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圣芳
- 作品数:37 被引量:64H指数:5
- 供职机构: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产品设计的通感手法:从认知角度的阐释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文学修辞方法的隐喻,其本质上也呈现为人类对世界最基本的认知方式。作为隐喻形式之一的通感也是一种认知方式。除了有着与一般隐喻相同的特征外,在某些维度呈现出其独特性。现在的设计研究领域应当注重人与人造物之间的多重联结与沟通,深入理解人类的“通感”并借此优化设计、增强产品表现力。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和梳理三类典型的通感设计——感觉挪移、多感叠加、意象互通的结构与特质,并进一步寻找通感设计得以实现的生理基础和条件。结论身体图式促成和保证了感觉间的统一性,一开始任何一种感觉都为“联觉”,因此通感的发生是自然而然的,运用“通感”手法设计的产品更易引人共鸣。
- 李小璇彭圣芳
- 关键词:通感产品设计隐喻
- 宁波地区本土工业设计机构发展模式研究
- 2017年
- 目的发展工业设计是当前我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手段,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掌握本土工业设计机构的发展状况,并研究其模式,有助于引导工业设计产业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形势下探索有效的发展途径。方法以长三角地区宁波市的工业设计机构为研究样本,通过实地调研,结合访谈、问卷等方法。结论可以初步发现,在我国制造业发达地区,部分本土工业设计机构正在尝试突破传统的设计服务模式,结合自身资源和不同情况开拓更丰富的业务模式。这种现象显示了未来工业设计机构的发展方向,对本土工业设计持续发展具有启发意义。
- 彭圣芳
- 共生与互动:明代设计中的“崇古”和“追新”意识
- 2012年
- 文人趣味主导下的明代设计尽管具有较为鲜明的审美倾向,但也存在许多矛盾、差异和变化。透过集古好古、古物新用、追捧时玩和仿古仿倭等设计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崇古"和"追新"这一对意识在明代设计领域是如何共生共存并互动发展的。"崇古"和"追新"意识的相悖共存也直接反映了作为历史转折期的明代社会物质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特点。
- 彭圣芳
- 从“十二花神杯”看传统器物装饰的文学手法
- 2017年
- 清初流行的"十二花神杯"以花神传说为母题绘制纹饰,结合诗词、钤印等装饰表现手段,形成了诗书画印一体的装饰设计特色。从设计语义的角度看,"十二花神"题材的器物装饰还综合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通过修辞手法的糅合运用来达成一种象征。"十二花神杯"作为日用瓷器套具的一种经典图式,反映了自晚明发展而来的器物装饰的文学性手法已自上而下地影响了其后的中国传统造物设计,并成为传统器物装饰的一种特色。
- 彭圣芳
- 关键词:修辞
- 晚明实用主义设计观及其成因被引量:2
- 2012年
- 对器物功能设计的看重、对古董和艺术品装饰日用价值的发现,显示出以"实用"为中心的设计观在晚明回潮。晚明实用主义设计观的出现与当时社会结构变化和等级制度松动有关,并直接受到"心学"体系的影响。左派王学由"上"而"下"、由"大我"而"小我"的观念转变是一种主体意识的觉醒,促使人们普遍更加关注与自身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并从实用的角度去看待和设计器物并使之服务于日用。
- 彭圣芳
- 关键词:晚明实用主义自我意识百姓日用
- 《考工记》设计美学思想的体系化考察被引量:2
- 2022年
- 作为中国最早手工设计制作技术和规范文献的《考工记》,是一部以礼制化为目的的造物设计规范。官方管理手工业的标准和规范是《考工记》显在的表述,设计美学思想则是其潜在的表述,包括从礼制化的造物活动规范中流露出的形式观、功能观和具体的设计表现手法。因而,美学领域某些对其作片段式解读、过度引申、刻意关联和“六经注我”式的研究存在失当之处。以尽量客观平实的态度陈述《考工记》的设计美学思想,其逻辑层次应该是:《考工记》以周代社会普遍的宇宙哲学为认识和实践基础,通过详实的规范和标准表达了造物设计的形式观和功能观,并借具体的表现手法塑造了相应的设计审美风格。
- 彭圣芳
- 关键词:《考工记》
- 以“设计通识教育”为起点的学科建构: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设计学科化的一种途径被引量:2
- 2023年
- 将设计作为通识教育内容的理念萌现于19世纪初的英国,并在实践中逐渐稳定为基础教育和非专业高等教育中的课程及内容。在20世纪70年代,皇家艺术学院正是以对当时中学设计通识教育的研究引发了研究者去探讨对“设计”的学术理解和学科框架,由是明确提出设计应该作为一门学术性的学科独立发展,促成了英国设计研究界推进设计的学术研究以及设计学科化。
- 彭圣芳翁梓妍林盈依
- 关键词:设计学科
- 抗战前后的手工艺调查:回顾与思考
- 2023年
-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手工业调查中对材料、工艺、技术和艺术等“手工艺”内容的关注是明显的现象。在民族危机与救亡、社会改造与建设为主题的20世纪上半叶中国,手工艺调查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救济的目的非常直接,但作为“国故”之一部分,其文化价值也已逐渐为各界所认识。九一八事变后,学术界的救国思潮和行动将文化民族主义推向新的高度。在“文化史”的整理和塑造中,手工艺调查也直接支持着民族主义的文化实践,是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的组成部分。
- 彭圣芳
- 关键词:国货运动民族主义
- 抗战后福建手工艺的重整(1946-1948):以中国手工艺协进会为中心
- 2022年
- 抗战胜利后,福建手工艺亟待恢复与振兴。中国手工艺协进会在福建成立分会并推行手工艺运动,对当地手工艺重整起到了积极作用,是战后手工艺重整较为典型的案例。福建分会注重手工艺发展中的协同运作,提出了重整福建当地手工艺的方法措施,在组织、产品设计与金融支持方面取得成效,对战后经济重建起到过一定作用。
- 彭圣芳林盈依翁梓妍
- 设计的文化自觉及其实现——以“达芬奇事件”为鉴被引量:1
- 2013年
- "达芬奇事件"从局部反映出了整个中国设计的文化困局,即一种盲目的文化认同和普遍存在的文化虚无。"文化自觉"是中国本土设计突破这种困局的关键。设计文化自觉的基础在于民族文化认同,应当通过不同渠道启发、培育和引导设计中的民族文化认同。当前中国正处于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阶段,包括设计在内的文化产业获得较大发展空间,设计事业应当以此为契机探索实现中国设计文化自觉的途径。
- 彭圣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