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冰
- 作品数:51 被引量:175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LGMD2B临床与病理特点分析(附1例病例报道)
- 廖冰姚晓黎李洵桦张成
- 鼻颅底小圆细胞恶性肿瘤诊断中免疫组化指标的选择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探讨组织病理学为小圆细胞的各种鼻颅底恶性肿瘤的特征和诊断中免疫组化指标的选择策略。方法回顾性复习既往10年组织病理学特点为小圆细胞的鼻颅底恶性肿瘤122例,比较组织学特征和免疫组化结果。结果122例患者组织学上是分化差的小圆细胞,全部经免疫组化检测明确诊断,多数患者都在检测5~6个标记物后作出诊断,个别甚至检测20多个标记物才确诊。其中恶性淋巴瘤43例,嗅神经母细胞瘤15例,原始神经外胚叶恶性肿瘤10例,胚胎性横纹肌肉瘤7例,浆细胞瘤4例,间叶性软骨肉瘤3例,尤文氏(Ewing)肉瘤2例,恶性黑色素瘤2例,肝细胞癌颅底转移2例。结论本组患者病理组织学特征可确定病变为小圆细胞恶性肿瘤,但难以单凭此作出具体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病理组织学特征作出可能的诊断考虑,并据此选择合适的免疫组化指标进行检测,可有效地减少诊断延误,使患者得到及时和准确的治疗。
- 雷文斌董俞姜捷苏振忠文卫平史剑波廖冰林汉良
- 关键词:鼻颅底
- 影响肝内胆管癌肝切除术后教科书式结局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探讨影响肝内胆管癌肝切除术后达到教科书式结局(TO)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9月至2019年8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55例肝内胆管癌行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90例,女65例;年龄为60(26~82)岁。观察指标:(1)治疗情况。(2)TO情况。(3)影响术后达到TO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10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Yates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和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分析根据资料类型选择对应的统计学方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前进法。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指标诊断价值(最佳截断值)。结果(1)治疗情况。155例患者完成肝切除术,其中46例行小范围肝切除,109例行大范围肝切除;21例联合行胆管切除重建;95例行淋巴结清扫,其中41例淋巴结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阳性。155例患者手术时间为250.0(95.0~720.0)min,术中出血量为300.0(50.0~15000.0)mL;ROC曲线计算达到TO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47.5 min、325.0 mL。155例患者中,44例术中输血,10例术后输血(其中5例为术中、术后均输血);74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39例为轻症并发症,35例为严重并发症。155例患者总住院时间为19(8~77)d。(2)TO情况。155例患者中,150例达到R 0切除,120例无主要术后并发症,106例围手术期无输血,79例住院时间无延长,152例术后30 d内无死亡,150例出院后30 d内无再入院。155例患者中,56例术后达到TO,99例术后未达到TO。(3)影响术后达到TO的危险因素�
- 赵莹庹情松廖冰梁倚华陈燕柔殷晓煜赖佳明梁力建陈东
- 关键词:胆道肿瘤肝切除术预后
- 后腹腔镜肾上腺髓脂肪瘤切除术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后腹腔镜肾上腺髓脂肪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2004年7月至2007年12月对6例肾上腺髓脂肪瘤患者行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其中男性2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9.8岁;左侧2例,右侧4例;CT示肿瘤直径为2.6~6.2cm,平均4.5cm。结果本组手术平均时间117min,术中平均出血量68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5天;术中、术后均未发生明显并发症,病理结果证实均为肾上腺髓脂肪瘤。随访4至48个月,6例患者均未复发。结论后腹腔镜肾上腺髓脂肪瘤切除术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
- 罗俊航陈炜廖冰陈凌武丘少鹏李晓飞戴宇平
- 关键词:肾上腺髓脂肪瘤疗效
- 成人原发性肾肉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探讨成人原发性肾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学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48例成人原发性肾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0例,女18例。年龄27~76岁,平均50岁。临床表现为腰、腹部疼痛24例,腹部包块2例,肉眼血尿4例,发热2例,体检发现21例。肿瘤位于左肾31例,右肾17例。肿瘤直径3~16 cm,平均8 cm。48例术前行泌尿系彩色多普勒超声、CT、MRI检查。泌尿系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肿物内部不均匀回声,边界不清,部分肿瘤内部可合并液化坏死病灶。CT、MRI检查主要表现为肾占位性病变,部分肿瘤内有液化、坏死,可呈囊性改变,增强后肿物不规则强化,边缘不清。其中脂肪肉瘤平均直径10.2 cm,CT检查示肿瘤密度较低,与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难以鉴别;平滑肌肉瘤平均直径6.5 cm,增强扫描肿瘤密度低于肾实质。46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2例行肾肿瘤穿刺活检术。结果本组48例术后病理诊断为脂肪肉瘤19例,平滑肌肉瘤9例,滑膜肉瘤4例,尤文肉瘤4例,其他肉瘤12例。36例获得随访,存活4~64个月,平均28个月。脂肪肉瘤患者术后平均生存期最长,为32个月(11~64)个月,滑膜肉瘤患者平均生存期为25个月(5~58)个月,尤文肉瘤患者平均生存期为22个月(12~46)个月,平滑肌肉瘤患者平均生存期最短,为20个月(4~36)个月。结论肾肉瘤是成人罕见的肿瘤类型,恶性程度高,早期症状不典型,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及病理检查结果共同诊断。
- 唐一鸣曹云郭燕陈炜陈文芳廖冰陈旭韦锦焕张志凌罗俊航
- 关键词:肾肿瘤肉瘤
- 卵圆细胞在人体肝脏中存在的意义及与肝细胞癌发生关系的初步探讨
- 该实验,旨在探讨卵圆细胞与肝细胞癌发生的关系,以对肝癌的癌变机理及其发生学提供进一步的实验依据.据目前掌握的文献,该实验是国内外同行中首先采用人体肝组织标体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癌基因、抑癌基因和细胞连接蛋白在人体卵圆...
