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武军

作品数:75 被引量:108H指数:6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58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8篇文学
  • 7篇历史地理
  • 5篇文化科学
  • 3篇政治法律
  • 1篇艺术

主题

  • 36篇文学
  • 14篇代文
  • 13篇现代文
  • 13篇现代文学
  • 13篇民国
  • 11篇革命文学
  • 10篇文艺
  • 9篇中国现代文学
  • 8篇抗战
  • 8篇国文
  • 6篇左翼
  • 6篇民国机制
  • 6篇抗战文学
  • 6篇国文学
  • 5篇学史
  • 5篇左翼文学
  • 5篇文化
  • 5篇文学史
  • 5篇民国文学
  • 5篇副刊

机构

  • 65篇西南大学
  • 5篇四川大学
  • 2篇西南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重庆电子工程...

作者

  • 69篇张武军
  • 5篇高阿蕊
  • 2篇李怡
  • 2篇邱迁益
  • 1篇赖雅琴

传媒

  • 6篇中国现代文学...
  • 4篇文艺争鸣
  • 4篇文学评论
  • 4篇现代中国文化...
  • 3篇现代中文学刊
  • 2篇东岳论丛
  • 2篇文艺理论与批...
  • 2篇西南民族大学...
  • 2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理论学刊
  • 1篇江汉论坛
  • 1篇开放时代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教学与管理(...
  • 1篇南京师大学报...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厦门大学学报...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求索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5篇2023
  • 4篇2022
  • 7篇2021
  • 3篇2020
  • 5篇2019
  • 2篇2018
  • 5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8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5
  • 2篇2003
7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断被衍化的“国防文学”
2010年
"国防文学"这个概念产生于"两个口号"论争之前,它起初来自苏联文学领域。后来因为政治领域里国共两党的"国防政府"主张以及整个大社会背景中人们的国防情绪,"国防文学"重提之后迅速成为一个强势口号。"国防政府"路线由王明等提出,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就开始清算王明路线。而在文学领域中,由于当时延安文人多为当年的"国防文学派",毛泽东并未对"国防文学"给予定性。建国后,"国防文学"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被拿出来说事,使原本一个简单的概念衍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无法回避的关键词。而"国防文学"的反对者胡风因后来的"反革命"罪行使得之前的"两个口号"论争变得更加复杂。
高阿蕊张武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文艺界“民族形式”运动--兼及对中国当下文艺问题的启示被引量:1
2009年
"民族形式"运动的提出源自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构建,它主要是针对两方面的文化趋势,一边是党内留苏派的"洋教条"和知识分子的不够中国化;另一边是国民党打着中国旗的复古和专制倾向。我们今天对这场运动的梳理更在于它对于当下文艺问题的启示,那就是要继续"中国化"西方的各种文艺理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中国当下的文艺实际服务。
张武军
关键词:民族形式西方文论
民国宪政和法制下的左翼文学与右翼文学
探讨民国宪政法制与左翼文学和右翼文学的关系,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回到民国历史文化语境。其次要回到民国宪政法制框架中去,正视宪政法制的作用。
张武军
关键词:文学事业民国文学历史背景民国时代
文献传递
国民革命与革命文学、左翼文学的历史检视——以武汉《中央副刊》为考察对象被引量:12
2015年
回到历史语境中考察和分析革命文学、左翼文学,这已成为左翼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新气象,可是却很少关注国民革命之于革命文学、左翼文学的意义。本文以大革命时期武汉的《中央副刊》为切入点,梳理国民革命与革命文学、左翼文学的关系,为这一课题带来新的理解。
张武军
关键词:革命文学左翼文学
“朱山根”的解释
2021年
1975年顾颉刚给参加《而已集》注释组的陈则光回信,解释他和鲁迅的冲突与纠纷。在回答注释组有关"朱山根"的疑问时,顾颉刚的答复是:至于鲁迅先生为什么叫我"朱山根",我也并不清楚。原来据我猜想,"朱"是苏州四大姓"朱、张、顾、陆"之一,"山"与我的"颉"字有关,都有"高"的意思(颉为鸟高飞,山为土突起),"根"与"刚"的英文字母头一个都是"K",是同纽字。现在想来,也许是鲁迅先生对我追随朱家骅、傅斯年(山东人)的一种嘲弄。
张武军
关键词:鲁迅先生山东人傅斯年英文字母
剪贴与编年:作为史诗的《伪自由书》《准风月谈》
2024年
1933年是鲁迅杂文创作的巅峰时期,也是各方对其评价产生分歧和争议的节点。彼时,鲁迅有意模糊地使用“短评”“杂感”“杂文”等概念,同时也在自觉地总结杂文写作的方法论和文体层面的认识。鲁迅在1933年编集、写作的热情和动力,都与“剪贴”有关,不论是剪贴成集,还是剪贴入文,都凸显了他作为历史学家“保留”和“存照”历史的意图。鲁迅杂文的史学属性深刻影响了其诗学意蕴,而杂文的编年叙事功能制约了其形式选择,“杂文”的概念也由此得以最终确立。因此,我们需要在1930年代的历史背景中去发掘鲁迅杂文的“文学性”,并以“史诗”属性来全面理解和界定鲁迅的杂文创作。
张武军
关键词:剪贴编年
民国机制和郭沫若的创作及评介
今年是郭沫若诞辰120周年,郭沫若的研究或将迎来一个新的契机,也许会遭遇更多的挑战。稍微回顾近几十年来的郭沫若研究,我们就不难发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文化史上,没有那个人能像郭沫若这样会引起如此截然不同的评介,肯定者赞其...
张武军
文献传递
四十年代“渝派文学”论
一般说来,中国现代文学的中心20年代在北京,30年代在上海,围绕着北京和上海也曾形成两个文学派别:京派和海派.抗战爆发后,北京和上海两个现代文学中心被捣碎,京派和海派也在战争中瓦解.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中心也...
张武军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
文献传递
如何讲述1927年的文学与历史?——各种文献史料的限度与可能
2024年
1927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历史进程中极为关键的一年,也是众声喧哗而被叙述得含混不清的一年。不论是相关回忆录,还是作家的自我言说,它们常以“后见之明”的姿态重构着现代文学和现代历史中的1927年。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考索作家在不同时间节点的自述及回忆类文本,找寻其中相互抵牾的缝隙,在时间序列和空间场域中辨析各种文献史料,由此还原/重建1927年文学的历史现场.
张武军
关键词:文献史料自我言说众声喧哗时间序列现代文学
新史料的发掘与抗战文学史观之变革被引量:5
2010年
由于长期以来受政治思维模式的影响,我们对抗战时期的国统区文学没有足够的重视,依然笼罩在"左""右"对峙的二元思维中。对"文协"与国民政府的关系,郭沫若出任政治部第三厅主任和与蒋介石的交往,国民党文人的活动,以及现代作家的重庆体验、重庆叙述等等,以往的文学史在这些问题上颇多忽略、含混和矛盾之处。加强国统区文学研究,一方面是对抗战文学史的丰富,呈现真实完整的历史,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一种超越国共意识形态的文学史观,这对现代文学史的书写会有一定的变革作用。
张武军
关键词:抗战文学国统区文学文学史观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