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东凌

作品数:32 被引量:103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4篇环流
  • 13篇季风
  • 10篇热带
  • 9篇大气环流
  • 7篇夏季
  • 7篇夏季风
  • 7篇EOF分析
  • 5篇年代际
  • 5篇热带印度洋
  • 5篇夏季风建立
  • 5篇模态
  • 4篇大洋
  • 4篇年际
  • 4篇热带太平洋
  • 4篇模态分析
  • 4篇环流模式
  • 4篇ENSO
  • 3篇年代际变化
  • 3篇年际变化
  • 3篇气候

机构

  • 3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5篇解放军理工大...
  • 8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国防科技大学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32篇张东凌
  • 11篇张铭
  • 9篇曾庆存
  • 8篇卢姁
  • 7篇何卷雄
  • 6篇左瑞亭
  • 3篇张铭
  • 2篇王爱慧
  • 2篇赵艳玲
  • 1篇朱敏
  • 1篇蔡丹
  • 1篇曹士民
  • 1篇张立凤
  • 1篇梁丹青
  • 1篇于杰
  • 1篇吕庆平
  • 1篇林朝晖
  • 1篇王丽琼

传媒

  • 11篇气候与环境研...
  • 6篇大气科学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气象科学
  • 1篇物理学报
  • 1篇海洋学报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海洋通报
  • 1篇海洋预报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海洋科学进展
  • 1篇海洋学研究
  • 1篇气象与环境学...
  • 1篇气象与减灾研...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9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印度洋冬季风异常海气环流耦合模态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本文对印度洋冬季风异常海气环流耦合主要模态做了分析和讨论,得到以下结果:第一模态海面和低空大气环流的异常主要发生在东印度洋海域上空,而上层大洋环流的异常则主要反映了印度洋冬季风环流的异常,并主要体现在西向赤道暖流和东向赤道逆流上。第二模态的大气环流相应异常主要发生在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和赤道印度洋上空,而上层大洋环流异常除与第一模态类似外,还包括索马里暖流的明显异常。第一、二模态分别是印度洋冬季风的偏东、偏西模态,也是其主、次模态;均有约4年的年际变化,还分别有约18、22年的年代际变化;该主、次模态分别在1976年及1976、1986年有突变发生;这样印度洋冬季风有约4年的年际变化,并在1976年出现明显突变。该主、次模态的年代际变化周期也是冬季北太平洋海气联合复EOF分解第二、第一模态的年代际变化周期,这反映两大洋之间有密切联系,这是因冬季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是南亚、东亚冬季风的共同源头,对两大洋的大气环流异常都有明显影响。南亚冬季风偏强时印度洋的Hadley环流和赤道辐合带上的对流均偏强,反之亦然;且该冬季风的主、次模态都如此;这也反映了南亚冬季风大气环流异常与冬季热带大气环流异常之间的耦合关系。当该主、次模态发生正、负异常变化时,近表层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分别呈现横贯大洋的南北向跷跷板变化以及大洋东、西向的跷跷板变化;但前者是主要的。印度洋冬季风对印度洋偶极子起着抑制作用,这是该偶极子在冬季最弱的原因。在热带印度洋,大气低空垂直运动下沉、上升区域都分别大致位于该大洋近表层的下沉、上升运动区域之上,这构成了海气相互作用的负反馈机制,并有助于南亚冬季风、Hadley环流、赤道辐合带以及印度洋中冬季风环流的维持和稳定。
张东凌卢姁张铭
IAPⅢ模式中夏季风建立的流场能量强度指数分析
2010年
本文采用IAPⅢ模式输出的10模式年资料,计算了夏季风建立期间的流场能量强度指数(即变差度、相似度、场比幅、季风强度指数和突变度),主要结论有:利用相似度可客观确定模式中南海夏季风建立的预兆日期。在南海、南亚夏季风建立及江淮入梅前后,均出现全球变差度明显增大,此时大气环流的剧烈调整具有全球性。IAPⅢ模式中南海夏季风爆发要较实际偏晚10 d,强度也较实际弱。虽在模式中海表面温度取气候值,但南海夏季风建立的预兆日期仍各不相同,且季风强度指数有明显的呈两年周期的变化。模式中南海夏季风爆发在绝大多数年份仍属突变过程,这与实际情况大体相当。
