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仲石

作品数:17 被引量:140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气候
  • 4篇中新世
  • 4篇渐新世
  • 4篇古环境
  • 3篇环流
  • 3篇古气候
  • 2篇地层学
  • 2篇地质
  • 2篇东亚气候
  • 2篇新生代
  • 2篇上新世
  • 2篇特提斯
  • 2篇特提斯海
  • 2篇气候模拟
  • 2篇青藏高原
  • 2篇青藏高原隆升
  • 2篇隆升
  • 2篇环境意义
  • 2篇季风
  • 2篇高原隆升

机构

  • 15篇中国科学院
  • 13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气象局

作者

  • 17篇张仲石
  • 7篇郭正堂
  • 5篇王会军
  • 4篇燕青
  • 4篇张冉
  • 2篇乔彦松
  • 2篇赵华
  • 2篇姜大膀
  • 2篇吴文祥
  • 2篇李香钰
  • 2篇郝青振
  • 1篇朱日祥
  • 1篇肖国桥
  • 1篇魏建晶
  • 1篇姚政权
  • 1篇姜文英
  • 1篇郑伟鹏
  • 1篇袁宝印
  • 1篇葛俊逸

传媒

  • 6篇第四纪研究
  • 3篇科学通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 1篇地学前缘
  • 1篇青藏高原地质...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4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上新世中期格陵兰冰盖模拟被引量:2
2014年
格陵兰冰盖是造成21世纪海平面预估不确定性的一个主要来源,而研究格陵兰冰盖对过去暖期气候的响应,可以为研究未来格陵兰冰盖提供参考.本文采用全球气候模式CAM 3.1(Community Atmosphere Model version 3.1),CAM 4和NorESM(Norwegian Earth System Model)以及冰盖模式SICOPOLIS(SImulation COde for POLythermal Ice Sheets),对上新世中期暖期(距今~3 Ma)格陵兰气候和冰盖展开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上新世中期格陵兰夏季平均气温比工业革命前高9.4~13.4℃,年平均降水增加了65.2~108.3 mm a 1.在上新世中期暖湿的气候背景下,仅有少量冰存在于格陵兰东部沿岸高海拔地区;与参照试验相比,上新世中期格陵兰冰盖减少造成全球海平面比现代高大约7.8~8.1 m.同时,古气候代用资料也表明上新世中期格陵兰可能无大规模冰盖存在.
燕青张仲石王会军张冉
关键词:格陵兰冰盖古气候模拟
渐新世和中新世环境空间差异及其可能机制
参照刘东生等(1997,1998)的研究方法,收集整理了新生代有较好年代控制的各类地质环境指标,重建了渐新世、中新世和中新世早期、中期和晚期5 个时期环境格局的特征,并尝试性地对渐新世早-中期和晚期的环境格局进行了恢复,...
张仲石郭正堂王会军
关键词:渐新世中新世大气环流古环境分析
文献传递
始新世-渐新世气候转变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12年
始新世—渐新世(E—O)气候转变(34Ma前后)是新生代气候演化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冷事件之一,标志着地球气候由"温室"进入"冰室"。这一转变伴随着地球环境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对于研究新生代气候变冷的驱动机制、区域气候对全球重大气候事件的响应方式、重大气候事件对生态环境及生物演替的影响等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地质记录和气候模拟在E—O转变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①不同纬度区的地质记录揭示出这一转变伴随着全球性的显著降温,指示其触发因素是全球性的;②气候模拟研究揭示出大气CO2浓度降低及与之联系的全球碳循环变化是导致这一转变的主因,否定了传统认为的环南极流形成导致E—O气候变冷的假说;③深海沉积记录揭示出这一转变过程持续400~500ka,表现为全球降温和南极冰盖形成先后两阶段变化;④海—陆气候记录的对比初步揭示出陆地区域的干旱化可能主要与全球降温(对应于E—O转变的第一阶段)相关。当前对E—O气候转变的研究还存在地质记录分辨率不够高、模拟结果与地质记录不完全吻合、陆地记录相对较少等方面的不足。更精确的大气CO2浓度和温度的重建、更多高分辨率海—陆气候记录的研究以及古气候数值模拟的改进有望进一步揭示出E—O转变过程中气候系统各要素的变化特征和相互关系,为更深入认识这一转变的驱动机制提供依据。
肖国桥张仲石姚政权
关键词:全球变冷大气CO2
青藏高原主体与周边区域隆升对亚洲季风气候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本文利用全球海气耦合模式,设计并进行了7组高原不同隆升情景的数值试验,集中研究了青藏高原隆升在欧亚内陆干旱演化中的作用。在无高原试验中,亚洲副热带干旱区为东西对称的纬向型分布;随着高原高度的增加,一方面有助于东亚季风降水的向北扩展,另一方面导致欧亚大陆西风强度显著减弱,使得亚洲副热带气候纬向不对称性增加,同时欧亚中纬度干旱面积增加。其原因是,高原隆升导致近地层气温下降,进而大气含水量减小;同时,地形的阻挡效应导致纬向和经向的环流减弱,这两个因素综合导致内陆地区水汽输送的减弱是中亚干旱区范围增加的主要动力学机制。与以往大气模式试验一致,海气耦合试验支持了高原隆升是亚洲内陆水汽输送和降水减少,以及内陆干旱化加剧的重要原因的科学认识。
张冉姜大膀张仲石
关键词:青藏高原隆升亚洲季风
第四纪北半球冰盖发育与东亚气候的遥相关被引量:11
2017年
