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生瑞 作品数:31 被引量:226 H指数:10 供职机构: 河北师范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生物学 历史地理 农业科学 更多>>
花粉源范围研究进展 许清海 张生瑞花粉源范围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2013年 20世纪60年代花粉源范围概念提出以来,引起了孢粉学领域的广泛关注。通过对前人研究的综合分析,结合我国北方不同地区植被调查和花粉数据,认为花粉源范围可分为广义花粉源范围和相关花粉源范围:前者表示输入沉积盆地花粉的来源范围,即沉积盆地主要花粉类型含量随距离增加不再明显上升的距离;后者表示与沉积盆地花粉相关最密切的植被范围,即沉积盆地花粉类型与周围植被对应关系无明显提升的距离。花粉粒和沉积盆地大小对广义花粉源范围和相关花粉源范围都具有明显影响;风速直接影响广义花粉源范围的大小,但对相关花粉源范围作用不明显。沉积盆地花粉组合由当地花粉、区域花粉和区域外花粉3部分组成,其含量分别占花粉组合的30%~45%,25%~60%和10%~30%。当地花粉指相关花粉源范围内的花粉,是沉积盆地周围植被的真实反映,对研究局地植被演替具有重要意义;区域花粉指广义花粉源范围内除去当地花粉的部分,是研究区域植被重建和气候变化的重要载体;区域外花粉指广义花粉源范围以外的花粉,代表更大范围的花粉源区,对区域植被指示意义较小。 许清海 张生瑞相对花粉产量及其在古植被定量重建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2013年 花粉产量是定量重建古植被、古气候的必要条件,目前花粉产量包括相对花粉产量和绝对花粉产量。由于较难获得多年连续的花粉沉积数据,学者多倾向于使用相对花粉产量进行古植被定量重建。相对花粉产量是某一花粉类型相对于同一参考种的花粉产量的比值(参考种通常选取植物群落和花粉组合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同一花粉类型),可通过ERV(Extended R-value)模型进行估算,但其准确性受植被调查方法和模型假设条件影响较大。本文介绍了估算相对花粉产量所需的植被调查方法和利用花粉产量定量重建植被景观的模型。目前较成熟的模型为景观重建模型(Landscape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包括REVEALS模型(Regional Estimates of Vegetation Abundance from Large Sites,适用于面积≥1~5km^2的沉积盆地植被重建)和LOVE模型(Local Vegetation Estimates,适用于面积为0.1~1.0km^2的沉积盆地植被重建)。欧洲及我国不同区域相对花粉产量和REVEALS模型定量重建研究结果均表明,重建后的古植被景观能较好反映当地的古植被组成。 李洁 许清海 张生瑞 穆会双 李阳 李曼玥 胡亚楠 梁剑关键词:古植被 Tauber Trap记录的长白山针阔叶混交林带5年(2006-2010)花粉通量及垂直高度的变化 张生瑞 许清海 曹现勇 李建勇 张丽艳 李月丛 田芳 周力平 林凤友关键词:针阔叶混交林 花粉组合 气候要素 达里湖沉积粒度组分-湖面状况定量模型 被引量:18 2016年 摘要湖泊碎屑沉积物的粒度分布可以提供与区域气候变化相关的湖泊水文变化信息。然而,由于湖泊沉积物多峰分布固有的复杂性,其粒度组分成因的解释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本文利用对数正态分布函数对内蒙古达里湖3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组分进行了分离,并探讨了各组分特性与特定沉积环境(包括每个采样点位的离岸距离和水深)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达里湖现代碎屑沉积物包含5个截然不同的单峰粒度分布,分别代表5个不同的粒度组分。虽然其相对百分含量随湖泊水动力条件而变化,但每个组分均保留着各自的众数粒径、搬运方式、沉积环境等特性。这些组分自细而粗可分为:长期悬移粘土组分、离岸带悬移细粉砂组分、离岸带悬移中粗粉砂组分、近岸带悬移细砂组分、近岸带跃移中砂组分。近岸带环境两个组分的百分含量与现今湖泊水深呈负相关,揭示出沉积岩芯近岸带组分与地质历史时期湖面状况相关联的数值模型。该模型在达里湖沉积岩芯中的应用显示,近岸带组分百分含量增加与同岩芯孢粉序列重建的区域降水减少相对应。两种独立的代用指标在时间上的一致性,不仅展示了对数正态分布函数分离多峰沉积物的有效性,而且揭示出利用粒度组分一湖面状况模型重建湖泊古水文的潜力。 范佳伟 肖举乐 温锐林 翟大有 张生瑞 秦小光关键词:对数正态分布 相对花粉产量及其在古植被定量重建中的应用 李洁 许清海 张生瑞 穆会双 李阳 李曼玥 胡亚楠 梁剑关键词:古植被 白洋淀地区晚冰期以来的气候和环境演变 被引量:3 2022年 华北平原晚冰期以来气候环境演变研究对该地区社会发展、灾害风险评估和科学应对未来全球增温背景下极端降水和洪涝事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华北平原中部白洋淀地区高阳剖面(BG-2019)为研究对象,通过高精度AMS^(14)C、OSL定年技术和高分辨率孢粉组合、粒度组分分析,恢复和重建了白洋淀地区晚冰期以来(距今13710 a-今)区域植被演替和气候环境变化历史。