3处理提高了花后0~6d旗叶叶绿素含量和Fv/Fm,之后显著低于对照;随弱光程度增强旗叶花后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升高,而叶绿素a/b比降低。S2和S3处理显著抑制了旗叶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了旗叶Pn、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总糖含量;而S1处理增强了旗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提高了小麦旗叶Pn、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总糖含量。相同处理条件下,与泰农18相比,济南17的旗叶叶绿素含量较高,光系统II(PSII)活性较强,同时抗氧化酶活性下降较慢,膜脂过氧化程度低,使叶片功能免受破坏,保证了光合作用的进行。75%光照条件下(S1)的小麦抗氧化酶具有较高活性,叶片膜脂化程度低,抗逆性较强,旗叶Pn高值持续期长,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多穗型品种比大穗型品种更能适应黄淮麦区小麦生育后期光照不足的生产条件。
徐彩龙尹燕枰蔡瑞国王平李勇郭俊祥陈二影翟学旭刘铁宁王振林
关键词:穗型弱光光合特性抗氧化代谢
氮肥追施后移能减缓花后高温对小麦的伤害
为探索缓解小麦花后高温伤害的技术途径并阐明其生理生化机制,本试验选用两个小麦品种即济麦22和山农16,采用三种氮肥施用方案即氮肥全作基肥(T0)、1/2基肥1/2拔节期追肥(T1)、1/2基肥1/2孕穗期追肥(T2),于...
江文文尹燕枰杨卫兵蔡铁倪英丽彭佃亮徐彩龙杨东清刘铁宁徐海成王振林
关键词:小麦高温胁迫追氮时期生理生化机制
种植密度对小麦胚乳淀粉粒度分布特征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8
2013年
为研究种植密度对小麦胚乳淀粉粒度分布特征的调控效应,选用2个冬小麦品种(京冬8号和京冬11号),设计4个密度水平(210、300、390、480株.m-2),利用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LS13320)测试分析了提纯淀粉粒的数目、体积和表面积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京冬8号在基本苗390株.m-2的条件下,胚乳淀粉粒度分布呈3峰曲线变化,其他3个密度处理呈双峰曲线变化;京冬11号在低密度(210株.m-2)情况下胚乳淀粉粒度分布呈双峰曲线变化,密度提高后则呈3峰曲线变化。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小麦胚乳淀粉中A型淀粉粒的含量、淀粉粒的平均粒径和中位粒径均呈增大趋势,但当密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后上述参数降低。
张敏蔡瑞国徐彩龙武宝悦顾锋
关键词:冬小麦种植密度淀粉粒度分布
15N示踪法研究弱光对不同穗型冬小麦氮素积累和转运的影响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采用N示踪法,设置不遮光(TO)、开花后1~10 d遮光(T1)、开花后11~20 d遮光(T2)和开花后21~30 d遮光(T3)4个处理,每个处理设置N尿素作底肥+普通尿素作追肥和普通尿素作底肥+N...
徐彩龙王振林尹燕枰蔡瑞国王平郭俊祥李勇
关键词:冬小麦15N示踪氮素吸收分配氮素利用效率
文献传递
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淀粉含量和晶体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0
2014年
为探究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淀粉品质的调控效应,以2个小麦品种(轮选987和济麦22)为材料,分析了3个不同种植密度(150、300、450万株·hm-2)下小麦籽粒淀粉含量和晶体特性。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影响小麦籽粒淀粉的积累和组成。随种植密度的增大,直链淀粉含量呈先降后升的趋势,而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表现为先升后降。淀粉晶体呈典型的A型特征,且不受种植密度影响。种植密度明显影响淀粉颗粒内部的结晶程度,表现为随种植密度的增大,相对结晶度先升后降。同时,种植密度改变了淀粉X-衍射图谱中各峰的精细位置和相对强度,说明种植密度对淀粉颗粒内部结晶区的晶胞结构或微晶排列也存在一定影响。淀粉的相对结晶度与直链淀粉含量呈负相关,与支链淀粉含量呈正相关。
蔡瑞国张敏韩婷谢新宇徐彩龙顾锋
关键词:冬小麦种植密度淀粉含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