新生代东亚气候演化和北半球冰盖演化具有很好的耦合性。这种耦合性在气候学上可以被称为遥相关。一般认为,北半球冰盖的消长通过影响西伯利亚高压来改变东亚气候。第四纪冰期,北半球冰盖的增长,可以加强西伯利亚高压,从而增强东亚冬季风和加剧亚洲内陆干旱程度;反之,间冰期北半球冰盖的消退,可以减弱西伯利亚高压,并加强东亚夏季风。本文利用通用大气模式CAM4,开展理想试验,模拟了北半球冰盖对东亚气候的影响。模拟结果证实,冰期北半球冰盖消长与东亚地区气候变化存在遥相关,很好地支持了地质记录所反映的东亚气候与冰盖演化之间的耦合性。第四纪冰期,北半球气候变冷和冰盖发育,可以加剧我国北方的干旱程度。北半球北美-欧亚冰盖的发育,尤其是冬季,通过影响北半球的槽脊系统,在北美-欧亚冰盖南侧形成一个气旋式环流异常,这对加强我国西北内陆和黄土高原区西风或西北风至关重要。然而我们的模拟并不支持北美-欧亚冰盖通过加强西伯利亚高压来影响东亚冬季大气环流这一传统认识,第四纪北半球冰盖发育与东亚气候的遥相关可能比我们原有的认识复杂。
张仲石张仲石燕青张冉李香钰冷姗田雨润
关键词:遥相关东亚气候
渐新世和中新世环境空间差异及其可能机制
本文参照刘东生等(1997,1998)的研究方法,收集整理了新生代有较好年代控制的各类地质环境指标,重建了渐新世、中新世和中新世早期、中期和晚期5个时期环境格局的特征,并尝试性地对渐新世早-中期和晚期的环境格局进行了恢复...
张仲石郭正堂王会军
关键词:地质环境大气环流古环境新生代
文献传递
皖南风尘堆积-土壤序列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及其古环境意义被引量:47
2003年
对位于长江下游地区的安徽宣城、繁昌两个风尘堆积典型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磁性地层学和沉积学研究,并对宣城剖面上部的样品进行了热释光测年。结果表明,宣城剖面松山/布容(B/M)界限位于剖面中网纹红土的中、下部,而该剖面风尘堆积的下界位于B/M界限以下,年代约为0.85 MaBP.繁昌剖面全部形成于布容期。该结果同时指示,我国南方的网纹红土不全是第三纪遗留的产物,最新一期的网纹红土形成于0.78 Ma(B/M界限)以后,表明我国南方中更新世经历了极端的暖湿气候,应当与北方黄土-古土壤序列中的S4和S5对应0.85MaBP前后长江中、下游开始出现持续的风尘堆积,是该区环境对中更新世全球性重大气候变化的响应。当时东亚冬、夏季风同时加强,冰期与间冰期气候反差加大导致的河流水文状态变化为风尘堆积的物源和搬运提供了有利条件。
乔彦松郭正堂郝青振吴文祥姜文英袁宝印张仲石魏建晶赵华
关键词:风尘堆积磁性地层学古环境网纹红土
两个气候模式对我国MIS 5e气候的模拟研究被引量:5
2019年
理解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现象和机制,对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过去多个间冰期中,末次间冰期最暖期(MIS 5e)被认为是研究未来气候变化的典型时期。我们利用NorESM-L和CESM两个气候模式对MIS 5e开展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揭示,由地球轨道参数导致的太阳辐射变化是造成MIS 5e温暖气候的主导因素。在我国,与工业革命前相比,MIS 5e年平均地表温度降低、夏季升高、冬季降低;年降水量和夏季降水量在中部地区减少、其他地区增加,冬季降水量一致减少。与地质记录重建的年平均结果相比,模拟结果整体上比代用资料重建偏冷、偏干。这种模拟与地质记录重建之间的差异可能由以下因素导致:地球系统模式的模拟方案存在简化、古气候代用指标的气候意义存在多解性、模拟的地表温度和降水与代用指标重建结果之间的对比存在不确定性。如何减小模拟与重建记录对比的差异,这仍需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探索。
冷姗张仲石张仲石
关键词:MIS气候模拟
上新世中期海洋表面温度变化及其与古气候重建数据对比被引量:5
2011年
上新世中期,过去约3.29~2.97Ma之间,是地质历史上距今最近的一个持续性暖期.它与模式预测的21世纪末地球系统最有可能达到的气候态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因此,研究该时期气候变化对于理解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气候变化趋势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采用最新的PRISM3重建数据集,利用FOAM耦合模式开展了上新世中期的全球气候模拟,并对上新世中期次极地北大西洋剧烈增暖和"永久的ElNio"两个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模拟结果表明:与工业革命前相比,上新世中期年平均海洋表面温度(SST)升高了2.3℃,中高纬度海洋的增温幅度大于低纬度海洋,赤道太平洋SST东西梯度减小以及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减弱.在SST变化的空间格局上,模拟结果与重建结果基本一致.FOAM也能较好地模拟出北大西洋、北太平洋以及南美西海岸的显著增暖,但模拟的次极地北大西洋和赤道太平洋SST的变化与重建数据仍有差别.上述重建与模拟的差异是由古气候数据重建的不确定性、上新世中期模拟的困难以及模式本身的不完善共同造成的.
燕青张仲石王会军姜大膀郑伟鹏
关键词:海洋表面温度数值模拟
晚中新世特提斯海收缩导致撒哈拉沙漠的形成
本文利用气候模式揭示,晚中新世托尔顿阶(Tortonian,大约700万到1100万年前)是北非干旱加剧撒哈拉沙漠形成的关键时段。利用挪威地球系统模式(NorESM-L)和公用大气模式(CAM),一系列的模拟揭示出,在托...
张仲石Gilles RamsteinMathieu SchusterCamille LiCamille Contoux燕青
关键词:古气候撒哈拉沙漠夏季风晚中新世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