张铭左瑞亭张东凌
关键词:夏季风建立相似度
热带太平洋5月份海气联合的动力统计诊断
本文利用复EOF分析,将热带太平洋5月份的大气环流风场和大洋上层环流场看作为一个整体,对其作了动力统计诊断,用以考察热带太平洋5月份大气大洋耦合环流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并揭示其与长江流域梅雨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同一模...
卢姁张东凌
关键词:热带太平洋长江流域
文献传递
冬季热带印度洋上层流场异常模态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利用复经验正交函数(CEOF)分解对冬季热带印度洋海洋上层流场异常做了模态分析和结果讨论,得到以下主要结果:该流场异常前两个模态均呈现赤道俘获波形式,其异常在赤道上最大,向南北两侧迅速衰减,呈现纬向流的形态;第一、二模态的性质分别是大洋赤道波动的半波和1波形态,这表明此时赤道波动异常在大洋流场异常中占有重要地位。冬季第一模态大洋垂直运动所导致的近表层海温异常与春、秋季不同,此时在赤道印度洋呈现正—负—正的经向分布态势,这与印度洋耦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IOD)的不同,并是IOD在冬季衰亡的直接原因。第二模态相应的海温异常则在赤道东印度洋呈现北负南正的分布态势。第一模态与南亚冬季风异常密切有关,为印度洋冬季风环流模态。第一、二模态都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年际变化均为3~5年,主要的年代际变化则分别为约18、22年,此外两者还均有约13年的年代际变化。本文第一、二模态年代际变化的主周期也是冬季北太平洋和冬季热带太平洋流场异常第二、一模态的主周期。
张东凌卢姁
关键词:热带印度洋
21层大气环流模式IAP AGCM-III的设计及气候数值模拟I.动力框架被引量:17
2004年
设计了IAP (InstituteofAtmosphericPhysics,ChineseAcademyofSciences)AGCM III,对其动力框架作说明和检验 ,时间积分采用改进的非线性迭代法。用Rossby Haurwitz波对框架进行了波型检验、能量检验和波速检验。结果表明 ,非线性迭代 3次的时间积分方案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能够有效地抑制短波 ,同时对长波的歪曲较小 ,且时间积分步长可放得较大 ;该框架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Rossby Haurwitz 4波波型 ,在积分过程中能够较高精度地保持总有效能量守恒 ;模式计算的Rossby Haurwitz波速为每天西传 1 5个经度 ,这与理伦值很接近。
左瑞亭张铭张东凌王爱慧曾庆存
关键词:大气环流模式IAP动力框架
热带太平洋5月份上层洋流的动力统计诊断被引量:8
2009年
利用复EOF分析,将热带太平洋5月份的上层洋流看作一个整体,对其作了动力统计诊断,用以考察热带太平洋5月份上层流场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并揭示其与长江流域梅雨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热带太平洋5月份上层偏差流的前三模态均为赤道所俘获;其第一、二模态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第一模态与长江流域梅雨异常密切相关;第二模态与ENSO密切相关;第一模态其模的振幅有由小到大的年代际周期变化,且从1994年起模有越变越大的趋势,这表明这段时期长江流域梅雨降水量的异常有所增大。
卢姁张东凌
关键词:统计诊断热带太平洋长江流域
亚洲夏季风建立前后全球环流调整的气候风场变差度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利用变差度诊断分析,分析讨论了亚洲夏季风建立及前后(4月1日至6月30日)气候风场变差度的时空特征,发现北半球在4月10日和21日、5月15日和31日、6月11日和28日分别有6次大气环流大调整;变差度的大值区则均位于广义季风区;变差度确实是诊断大气环流调整和研究广义季风的客观定量工具。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该6次环流大调整分别对应于春季来临(平流层极涡崩溃)、冬季环流彻底崩溃(仲春)、南海夏季风建立、南亚夏季风建立、江淮入梅(东亚夏季风建立)、梅雨间歇。南海夏季风建立是北半球季节转换中最强的环流调整(突变),该调整完成后北半球环流转为夏季形势;南海和南亚夏季风建立均与各层等压面上的全球环流调整有关,不是单一等压面上的局部现象。南海与南亚夏季风建立的环流调整在700 hPa上最明显;在850 hPa,南海夏季风建立最早出现于南海南部,南亚夏季风建立则最早出现在印度半岛西面的东阿拉伯海上。冬季环流崩溃、南海、南亚及东亚夏季风建立均与北半球对流层中层副热带高压、高层南亚高压以及平流层青藏高压三者的脊线北移有关,太阳直射点北移是脊线北移的主要原因。
