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宽宁
- 作品数:64 被引量:337H指数:10
- 供职机构:山东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 论民俗文化的学校教育传承被引量:5
- 2018年
- 民俗文化作为民族精神意蕴的象征,其强大的教育教化价值使其在当代具有重要的传承意义。而学校作为社会影响力最广泛的组织机构,其有别于其他教育方式的优势使其必然要承担起民俗文化的传承责任。但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要始终将民俗文化的"教育性"作为学校传承民俗文化的逻辑起点,使培育人才与传承文化相辅相成。在这样的理念下进行民俗文化的传承,学校应确立引古博今的发展性目标,设计知行合一的立体化内容,开展以文化人的浸润式实施,采用情理交融的生活化评价。
- 徐广华孙宽宁
- 关键词:民俗文化学校教育传承
- 课堂教学范式的价值被引量:6
- 2013年
-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多少位教师.就有多少种课堂教学。在提倡个性、多元的社会主导理念下.让不同的教师在不同的课堂中按照统一的思路甚至程序教学似乎是不合常理、有悖科学的做法。然而,当我们把视野聚焦到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时,却发现了教同一门学科的不同教师.甚至一所学校中教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所有教师在一种思维框架,或者说范式指导下开展教学的现象。这种现象,被部分学者看做是机械教条主义的反映,被批判为是对课堂教学规律的背离,但同时,这种统一范式下的课堂教学活动又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何把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进行有机结合和辩证把握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应该思考的问题。
- 孙宽宁
- 关键词:课堂教学范式教学活动教学改革
- 谈信息技术在课堂讲授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07年
- 在课堂讲授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存在认识和行动上的误区,影响了教学的最终效果.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讲授教学中的作用,需要全面认识信息技术的正负面影响,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人为本,在课堂信息化教学中实现人与技术的共同发展.
- 孙宽宁
-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信息技术课堂讲授现代教育理念以人为本
-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简论被引量:18
- 1997年
- 孙宽宁
- 关键词: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学习活动方式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学校课程体系课程功能
- 《教育心理学》学习指导
- 2005年
-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为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学习的基本理论、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的形成、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和教育者的心理品质及其形成等。
- 孙宽宁
-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法指导
- 我国课程论教材建设90年:反思与展望被引量:6
- 2012年
- 从20世纪初期到现在,我国课程论教材建设走过了90年的发展历程。纵观这一历程,不同时期的课程论教材建设都因其社会背景的不同而各有特色,同时也蕴含着课程论自身发展的一致性与连贯性。针对课程论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进一步强化课程论教材建设的本土实践意识;优化课程论教材编著者队伍的组织结构;鼓励以著代编,深化课程论教材的个性化研究;转变课程论教材使用的传统观念,形成学研结合的良性循环。
- 孙宽宁徐继存
- 关键词:课程论
- 课程实施:忠实基础上的理解与选择被引量:2
- 2008年
- 一个设计完善的课程计划只有通过成功的实施才会发挥其重要作用。当前的课程实施存在着对课程计划机械忠实和随意解读两种错误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课改的效果。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在忠实于课程计划及其所蕴涵理念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理解与选择,并展开个性化的课程实施。
- 孙宽宁
- 关键词:课程实施课程计划课程改革教师
- 进行反映性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1998年
- 反映性教学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围绕问题,以探究性方式为主进行的一种教学形式。与传统的讲授法相比,反映性教学在培养学术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方面具有更大优势。正如美国教育家莫里斯·比格所言:“如果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智力,反应性教学应当是任何地方的教师所用的基本方法”。随着科技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能力的高度重视,反映性教学在国外已相当普遍。
- 孙宽宁
- 关键词:心理环境课堂气氛教学形式教学效果发展学生智力
- 教育技术:始于技术,归于教育被引量:1
- 2007年
- 在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人们在实践中如此密切地与之接触,在理论上如此热切地对之思考,而这是在信息社会大背景下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经历程。
- 孙宽宁
- 关键词:教育技术发展信息社会
- 教师与课程:从疏离到融合被引量:1
- 2010年
- 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是影响课程实践效果和教师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受哲学二元论、技术理性和科层化课程管理体制的影响,教师与课程的关系基本处于疏离状态,导致了课程活动中课程实际意义和教师精神自我的双重缺失。良好的教师与课程关系应是二者渗透融合的关系,教师是课程的代言人甚至课程本身,课程是教师的生活与精神展现。通过教师对课程的生命化理解促成教师与课程互为条件的意义共生是实现教师与课程融合的基本途径。
- 孙宽宁
- 关键词:教师课程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