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萍
- 作品数:7 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医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根据压力-容积曲线选择理想潮气量对呼吸机护理的指导
- 2009年
- 目的探讨使用呼吸机时,不同的潮气量对急性肺损伤患者血流动力学、肺通气和肺机械力学的影响及护理要点。方法对ICU急性肺损伤16例患者采取自身对照的方法,利用压力-容积(P.v)曲线下曲点+0.196kPa确定呼气末正压(PEEP)后,再根据P—V曲线的上拐点(VUIP),分别取上拐点对应的潮气量100%Vt、85%Vt和70%Vt分为3组,以相同的分钟通气量和吸入氧浓度分别给予定容机械通气,监测肺机械力学、血流动力学、血气改变及P—V曲线的变化。结果85%Vt组在心率、中心静脉压、动脉血氧分压、气道峰值压、气道平均压及系统静态顺应性等对患者的综合影响优于100%Vt组和70%Vt组。结论以呼吸系统P-V曲线的下曲点(Pinf)确定PEEP值,以上拐点压力对应的潮气量的85%调节潮气量符合个体化保护性通气策略,对改善肺的顺应性、降低肺病理性损伤效果最好。护理时应注重P—V曲线的变化。
- 王爱敏孙运波沈毅姜云霞宋立萍
- 关键词:肺保护性通气P-V曲线潮气量护理
- 海洋贝类提取物抗氧化作用及对血小板聚集功能影响被引量:3
- 2004年
- ①目的 研究海洋贝类提取物 (EMS)抗血小板聚集及抗氧化作用 ,探讨其抗动脉粥样硬化 (AS)作用机制。②方法 采用二磷酸腺苷 (ADP)和胶原作诱导剂进行体内及体外血小板聚集实验 ,观察EMS对大鼠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采用快速微量法检测EMS对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 (T SOD)及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 (MDA)含量的影响。③结果 EMS体外用药 (9.76、2 9.2 7、4 8.78g/L)可显著降低胶原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 (F =1 2 .6 1~ 6 7.2 0 ,q =2 .76~ 1 1 .37,P <0 .0 5、0 .0 1 ) ;在体内实验中 ,EMS(5、1 0、2 0 g/kg)灌胃给药对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率无明显影响 (F =0 .39~ 2 .0 1 ,P >0 .0 5 ) ;EMS(5、1 0、2 0g/kg)灌胃给药可显著升高大鼠血清T SOD的活性 (F =85 .4 3,q=9.2 0~ 1 9.6 1 ,P <0 .0 1 ) ,EMS 1 0 g/kg灌胃并可降低MDA含量 (F =9.6 8,q =3.6 1 ,P <0 .0 5 )。
- 仲伟珍张健宋立萍刘占涛刘赛
- 关键词:抗氧化作用
- 海洋贝类提取物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及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 目的:研究海洋贝类提取物(EMS)抗血小板聚集、抗氧化作用,探讨其抗动脉粥样硬化(AS)作用机理。方法:①采用二磷酸腺苷(ADP)和胶原做诱导剂进行体内及体外血小板聚集实验,观察EMS对大鼠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②采用快...
- 仲伟珍张健宋立萍刘占涛刘赛
- 关键词:血小板聚集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
- 文献传递
- 海洋贝类提取物的药理作用研究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通过观察海洋贝类提取物(EMS)抗血小板聚集和抗氧化的药理作用,探讨EMS抗动脉粥样硬化(AS)作用机理。方法1.采用二磷酸腺苷(ADP)和胶原作诱导剂进行体内及体外血小板聚集实验,观察EMS对大鼠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2.检测EMS对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及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 1.EMS体外用药(9.76,29.27,48.78 mg·mL^(-1))可显著降低胶原诱导的家兔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在体内实验中,EMS(5,10,20g·kg^(-1))ig对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率无明显影响。2.EMS(5,10,20g·kg^(-1),ig,qd)可显著升高大鼠血清T-SOD的活性,并降低MDA含量。结论EMS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和抗氧化作用。
- 仲伟珍张健宋立萍刘占涛刘赛
- 关键词:抗氧化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聚集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
- 护理本科生英语教学行动研究实施与评价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探索能够提高护理本科生英语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方法:参与性行动研究,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结果:护理本科生英语教学可分为单词积累、CBI教学法(护理英语查房)和即兴辩论三个阶段。结论:教学行动研究促使学生将英语学习与专业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在专业活动中应用英语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国际化、合作型的护理人才。
- 杨秀玲宋立萍黄美萍王爱敏
- 关键词:护理英语教学本科生
- 肿瘤坏死因子在宫颈细胞系表达及其杀伤作用被引量:1
- 2003年
- ①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在宫颈细胞系的表达及TNFα对宫颈细胞系的杀伤作用。②方法 采用非放射性核素原位杂交法 ,检测了 3个传代的宫颈细胞系TNFαmRNA的定位表达 ;同时采用LDH释放细胞毒实验 ,观察TNFα对传代的人宫颈癌细胞系的杀伤作用 ,以及人干扰素 (IFNr)对TNFα产生的细胞毒性的协同作用。③结果 TNFαmRNA在SiHa和W 12细胞中有阳性表达 ,NCx细胞无阳性表达。TNFα对宫颈良、恶性肿瘤细胞均有微弱的细胞毒作用 ,而IFNr与TNFα联用则对宫颈癌来源的细胞系具有明显杀伤作用 (F=11.2 5 ,P <0 .0 1) ,对来源于正常、良性肿瘤的细胞系则无明显作用 (F =1.15、1.2 3,P >0 .0 5 )。④结论 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对细胞内TNFα表达有促进作用 ;TNFα对宫颈细胞系具有杀伤作用 ,而且IFNr能促进这种杀伤作用。
- 丁守怡宋立萍杨英
-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子宫颈细胞毒性
- Ames试验对吲哚-2,3-二酮(ISA)的致突变性研究
- 2011年
- 目的:研究ISA对致突变性的影响。方法:采用Ames试验常规方法进行检测。结果:10000μg/皿、25000μg/皿、50000μg/皿剂量的3种不同浓度ISA在加与不加体外代谢活化系统S9时,TA97,TA98、TA100和TA102的诱发回变菌落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未超过自发回变菌落数的2倍,即未呈现致突变作用。结论:ISA对TA测试菌无明显致突变性。
- 孙慧静宋立萍鞠传霞岳旺强新
- 关键词:AMES试验基因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