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友缘
- 作品数:21 被引量:42H指数:4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PCT及其清除率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感染的诊治及预后价值研究
- 2018年
-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及其清除率(PCTc)在急性重症胰腺炎继发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方便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9月在该院住院的诊断为急性重症胰腺炎(SAP)85例患者,同时方便选取同期在该院住院的106例急性非重症性胰腺炎为对照组。急性重症胰腺炎根据其预后情况可分为存活组68例,死亡组17例。分别回顾性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WBC)含量,观察比较生存组和死亡组的不同时间点PCTc清除率的改变,并绘制PCT、CRP、WBC在早期诊断急性重症胰腺炎继发性感染中ROC曲线。结果入院时,观察组CRP (142.5±88.2)mg/L明显高于对照组(98.8±45.5)mg/L(t=15.5,P=0.03),但观察组PCT(1.58±1.06)ng/mL与对照组(1.36±0.88)ng/mL, WBC(13.5±8.5)×10~9/L与对照组(13.1±8.0)×10~9/L,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对存活组和死亡组PCTc比较,存活组入院第7、14、21天PCTc分别为(24.8±26.18)%、(52.8±22.26)%、(70.2±28.26)%,均明显高于死亡组(10.2±22.31)%、(18.6±24.37)%、(37.2±25.35)%,两两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5,15.4, 20.1,P=0.03,0.01,0.01)。ROC曲线显示PCT与SAP继发感染AUC值为0.983,早期诊断的相关性最好。结论血清PCT是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感染早期诊断的理想生物学指标。动态观察不同时间点的PCTc是一个更为可靠及敏感的指标在SAP患者的治疗监测及病情预后与转归。
- 彭友缘曾秀雅
- 关键词:PCTPCTC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感染预后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936^*T/C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通过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936^*T/C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癌之间的关系,了解该基因多态性对原发性肝癌生成及发展的影响。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原发性肝癌及正常对照的VEGF936^*T/C基因型。结果原发性肝癌病人VEGF936^*T/C基因型或等位基因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精确概率法计算基因型P=0.275;卡方检验等位基因χ^2=0.877,P=0.349)。在肿瘤直径≥8cm的病人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比例(66.7%和82.O%)明显大于肿瘤直径〈8cm病人的比例(40.0%和65.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C基因型χ^2=4.722,P=0.029;C等位基因χ^2=5.393,P=0.020)。结论VEGF936^*C/C基因型或936^*C等位基因与原发性肝癌的生成无关,但VEGF936^* 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有助促进肿瘤的生长。
- 吴国洋王效民彭友缘刘云熊宇
- 关键词:肝细胞VEGF基因多态性
- 肝内胆管神经内分泌癌二例报告被引量:1
- 2010年
- 肝内胆管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种较罕见的肝脏癌肿,现将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近期2例病人的诊治报道如下。
- 王付强尹震宇彭友缘邓志刚刘争进王效民
- 关键词:神经内分泌癌肝内胆管
- 影响中晚期肝细胞肝癌手术切除预后的多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03年
- 目的 探讨影响中晚期肝细胞肝癌手术切除预后的因素。 方法 对 13 0例中晚期大肝癌随访 1~ 7年 ,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统计不同预后因素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结果 手术后 1,3 ,5年生存率分别为 81.7% ,2 4.3 % ,18.4%。单因素分析提示影响预后的因素为肝癌大小、是否早期复发、肝硬化情况、输血量 ;多因素分析提示肝癌大小、肿瘤早期复发是影响肝癌术后的预后因素。 结论 中晚期肝癌手术切除预后仍不理想 ,重视围手术期处理 。
- 刘平果王效民李永国张百萌于仁祥俞可克苏永杰彭友缘
- 关键词:中晚期肝细胞肝癌手术切除预后
- 肝脏三维成像技术结合超声吸引刀(CUSA)对复杂型肝脏肿瘤的精细切除术
- <正>目的原发性肝癌特别是复杂型肝癌的手术切除的风险来自于术中的出血和管道的损伤,如果能通过术前的影像手段将肝癌与周围管道的三维关系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同时通过对肝硬化患者切除相应量的肝组织后的手术风险进行评估将对手术计划
- 尹震宇王效民彭友缘于仁祥邓志刚王付强
- 文献传递
- PNP—CD融合自杀基因系统对肝癌细胞杀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 目的采用肝细胞肝癌的细胞株,分析PNP-CD融合自杀基因系统对肝癌细胞HepG2的杀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杀伤机制,为临床方面治疗原发性肝癌探索新的治疗途径。方法利用重组PCR定点诱变法制备融合基因PNP-CD,将其插入真...
- 彭友缘尹震宇王效民严武蔡晓坤
- 局部内放疗预防肝癌切除术后复发的研究
- 王效民尹震宇吴国洋刘平果彭友缘于仁祥苏福
- 该课题是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于2001年承担的市卫生局资助的科研项目,目的在于临床外科如何减少肝癌切除术后的复发率和提高生存率。肝癌是中国东南部最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肝癌术后复发主要原因之一是瘤内及肿瘤周边的微小静脉内癌...
- 关键词:
- 关键词:肝癌
- 解剖性肝脏区域血流阻断在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被引量:8
- 2010年
- 目的探讨解剖性肝脏区域血流阻断在肝癌切除术中的效果。方法将95例进行肝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第一肝门阻断组(Pringle′s)和解剖性肝脏区域血流阻断组(anatomical regional vascular occlusion),比较两种不同的肝脏血流阻断对手术及病人术后恢复的影响。结果95例病人中行常规的肝门阻断60例,解剖性肝脏区域血流阻断35例,全部病人肿瘤均获完整切除,术后肝功能及康复情况,两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不同的入肝血流阻断均能有效地控制出血,解剖性肝脏区域血流阻断更安全,对肝功能恢复的不良影响更小,更适合于在肝硬化及肝功能不良的肝癌患者中使用。
- 彭友缘尹震宇王效民于仁祥邓志刚王付强
- 关键词:肝癌肝切除肝门阻断
- 对复杂型肝脏肿瘤的精细切除术
- 尹震宇王效民彭友缘于仁祥邓志刚王付强
- ERCP与LCBDE联合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比较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讨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与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84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92例。研究组给予LCBDE联合LC治疗。参照组给予ERCP联合LC治疗。比较两组取石成功率及结石残余率、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前后ALT、TBIL、AMY、PCT。结果:研究组取石成功率为98.91%,参照组取石成功率为96.7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结石残余率为1.09%,参照组结石残余率为3.2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术后排气时间早于研究组,住院时间长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35%,低于参照组的1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ALT、TBIL、P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ALT、TBIL、PCT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ALT、TBIL、P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术后AMY高于术前,且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各有优缺点,临床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 彭友缘
- 关键词:胆总管取石术逆行性胰胆管造影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