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芝 作品数:14 被引量:48 H指数:4 供职机构: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 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淋巴结病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 2011年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淋巴结病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及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3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淋巴结病(均为会诊病例:1例原单位诊断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诊断为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另1例未能定性),观察和分析其临床、病理组织学和免疫表型,并对病变淋巴结做EB病毒原位杂交检测。结果 3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15岁,平均病程16天;3例患者均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1例伴有低热及咽部疼痛。术后均未予特殊治疗,随访时间分别为5、9、18个月,无1例复发。镜检、免疫表型及EBV检测:淋巴结基本结构不同程度破坏,滤泡外免疫母细胞样大细胞增生,其大多数CD3、CD45RO、CD43、CD30均(+),CD15、EMA和ALK1(-),3例EBER均(+)。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淋巴结病的副皮质区有较多免疫母细胞增生,易过诊,但其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和免疫表型与大细胞淋巴瘤不同;结合EBV检测有助于其诊断。 张慧芝 宋钰 王朝夫 孙娟娟 蔡旭关键词:淋巴结病 多房囊性肾细胞癌32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多房囊性肾细胞癌(multilocular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CRCC)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复习32例MCRCC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病理学形态和免疫表型特征,结合随访资料评价其预后。结果 32例中13例位于左肾,18例位于右肾,1例双肾;肿瘤平均最大径4.6 cm(1.0-8.0 cm);男女比为2.2∶1。11例行根治性肾全切术,21例行肾部分切除术。肿瘤均为多房囊性,缺少实体成分,囊壁内衬单层(偶为多层或小乳头状)胞质透明或淡粉染、Fuhrman核1级的瘤细胞,腔面富于薄壁血管。瘤细胞表达CK(32/32)、CK7(25/32)、EMA(32/32)、CD10(23/32)、vimentin(20/32),均不表达CD68。术后随访5-140个月,均未见复发和转移,无肿瘤相关死亡病例。结论 MCRCC的瘤细胞核级低、无实性瘤巢;囊壁腔面衬覆胞质透亮或淡粉染细胞伴丰富薄壁血管是诊断线索,免疫表型有助于诊断,患者一般预后良好。 王素英 张慧芝 曹达龙 杨晓群 甘华磊 王朝夫关键词:肾肿瘤 多房囊性肾细胞癌 病理特征 预后 原发性肺脑膜瘤4例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脑膜瘤(primary pulmonary meningioma,PPM)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4例PPM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4例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54岁(51~61岁),2例表现为咳嗽,2例为体检发现肺结节。术后均未予特殊治疗,随访4~6年,均无复发或转移。镜下肿瘤细胞由上皮样细胞及梭形细胞构成,排列呈漩涡状,无核分裂象。免疫表型:肿瘤细胞EMA及vimentin均阳性,1例PR阳性,CK、S-100、HMB-45、Syn、Cg A、NSE、CD34、SMA均阴性。结论 PPM是极其罕见的肿瘤,根据其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不难诊断,应该首先排除中枢神经系统脑膜瘤的转移并对其进行鉴别诊断。PPM大多数为良性,只需外科手术切除后随访。 张慧芝 沈晓涵 王素英 王淑妍关键词:肺肿瘤 原发性 脑膜瘤 偶发性前列腺癌5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偶发性前列腺腺癌的发生率、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40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因膀胱癌而行膀胱前列腺根治切除标本中偶然发现的前列腺腺癌5例,观察并分析其临床表现、病理学特点。结果临床表现:40例膀胱前列腺根治切除标本中有5例合并前列腺腺癌,发生率为12.5%(5/40)。患者平均年龄66岁(63~70岁)。4例表现为肉眼血尿,1例为镜下血尿。术前血PSA水平仅1例为6.55 ng/ml(参考值4.0 ng/ml),另外4例PSA水平均<4.0 ng/ml。病理检查:5例均为腺泡源性腺癌,4例Gleason分级评分均为6(3+3),1例Gleason分级评分为7(4+3)。临床病理TNM分期:3例为T1a,2例为T1b。结论前列腺癌可与尿路上皮癌合并发生,往往血PSA水平正常或稍高于正常。Gleason评分较低,癌灶常较局限,如取材不充分可能会漏诊。 张慧芝 王朝夫关键词:膀胱肿瘤 前列腺肿瘤 腺癌 偶发 von Hippel-Lindau综合征三例临床病理分析 2015年 von Hippel-Lindau(VHL)综合征是一种位于染色体3p25-26的VHL肿瘤抑制基因种系突变所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以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hemangioblastoma,HB)、视网膜HB、肾细胞癌、肾囊肿、嗜铬细胞瘤、胰腺囊肿、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附睾乳头状囊腺瘤、内耳淋巴囊瘤等为特点。