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业君

作品数:79 被引量:323H指数:10
供职机构:江苏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江苏省地震局青年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建筑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5篇期刊文章
  • 18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7篇天文地球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建筑科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电气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50篇地震
  • 15篇震源
  • 11篇断裂带
  • 11篇应力场
  • 11篇裂带
  • 10篇地震台
  • 10篇震源机制
  • 9篇地壳
  • 9篇地震台网
  • 9篇台网
  • 9篇郯庐断裂
  • 9篇郯庐断裂带
  • 8篇数字地震
  • 8篇数字地震台
  • 7篇数字地震台网
  • 6篇地震活动
  • 5篇噪声
  • 5篇震前
  • 5篇震群
  • 5篇震源深度

机构

  • 76篇江苏省地震局
  • 4篇东南大学
  • 3篇四川省地震局
  • 3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山东省地震局
  • 2篇云南省地震局
  • 2篇中国地震局兰...
  • 2篇安徽省地震局
  • 2篇江苏省溧阳地...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东华理工大学
  • 1篇上海市地震局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吉林省地震局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三峡新能源盐...

作者

  • 79篇孙业君
  • 37篇黄耘
  • 21篇王俊
  • 18篇江昊琳
  • 17篇王俊菲
  • 15篇詹小艳
  • 12篇李清河
  • 10篇郑江蓉
  • 9篇叶碧文
  • 8篇李锋
  • 7篇金淑梅
  • 7篇霍祝青
  • 6篇杨云
  • 5篇周云好
  • 5篇刘红桂
  • 5篇徐戈
  • 5篇沈红会
  • 5篇李鸿宇
  • 5篇冯志生
  • 5篇缪发军

传媒

  • 12篇防灾减灾工程...
  • 10篇国际地震动态
  • 5篇地球物理学报
  • 5篇地震研究
  • 5篇中国地震
  • 5篇地震地磁观测...
  • 3篇地震地质
  • 2篇地震
  • 2篇防灾技术高等...
  • 2篇地震工程学报
  • 2篇第四届长三角...
  • 2篇中国地震学会...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西北地震学报
  • 1篇华南地震
  • 1篇世界地震译丛
  • 1篇中国地震监测...
  • 1篇2010年度...
  • 1篇地震预报论坛...

