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体会被引量:13
- 2011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为8例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行腹腔镜手术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随机抽取的8例开腹手术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腹腔镜组与经腹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75.21±12.75)min、(221.32±23.53)min(t=4.87,P<0.01),平均出血量分别为(316.57±28.52)ml、(430.83±35.13)ml(t=7.16,P<0.01),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35.56±7.17)h、(52.45±5.32)h(t=5.34,P<0.01),住院时间分别为(5.7±2.3)d、(9.1±1.5)d(t=3.51,P<0.01)。两组平均切除淋巴结(18.2±2.5)枚与(17.7±3.1)枚(t=0.37,P>0.05),术后3天平均体温分别为(37.3±0.2)℃与(37.2±0.3)℃(t=0.82,P>0.05);腹腔镜组1例于术后4个月复发。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指征的前提下,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是可行的,腹腔镜手术具有患者创伤小、术后康复快等明显优势,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 王晨笛徐华王海英李佳琦
- 关键词:子宫内膜肿瘤腹腔镜检查
- 子宫颈碰撞癌13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3
- 2014年
- 碰撞癌是一种罕见的肿瘤组合类型,发生于宫颈的碰撞癌更加罕见。我们收集了13例宫颈碰撞癌的临床与病理资料,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及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材料与方法 1.材料:收集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1月间经病理确诊的宫颈碰撞癌13例,同期宫颈癌3530例。所有切片均经两位高年资病理医师重新阅片确认。
- 李慧李雷唐霄魏晓霞杨帆孙亮徐华黄芹杨开选
- 关键词:碰撞癌子宫颈病理分析病理资料病理确诊
- 胆总管癌肉瘤一例被引量:1
- 2006年
- 夏仙根徐华
- 关键词:癌肉瘤胆总管双眼球突出
- 胃印戒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耐药基因表达特点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胃印戒细胞癌的病理学及P-糖蛋白(P-gp)、谷胱甘肽转移酶(GST-π)、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的表达特点,进一步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分析32例胃印戒细胞癌(胃镜活检标本21例,大部切除胃标本11例)的临床病理及GST-π、P-gp、TopoⅡ的表达特点。结果胃镜下以经典型印戒细胞数量最多,弥漫性生长;相关基因检测结果显示,GST-π、P-gp、TopoⅡ阳性表达率与同期32例高—中分化腺癌比较,GST-π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gp阳性率明显升高,TopoⅡ阳性率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胃印戒细胞癌以典型印戒细胞数量最多,且呈弥漫性生长;GST-π、P-gp、TopoⅡ的表达检测有助于胃印戒细胞癌诊断。
- 吕春燕张莉徐华夏仙根斯露马立陈鲜高采平
- 关键词:印戒细胞癌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
- 全自动一步法离心制片机在细针穿刺涂片中的应用
- 2014年
- 目的体表包块细针穿刺涂片后穿刺针头及针管内的残留的细胞用固定剂洗出后的液体,应用全自动一步法离心制片机制片。与体表包块细针穿刺涂片后穿刺针头及针管内的残留的细胞用固定剂洗出后的液体,应用自动膜式制片机制片比较。体表包块细针穿刺涂片后穿刺针头及针管内的残留的细胞用固定剂洗出后的液体,应用全自动一步法离心制片机制片质量明显优于体表包块细针穿刺涂片后穿刺针头及针管内的残留的细胞用固定剂洗出后的液体,应用自动膜式制片机制片的质量,并且体表包块细针穿刺涂片后穿刺针头及针管内的残留的细胞用固定剂洗出后的液体,应用全自动一步法离心制片机制片的数量有三张涂片,体表包块细针穿刺涂片后穿刺针头及针管内的残留的细胞用固定剂洗出后的液体,应用自动膜式制片机制片只有一张涂片。方法 2013年3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病理科体表包块细针穿刺涂片的患者40例分为二组,每组20例。第一组应用体表包块细针穿刺涂片后穿刺针头及针管内的残留的细胞用固定剂洗出后的液体,应用全自动一步法离心制片机制片3张。第二组体表包块细针穿刺涂片后穿刺针头及针管内的残留的细胞用固定剂洗出后的液体,应用自动膜式制片机制片1张,在使用相同方法制第二张涂片发现制片效果差,涂片上细胞数量少,不能达到诊断要求。涂片固定剂固定时间为120分钟,染色方法使用HE染色方法。结果体表包块细针穿刺涂片后穿刺针头及针管内的残留的细胞用固定剂洗出后的液体,应用全自动一步法离心制片机制片3张。与体表包块细针穿刺涂片后穿刺针头及针管内的残留的细胞用固定剂洗出后的液体,应用自动膜式制片机制片1张,在完成第二张涂片时,制片效果差,涂片上细胞数量少,不能达到诊断要求。结论�
- 徐华王晨笛苏旭
- 关键词:细针穿刺分子病理诊断
- 肺鳞状细胞癌发病机理及预防原则探讨
- 2014年
- 目的研究肺鳞状细胞癌发病机理,寻找肺鳞状细胞癌发病的始动因素,为肺鳞状细胞癌的预防与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收集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病理科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肺鳞状细胞癌病理例30例的存档蜡块蜡块、病理及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肺鳞状细胞癌的关系。结果 30例患者年龄45岁-76岁,男:女=4:1,肿瘤发生于次段以上的大支气管中央型24例,周围型6例。光镜下:肺鳞状细胞癌组织呈实性巢或不规则片块,在肺内漫润性生长,间质有少量纤维组织,呈结节状,无包膜,但与肺组织分界清楚。大多为中分化,诊断肺鳞状细胞癌分化的主要依据:癌巢内有角化现象,包括角化珠厦单个细胞的角化;癌细胞间有细胞间桥;核的异型性及多形性,核深染伴有锯齿状边界为特征。HPv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30例患者中HPV阳性6例,24例HPV阴性。结论 肺鳞状细胞癌与人乳头状病毒感染密切相关。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染,职业防护降低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气管、支气管粘膜,是预防肺鳞状细胞癌发生的重要原则。
- 徐华东旭
- 关键词:肺鳞状细胞癌人乳头状瘤病毒
- 子宫底部肌壁间妊娠引产致子宫破裂1例
- 2001年
- 王晨笛徐华
- 关键词:引产术子宫破裂
- 一例平滑肌肉瘤患者长期生存的报告
- 1996年
- 患者,男,40岁,因左下肢包块12年,反复切除3次,再次复发2年,于1995年3月23日入院。 1983年患者发现左下肢皮下包块大小3×3cm,边界不清,质硬,搔抓后出现红肿痛,生长缓慢。1986年在当地医院行包块活检切除,标本送我院病理检查,诊断为平滑肌肉瘤,做包块单纯切除。以后在同一部位长包块,反复切除2次。
- 徐华邓利春
- 关键词:平滑肌肉瘤预后
- 富于T细胞/组织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2例
- 2004年
- 李吉满刘卫平徐华李甘地
- 关键词:T细胞组织细胞淋巴瘤病理
- 双乳良性叶状肿瘤误诊为乳癌1例
- 2003年
- 程璐徐华
- 关键词:误诊乳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