我们收集了3例VHL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相关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VHL病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王素英 丁华新 张慧芝 林芝 杨育生关键词:临床病理资料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 附睾乳头状囊腺瘤 肿瘤抑制基因 Bcl-2和P53在肾癌伴肉瘤样分化中的表达情况及意义 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通过检测Bcl-2和P53在肾癌伴肉瘤样分化(SRCC)患者中的表达,探讨他们与肾癌伴肉瘤样分化患者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2例SRCC石蜡标本中Bcl-2和P53的蛋白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cl-2与P53在SRCC中表达率分别为22.7%和50.0%,但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预后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l-2和P53表达无明显相关性,同时两者在SRCC中表达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cl-2和P53阳性表达可能成为SRCC分化程度的参考指标之一,但两者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预后无明显相关性。 芮欣 朱耀 张海梁 叶定伟 戴波 王朝夫 张慧芝关键词:基因,BCL-2 免疫组织化学 阴茎恶性黑色素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探讨阴茎原发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诊治及预后。方法对本院1例阴茎原发恶性黑色素瘤的诊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在本院行阴茎全切加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病理证实阴茎浸润性恶性黑色素瘤伴双侧腹股沟多个淋巴结转移。患者术后3月复查时发现有远处转移。结论阴茎原发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罕见,确诊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手术为主要的治疗手段,但总体预后不佳。 芮欣 朱耀 叶定伟 王朝夫 张慧芝关键词:阴茎 恶性黑色素瘤 前列腺癌穿刺标本与对应根治标本Gleason评分符合率的研究 被引量:11 2012年 背景与目的:前列腺癌穿刺标本的Gleason评分是术前进行预后判断及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参考之一,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对预后的评价及具体治疗措施的选择。本研究主要探讨前列腺癌穿刺标本与根治标本Gleason评分的差异,分析影响穿刺标本Gleason评分准确性的可能因素。方法:收集穿刺活检证实为前列腺癌并接受根治术的前列腺癌患者126例,采用新Gleason分级评分标准对穿刺和根治标本进行重新评分,并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及配对卡方检验,对两者的Gleason评分进行比较,对可能影响两者符合率的因素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26例患者中穿刺标本的Gleason评分与根治标本71例(56.3%)一致,17例(13.5%)偏高,38例(30.2%)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者评分划分为不同的预后组,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差与年龄、术前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水平、前列腺体积、临床分期及每针最大癌累及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穿刺阳性针数百分比显著相关(OR=2.482,P<0.05)。结论:穿刺标本与根治标本的Gleason评分一致性一般,多数情况穿刺标本评分偏低,少数评分偏高;穿刺的阳性针数百分比是影响评分准确性的可能因素。 孙娟娟 王朝夫 张慧芝 戴波关键词:前列腺癌 穿刺 GLEASON评分 原发性卵巢甲状腺肿类癌合并成熟性畸胎瘤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卵巢甲状腺肿类癌合并成熟性畸胎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原发性卵巢甲状腺肿类癌合并成熟性畸胎瘤3例,观察和分析临床病理组织学及免疫表型特点。结果镜下特点:3例病例均表现为肿瘤由类癌和甲状腺组织混合组成,证实为卵巢甲状腺肿类癌,甲状腺组织显示正常甲状腺组织的形态。成熟性畸胎瘤显示皮脂腺、成熟性鳞状上皮和平滑肌成分。类癌区域与不同大小的滤泡密切混合,肿瘤细胞有相对一致的嗜酸性胞浆、扁平核、"胡椒盐"样染色质,滤泡内充满嗜酸性甲状腺样的胶质,这两种成分有移行,通常是密切混合存在。免疫组化:3例病例的类癌区域的肿瘤细胞均表达synaptophysin,chromograninA,CD56和CK19;含有胶质的滤泡表达甲状腺球蛋白。所有细胞均不表达calcitonin。结论原发性卵巢甲状腺肿类癌罕见,可能合并成熟性畸胎瘤,具有一定的组织形态学特点,生物学行为中间性,但可能转移甚至致命。 王素英 张慧芝关键词:卵巢 甲状腺肿类癌 畸胎瘤 β-catenin、GS及GPC3在肝细胞癌组织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观察β-连环蛋白(β-catenin)、谷氨酰胺合成酶(GS)及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在肝细胞癌(HCC)组织的表达,探讨其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87例HCC、4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和70例癌旁良性肝组织β-catenin、GS及GPC表达水平。结果β-catenin、GS及GPC在HCC组织阳性率分别为72.41%、87.36%和73.56%;在ICC组织阳性率分别为70.0%、40.0%和2.5%;在癌旁良性肝组织阳性率分别为15.71%、5.71%和2.86%;β-catenin、GS及GPC3在HCC组织表达显著高于癌旁良性肝组织(P均<0.05);GS及GPC3在HCC组织表达显著高于ICC组织(P均<0.05)。GPC3在HCC组织不同病理分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组织β-catenin与GPC3表达呈正相关(rs=0.229,P<0.05),β-catenin与GS表达无相关性(rs=0.164,P>0.05),GS与GPC3表达无相关性(rs=0.153,P>0.05)。结论β-catenin、GS及GPC异常表达在HCC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GS联合GPC3有助于鉴别HCC、ICC及癌旁良性肝组织。 王淑妍 张士岭 李璐 王素英 张慧芝 黄春鑫关键词:肝细胞癌 Β-连环蛋白 谷氨酰胺合成酶 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