- 廖冰
- 关键词:卵圆细胞肝细胞癌CONNEXIN32
- 文献传递
- 鼻颅底小圆细胞恶性肿瘤的诊断(附123例回顾性分析)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探讨鼻颅底小圆细胞恶性肿瘤的特征和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病理学特点为小圆细胞的鼻颅底恶性肿瘤患者的资料,比较其临床特点、组织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检查结果。结果:123例患者临床上多表现为鼻塞,头痛,涕中带血,复视,视力下降伴体重减轻等。体检发现多数患者单侧鼻腔鼻窦有粗糙易出血的肿物。影像学检查发现鼻颅底软组织肿块,膨胀性或浸润性生长,骨壁破坏。组织学上是分化差的小圆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多数患者在进行5~6个标记物的检测后作出诊断,个别甚至检测20多个标记物才确诊。透射电镜检查5例,可找到桥粒、肌丝等特征性表现。结论:本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改变对肿物的恶性生物学特性有重要的提示作用;病理组织学特征可进一步确定病变为小圆细胞恶性肿瘤,但往往难以单凭此作出具体诊断;各种标记物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有助于确定病变的组织来源,是确诊关键之一;透射电镜检查是诊断的有力辅助。
- 雷文斌苏振忠文卫平史剑波廖冰吴星辰许庚
- 第48例——反复头痛、呕吐七个月余,发作性抽搐五个月余被引量:1
- 2003年
- 盛文利朱良付梁秀龄廖冰
- 关键词:头痛呕吐发作性抽搐病理
- 胆管内乳头状肿瘤手术切除的临床回顾性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通过大样本手术切除病例分析,探讨胆管内乳头状肿瘤(IPNB)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22年10月,国内2个大型医疗中心收治的94例手术切除IPNB患者资料。结果(1)IPNB术前仅21.3%(20/94)正确诊断,38.3%(36/94)术前诊断为胆管癌,MRI(MRCP)术前诊断正确性相对较高(24.1%,13/54)。典型影像学表现为胆管扩张合并胆管内肿物,新发现胆总管末端鸟嘴样狭窄也是一个重要特征。(2)38例(40.4%)肿瘤位于左半肝,为最常见发病部位;IPNB伴低级别、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各15例(16.0%)、33例(35.1%),为良性肿瘤;浸润性癌46例(48.9%),为恶性肿瘤;肿瘤部位、多发肿瘤、分泌黏液与IPNB良恶性无关。(3)患者均手术切除,其中肝切除72例,肝外胆管切除合并胆肠吻合9例,Whipple 13例,R0切除率为95.7%;61例行淋巴结清扫,淋巴结阳性率3.3%(2/61)。(4)术后1、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1.1%、82.0%、73.5%、44.0%;单因素分析显示体质量是否下降、CA125是否升高、肿瘤良恶性与患者远期预后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恶性肿瘤是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2.479,95%CI:1.127~5.453,P=0.024)。与良性IPNB相比,恶性IPNB的中位生存时间更短(14.3年vs 8.4年,P<0.05)。结论IPNB术前难以正确诊断,近半数为浸润性癌,淋巴结阳性率低;术前需明确胆管内肿物位置及病变范围,必要时术中胆道镜检查;注意留取胆管切缘术中冰冻活检,以达到根治性切除;术后可选择性辅助治疗;IPNB远期预后良好,恶性肿瘤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 梁倚华廖冰陆世旬蔡木炎王霁朏张仲平叶伟佳赖佳明梁力建殷晓煜陈东
- 关键词:胆管肿瘤手术原则
- 原位肝移植术后迟发性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治疗
- 2015年
-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迟发性急性排斥反应(LAR)的发病特点、处理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外科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398例原位肝移植患者中发生LAR(肝移植术后6个月后发生的急性排斥反应)的48例患者(LAR发生率为12.1%)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男性43例,女性5例;年龄18 ~70岁,平均(52±13)岁;体重指数15.4 ~ 30.4 kg/m2,平均(22.1±4.5)kg/m2.病因包括乙肝及丙肝后肝硬化16例(33.3%),重症肝炎14例(29.2%),原发性肝癌9例(18.5%),酒精性肝硬化5例(10.4%),自身免疫性肝病1例(2.1%),其他3例(6.3%).通过门诊、电话等方式进行随访.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术后累积生存率曲线.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引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术后发生LAR的中位时间为23.6个月,以术后1~3年最为多见(26/48,52.4%).按Banff病理分级标准,轻、中、重度急性排斥反应分别为35、11、2例.调整免疫抑制方案后,总痊愈率达81.3%.耐激素治疗患者的LAR发生率为11.8% (4/3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免疫抑制不足(P =0.008)和激素冲击无效(P =0.003)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LAR是肝移植术后少见并发症,免疫抑制不足及激素冲击无效是影响LAR预后的危险因素,改善患者依从性和加强血药浓度监测可提高其生存率.
- 黄晓春陈颖华马毅廖冰朱晓峰何晓顺
- 关键词:肝移植移植物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