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展德廷

作品数:43 被引量:126H指数:7
供职机构:沈阳军区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手术
  • 10篇胆管
  • 8篇内镜
  • 7篇胰腺
  • 7篇术后
  • 7篇葡萄糖
  • 7篇葡萄糖醛酸酶
  • 6篇酸酶
  • 6篇糖醛
  • 6篇糖醛酸
  • 6篇葡萄糖醛酸
  • 6篇醛酸
  • 6篇外科
  • 6篇细胞
  • 6篇Β-葡萄糖醛...
  • 5篇胆管炎
  • 5篇诊治
  • 5篇肿瘤
  • 5篇内镜治疗
  • 4篇胆囊

机构

  • 43篇沈阳军区总医...
  • 7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辽宁省人民医...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43篇展德廷
  • 27篇周文平
  • 25篇杨波
  • 21篇朱善德
  • 20篇程广明
  • 16篇李荫山
  • 7篇张宁
  • 6篇麻树人
  • 6篇薛金晶
  • 6篇张弘
  • 3篇王春晖
  • 2篇关长群
  • 2篇蒋苏齐
  • 2篇蒲菲菲
  • 2篇曹军英
  • 2篇江少杰
  • 2篇冯新莉
  • 2篇杜晓矩
  • 2篇杨捷润
  • 2篇王占江

传媒

  • 19篇沈阳部队医药
  • 3篇临床军医杂志
  • 2篇中华肝胆外科...
  • 2篇中国内镜杂志
  • 2篇肝胆胰外科杂...
  • 2篇中国医师杂志
  • 2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 1篇实用外科杂志
  • 1篇中国微创外科...
  • 1篇消化外科
  • 1篇中华消化外科...
  • 1篇2009第三...
  • 1篇第四届全军肝...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7
  • 2篇2006
  • 7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3
  • 4篇2002
  • 3篇2001
  • 5篇2000
  • 1篇1998
  • 1篇1996
  • 2篇1995
  • 1篇1989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肝细胞癌治疗前后血清β-葡萄糖醛酸酶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9
2002年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治疗前后血清β -葡萄糖醛酸酶 (β -G)活性变化规律。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技术测定血清 β -G活性。结果 肝癌患者血清 β -G活性滴度 (17 2± 2 4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6 5± 1 3) ,P <0 0 1;其中 12例保守治疗患者治疗前 (17 0± 2 3)与治疗后 (16 5± 1 9)无明显变化 ,P >0 0 5 ;15例栓塞介入治疗前β -G活性滴度 (17 4± 2 3)与治疗后 (10 6± 1 8)有显著差异 ,P <0 0 1;2 5例手术治疗患者 ,术后活性滴度 (9 9± 2 0 )明显低于术前 (17 1± 4 )P <0 0 1。比较手术患者β -G活性与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无关 ,与组织恶性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β -G变化对肝癌的诊断。
杨波张弘王恩华周文平李顺明展德廷杜晓炬朱善德
关键词:Β-葡萄糖醛酸酶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肝细胞癌
肝脏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5例报告被引量:2
2007年
展德廷李荫山冯新莉
关键词: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病理证实
肝癌及癌旁组织中β-葡萄糖醛酸酶蛋白及mRNA的表达及意义
2007年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β-葡萄糖醛酸酶(β-G)蛋白及β-G mRNA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25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及其癌旁组织和10例正常肝脏组织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结果半定量分析显示β-G mRNA的表达在肝脏癌组织(3.71±0.32)与癌旁肝组织(1.83±0.22)以及正常肝脏组织(1.71±0.32)间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而癌旁肝组织和正常肝组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正常肝组织、癌旁组织到肝癌组织β-G蛋白的阳性细胞表达率分别为(48.2%±5.5%)、(56.8%±6.2%)和(83.8%±9.1%),呈递增趋势(χ^2=42.33,P〈0.01);β-G蛋白的表达与肝癌病人的门脉癌栓以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因素有关(P〈0.01),而与肿瘤大小、AFP水平无关。结论β-G与肝细胞的癌变过程密切相关,可能在肝癌的侵袭和转移过程中也起一定的作用。
杨波张弘李为周文平李顺明展德廷程广明
关键词:Β-葡萄糖醛酸酶
18例胰腺囊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分析
2000年
胰腺囊性肿瘤临床极为少见,常因缺乏认识而导致漏诊、误诊。自1978年10月以来,我院共收治18例,其中囊腺瘤4例,囊腺癌14例,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本文就其影像学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展德廷关长群朱善德李荫山杜晓炬李顺明
关键词:胰腺囊性肿瘤岛状瘤样病变肿物囊腺瘤影像学
不同胆结石患者胆汁和唾液中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比较被引量:2
2001年
杨波吕东文王洪林朱善德杜晓炬李顺明展德廷蒲菲菲
关键词:胆结石胆汁唾液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
胰腺囊性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被引量:7
2003年
目的 探讨胰腺囊性肿瘤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 19例胰腺囊性肿瘤的B超、CT、钡餐造影检查 (GI)和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B超 :4例囊腺瘤中 2例囊性 ,2例为不均匀的低回声光团。 12例囊腺癌均为囊性 ,部分病例见条索状分隔或乳头状突起。CT :5例囊腺瘤中 3例囊性 ,2例为不均匀低密度肿物 ;10例囊腺癌皆为囊性 ,部分病例见囊壁薄厚不均、乳头状突起、囊内分隔及周围浸润征象。GI :胃肠道受压移位。ERCP见胰管受压移位。结论 B超和CT是诊断胰腺囊性肿瘤的有效方法 ,二者结合使用可提高诊断率。GI和ERCP在鉴别诊断上有一定价值。
展德廷关长群杜晓炬李顺明周文平朱善德李荫山
关键词:胰腺囊性肿瘤影像诊断B超检查钡餐造影检查逆行胰胆管造影
胆道术后胆漏的内镜微创治疗被引量:13
2006年
目的探讨胆道术后胆漏内镜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5年1月我院行内镜逆行胰璺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或胆道内支架植入术治疗15例胆道术后胆漏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胆漏全部治愈,随访6~12个月,平均9.3个月,无再发胆漏。结论内镜对胆道损伤后胆漏的治疗,具有创伤小,治疗时间短,安全有效的特点,但对胆总管横断伤的治疗有局限性。
杨波麻树人周文平张宁李顺明展德廷程广明杜晓矩朱善德李荫山
关键词:胆道损伤胆漏内镜
肝脏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总结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 方法:对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化验、病理、免疫组化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对手术治疗的方式、方法及远...
展德廷李荫山冯新莉
关键词: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肿瘤诊断肿瘤治疗
文献传递
53例胆总管结石合并重症急性胆管炎治疗方法选择的探讨
2002年
胆总管结石是我国常见的胆道疾病,其中有20%合并有重症急性胆管炎(ACST),而 ACST是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首要原因,病死率可达6.7%~56%,因此如何提高 ACST 疗效甚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取石技术的不断完善。
王春晖周文平程广明麻树人展德廷李顺明薛金晶杨波杜晓炬张宁杨林朱善德李荫山
关键词:胆总管结石重症急性胆管炎手治疗
改良式全肝血流阻断法在严重肝外伤修复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00年
杜晓炬李荫山展德廷程广明杨波朱善德
关键词:肝外伤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