结果显示:BG-2019剖面在距今10270~13710 a和距今4630~5400 a发育湖相沉积,距今3470~3700 a发育沼泽相沉积;距今7130~8000 a发育河流—入湖三角洲相沉积,距今3700~4630 a和距今3230~3470 a发育河流相沉积;距今8000~10270 a和距今5400~7130 a存在明显的沉积间断/地层缺失;表明采样剖面所在位置缺乏连续的湖相地层。晚冰期白洋淀为局地小湖沼;中全新世湖沼较发育、范围广,但也不是连续广袤的湖相沉积;晚全新世湖泊范围收缩。晚冰期和全新世白洋淀流域植被景观存在显著差异;晚冰期气候寒冷干燥,平原发育以蒿属、藜亚科、禾本科和菊科等为主的草地,周围山地森林覆盖度低;中全新世气候温暖湿润,平原大部仍发育以蒿属、藜亚科和禾本科为主的草地,湖区水蕨和水生植物繁盛,周围山地生长松属、栎属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森林覆盖度增高;晚全新世气候温和偏干,平原仍是以蒿属、藜亚科和禾本科等为主的草地,西部山地生长以松属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森林覆盖度较高。 王娜 许清海 张生瑞 张生瑞 王丹丹 阳小兰 王丹丹关键词:晚冰期 全新世 古植被 古气候 河北阳原侯家窑遗址孢粉组合特征及揭示的古环境与古气候演变 被引量:19 2011年 结合前人测年资料和本研究孢粉分析结果表明遗址形成于晚更新世,依据花粉组合变化将其划分为6个带:带Ⅰ,以喜冷的针叶树等乔木花粉为主,表明遗址附近为针阔混交林,此带还出土喜冷的披毛犀等动物化石,都表明气候寒冷而湿润;带Ⅱ,乔木花粉减少,草本植物花粉明显增加,遗址附近演变为森林草原植被,气候温暖而干燥;带Ⅲ,乔木花粉骤升,仍以松和云杉属花粉为主,表现为针阔混交林植被,气候寒冷而潮湿,此带为侯家窑遗址文化层(侯家窑人生活时期),光释光测年表明文化层中上部时代为60000~70000aB.P.,时值大理冰期前期,喜冷的披毛犀等动物化石也证明冷期的到来;带Ⅳ,针叶树花粉减少,温带落叶阔叶树花粉增加,草本植物花粉显增,表明遗址附近植被演变为以温带落叶阔叶树为主的森林草原植被,气候温暖而潮湿;带V,松属花粉增加,云杉属花粉减少,草本植物花粉略减,遗址附近为以松属植被为主的森林草原植被,气候变得寒冷而干燥;带Ⅵ,松属花粉减少,榆属和白蜡属花粉略增,草本植物花粉微增,遗址附近发展为草原植被,气候变得温暖而湿润。孢粉分析显示从孢粉带Ⅳ开始,遗址附近的气候由之前的冷湿与暖干的交替演变成之后的冷干与暖湿的交替。侯家窑古人类生存时正值大理冰期,气候寒冷,遗址附近的植被为针阔混交林,周围存在静水湖沼环境,适宜的自然环境是各种动物生存的理想场所。在生产力低下,食物较短缺的旧石器时代,与严寒相比,侯家窑人选择了充足食物来源的湖滨地区。 浑凌云 许清海 张生瑞 王法岗 刘连强 李建勇 李曼玥关键词:泥河湾盆地 孢粉分析 基于孢粉的古气候参数定量重建:一种新思路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实例 被引量:9 2018年 传统的孢粉-古气候定量重建评估主要衡量校准集对现代气候状况的模拟结果或化石样品与校准集样品的可比程度,客观上导致特定地点重建气候参数的取舍缺少明确标准.基于国际上通过随机数据开展定量重建显著性检验的新方法,充分利用中国环境梯度大、植被类型丰富、现代表土孢粉数据完善等优势,提出一种孢粉-古气候参数定量重建的新思路:首先确定控制化石孢粉组成变化最主要环境因子,随后通过限制其他环境因子来构造校准集以开展该因子的定量重建,最后完成重建结果显著性评估.将该思路应用于分别位于黄土高原东、西两侧的吕梁山公海和六盘山天池化石孢粉序列,所获得的年降水量P_(ann)定量重建不仅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p<0.001),且相互间在共同时段表现出良好、稳定的相关关系,均指示了约3300cal a BP以来的东亚夏季风降水快速下降,显示其具备降低基于孢粉的古气候参数定量重建不确定性的较大潜力. 陈建徽 吕飞亚 黄小忠 H J B Birks R J Telford 张生瑞 许清海 赵艳 王海鹏 王海鹏 周爱锋 黄伟 刘建宝关键词:孢粉 季风边缘区 孢粉资料定量重建泥河湾盆地侯家窑遗址时期的古气候 被引量:20 2015年 泥河湾盆地侯家窑遗址在中国旧石器文化及古人类演化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前人研究多集中在古人类及哺乳动物化石及其地层年代方面,对古人类生存时的古气候、古环境研究较少,更未见定量研究.本文利用最终筛选后的420个表土和83个地层样品的孢粉数据,采用MAT(modern analogue technique)方法定量重建了泥河湾盆地侯家窑遗址220~85ka B.P.的年均温和年均降水序列.依据孢粉定量重建的气候变化序列与大西洋-太平洋深海氧同位素和南极冰芯记录的MIS 5、MIS 6和MIS 7阶段有较好对应.冰期时,泥河湾盆地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2~4℃,年均降水量比现在多200~400mm;间冰期时,年均气温比现在高约1℃,或与现在相近,年均降水量也与现在相近.冰期时,泥河湾盆地的古气候相对稳定,间冰期时波动频繁.侯家窑古人类生活在大理冰期(MIS 6阶段),气候寒冷湿润,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成为侯家窑人的主要食物来源,侯家窑人已学会适应和抵御严寒的气候环境. 穆会双 许清海 张生瑞 浑凌云 李曼玥 胡亚楠 李阳 谢飞关键词:泥河湾盆地 孢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