张东凌朱敏张铭
热带太平洋10月份海气联合复EOF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利用复EOF分析,将热带太平洋10月份的大气环流风场和大洋上层环流场作为一个整体,对其作了动力统计诊断,用以考察热带太平洋10月份大气大洋耦合环流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并揭示其与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ENSO)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同一模态中,海洋模态表现出很强的赤道陷度特征,而大气风场则无此现象;第一模态与ENSO循环有密切关系,揭示了Walker环流异常;第一模态的垂直运动风场反映了热带太平洋赤道辐合带和南太平洋辐合带上垂直运动的异常;第二模态偏差风场的经向分量大于第一模态,反映了Hadley环流的异常;第二模态与ENSO循环有联系,但关系不如第一模态那样密切。
卢姁张东凌
关键词:热带太平洋ENSO
1月份两类ENSO的海气环流模态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本文对1950~2001年1月份的大气风场和大洋流场做了联合复EOF(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分解,用以探讨1月份两类ENSO(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的海气环流及耦合情况,所得结果主要有:该分解第1、2模态空间场分别相应于东部型、中部型ENSO,前者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都有海温动力异常,并以东部异常最强,后者仅在中部存在此异常,两模态的时间系数都与ENSO有很好相关,为此第1、2模态可分别称为东部型、中部型ENSO的风场流场(异常)模态。东部型ENSO模态具有3~6年的年际变化和13~14年的年代际变化,中部型则有明显的7年年际变化和12、17年的年代际变化,两者中约13年的周期与冬季北太平洋NPGO(North Pacific Gyre Oscillation)的周期相同。东、中部型El Nino期间,沃克环流上升支分别从印尼东移至赤道西、中太平洋,并有所减弱;南、北支哈得莱环流则分别位于日界线以东及该线附近,且均有所加强,从而使南、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而在5°S的南美沿岸则分别有垂直运动上升和下沉异常。在海气耦合上,两类ENSO模态在赤道中太平洋均存在西风异常与海洋赤道Kelvin波和Rossby波的波包解耦合,而海温动力异常对大气的影响则都起到负反馈作用,从而有利于ENSO的维持和稳定。
张东凌卢姁张铭
气候模式CAS-ESM-C对1月热带太平洋流场模态的模拟评估
2023年
利用气候模式CAS-ESM-C从1922年起84年的模拟资料,对1月份热带太平洋上层流场作复EOF分解及小波分析,并与实况以及理论解析解作对比讨论,以考察模式对赤道大洋上层流场的模拟能力,得到主要结论:(1)复EOF分解前3个模态的方差贡献为53.5%、12.9%、9.5%,累积方差贡献为75.9%,累积方差贡献比实况更高。(2)第一、二模态空间场与实况相比总体相像,流场都为赤道所俘获,在俘获区内的流场均以偏纬向流为主;差异在于模拟资料分析的赤道俘获区范围较实况要大,流场的经向流分量及越赤道流也较实况明显。(3)第一、二模态实时间系数序列无线性变化趋势,而实况则有。复EOF模态年际及年代际变化与实况相同或相近;第一、二模态中3~7年的年际变化是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NSO)的反映;第一模态22~23年的年代际变化受北太平洋主要气候模态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对热带太平洋的影响,而第二模态13年的年代际变化是受北太平洋次要气候模态北太平洋环流振荡(NPGO)对热带太平洋的影响;第一、二模态还都有峰值16年的年代际变化,这可能与印尼穿越流有关。(4)模拟资料分析的结果具有理论解析解中流场为赤道所俘获及流场为纬向流的特点,只是解析解中因无风应力强迫,流场呈纯纬向流。(5)第一(二)模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中部)有海温动力异常,并可称之为东(中)部型ENSO模态。气候模式CAS-ESM-C对热带太平洋上层流场的模拟表现较佳。
张东凌卢姁张铭吕庆平
关键词:热带太平洋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