年份

  • 1篇2025
  • 4篇2024
  • 2篇2023
  • 4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5篇2019
  • 5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6
  • 8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8篇2012
  • 10篇2011
  • 2篇2010
  • 6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 3篇2006
7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6年7月26日安徽定远M4.2地震的震源机制
2007年
周云好缪发军孙业君
关键词:地震台网震源机制发震时刻震源深度
断陷盆地正反转构造实验模拟及对茅东断裂带的启示被引量:3
2019年
通过分析茅东断裂带地质构造和历史地震特征,结合离散元模拟实验,分析了挤压应力下断陷盆地构造反转及断裂活动特征,探讨了茅东断裂带作为断陷盆地在现今区域应力场作用下反转构造特性及正断层反转控震机制.结果表明:(1)挤压应力下,断陷盆地发生构造反转,促使盆地中先存正断层再活化以及浅部地层褶皱变形,但盆地中先存断层总体仍保持正断形态;(2)构造反转过程中,应力应变汇聚易优先发生在基底断层面上,并逐渐向沉积地层中传播,最终在浅表触发构造形变;(3)茅东断裂带属于活动断裂群,以茅东断裂等控盆边界断裂(基底断裂)活动为主,沿着该类断裂,应力应变汇聚明显,具备中、大地震的发震构造条件;断陷内其他隐伏的次级先存断裂也存在活动可能性,且断块间地层在压扭应力场下存在应力应变汇聚,同样具备浅源小震的发震构造条件.
吴珍云吴珍云尹宏伟孙业君孙业君李丽梅杜航刘博雅
关键词:断陷盆地离散元模拟断裂活动性
背景噪声在数字地震台网时间系统中的稳定性估计
2012年
核查地震波形数据记录中的时间系统是数字地震台网最困难的任务之一,特别是当波形数据进行离线保存或使用时,在时空部署上通常具有不确定性。对于层析成像、地震定位、预警等来说,时间系统的精度是极其关键的。尽管目前数字地震台网中都普遍采用了GPS或广播信号来进行授时,但当GPS重复不断地连接外部时钟失败时,数据的记录时间就只能依赖于内部时钟。通常情况下,内部时钟的校正信息会以日志的形式进行保存,但在没有GPS信号期间的精确时间则是无法估计的;或日志信息不随数据一起分发,那么对于数据的使用者来说依然无法控制时间系统的精确度。因此,如何从记录数据中直接计算出地震台网的时问精度就显得十分必要。
王俊缪发军詹小艳霍祝青孙业君朱峰徐戈
关键词:数字地震台网背景噪声GPS信号日志信息数据记录地震波形
基于构造的测震学参数在鲁东-黄海地块的应用被引量:1
2009年
以基于构造的测震学参数分析为思路,利用地震构造分区和地质构造单元的划分结果,检验了基于活动边界带的测震学参数方法的可行性;将活动地块内部(地质构造复杂且地震活动频繁)构造单元与测震学参数相结合,研究中强震前震源区所在的构造单元测震学参数的变化特征,提取具有中期预测意义的震兆标志,为中强震的预测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中强地震前,郯庐断裂带(鲁东-黄海地块西边界带)及扬子地块(鲁东-黄海地块内部构造单元)D、C值异常过程明显,且各有特点,证明了基于活动地块内部构造单元的测震学参数方法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孙业君冯志生黄耘王俊江昊琳
关键词:活动地块地震预测
汶川地震序列b值的分析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采用Aki等(1965)和Shi等(1982)计算b值及标准差的方法,分析了2008年5月12日~2008年8月31日四川地震台网所记录到的汶川地震序列ML≥2.0地震的b值,在空间、时间以及随震源深度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汶川地震序列b值在震源区上分布是非均匀的,但基本在[0.5,0.9]之间变化,震源区的中段b值高于两端;同时发现,几次M≥6.0余震都发生在b值较低的区域内;震源区b值具有随震源深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在20km左右处,减小的趋势最为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b值波动变化幅度逐渐减小,周期变大。
王俊阮祥郑江蓉孙业君江昊琳詹小艳
关键词:汶川地震序列B值震源深度
云南地区震源机制及应力场特征被引量:25
2017年
利用云南和四川区域台网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采用CAP方法计算得到了云南地区1999年1月至2014年8月268次M_L≥4.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合收集的哈佛大学1976年以来109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了云南地区震源机制解分类及其区域特征。基于上述震源机制解资料,采用区域应力张量阻尼反演方法计算了云南地区每个网格的最佳拟合构造应力张量,并利用最大主应力计算方法计算得到了云南地区最大水平主应力的方向。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震震源类型以走滑型为主,其次为正断型,逆断型相对较少,震源机制空间分布特征明显,反映了研究区不同区域受力源及其作用方式的差异性;2)云南地区应力场方向呈现一定的空间连续性,最大水平主压应力方向由北向南呈顺时针旋转,由西向东呈逆时针旋转,同时应力场方向表现出空间的不均匀性,EW和SN方向分别存在2个应力转换区。应力场反演结果显示,云南地区应力场较为复杂,主应力方向变化很大,不同区域存在明显差异。
孙业君赵小艳黄耘杨浩李锋
关键词:震源机制解应力场
江苏及邻区中小地震能量场的时空变化分析
地震活动反映了一个地区地壳构造活动的变化规律,往往也展示该地区构造运动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地震活动在时、空、强分布方面都存在丛集特征。刁守中等认为,区域内的背景地震系地震活动期平静阶段及活动期初期发生的地...
王俊孙业君郑江蓉詹小艳江昊琳
一种基于PLC的GNSS野外观测系统及其观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PLC的GNSS野外观测系统及其观测方法,基于PLC的GNSS野外观测系统包括控制盒、安装外壳、安装平台、寻北机构以及水平调节机构。该基于PLC的GNSS野外观测系统利用GNSS定位模块以及GNSS天...
宫杰孙业君瞿旻王恒知张扬张敏孙思聪
2011年1月1日江苏建湖M_L3.5地震的震源机制被引量:2
2011年
据江苏数字地震台网测定:2011年1月1日前后,在江苏省建湖、阜宁交界地区发生了一次有感震群活动,最大震级为M_L3.5,时间为2011-01-01 T17:07,地点位于建湖(ψ_N33°30′,λ_E119°50′,见图1)。 由观测资料反演地震的震源机制,是地震部门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对认识震源的破裂情况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地震,震源尺度较小,震源破裂的持续时间较短。
周云好孙业君
关键词:数字地震台网震源机制震源破裂震群活动资料反演
基于接收函数的郯庐断裂带南段及其周缘壳内结构研究
2024年
提取郯庐断裂带南段苏皖地区东西两侧40个宽频带固定台站记录的2015~2022年远震波形数据,采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方法,计算且筛选出1 758条高质量的接收函数,并结合H-K叠加搜索方法反演得到各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值。结果表明:(1)研究区莫霍面起伏较大,地壳厚度介于28~36 km之间,平均地壳厚度约为32.6km;地壳厚度有明显块体分布特征,位于山地隆起的大别造山带和苏鲁造山带莫霍面埋深明显高于盆地或平原地区,同一块体内部因地形地貌和壳内物质的复杂性,也存在明显差异;地壳厚度以郯庐断裂带为界,大致呈现自西向东减薄特征;地壳厚度与研究区的地形地貌总体呈现对称关系,秦岭-大别造山带为研究区地壳厚度值最高区域。(2)研究区台站下方泊松比值主要介于0.20~0.29之间,跨度较大,表明壳内物质组成复杂;研究区平均泊松比值约为0.24,与全国大陆均值接近;位于山地隆起区域的部分台站泊松比值较高,分析认为可能与壳内涌入熔融物质或与铁镁物质的侵入有关;研究区泊松比与地壳厚度具有反相关系,地壳厚度高值处往往对应泊松比的低值区域。
李婷婷张岑范文华孙小航朱峰孙业君
关键词:郯庐断裂带接收函数地壳厚度泊松比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