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姜宇

作品数:30 被引量:153H指数:5
供职机构: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预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10篇帕金森
  • 10篇帕金森病
  • 8篇细胞
  • 6篇羟化酶
  • 6篇酪氨酸
  • 6篇酪氨酸羟化
  • 6篇酪氨酸羟化酶
  • 6篇氨酸
  • 4篇多巴
  • 4篇多巴胺
  • 4篇多巴胺能
  • 4篇症状
  • 4篇神经元
  • 4篇帕金森病患者
  • 4篇胶质
  • 4篇胶质细胞
  • 4篇分化
  • 4篇胺能
  • 4篇病患
  • 4篇磁共振

机构

  • 16篇东南大学
  • 14篇泰州市第四人...
  • 7篇扬州大学
  • 2篇泰州市人民医...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30篇姜宇
  • 13篇周仁华
  • 11篇曾水林
  • 11篇沈骏
  • 9篇徐建红
  • 7篇朱建宝
  • 6篇李凤飞
  • 6篇袁颖
  • 5篇刘钟
  • 5篇王继升
  • 5篇李晶
  • 4篇徐春华
  • 3篇刘袁静
  • 3篇李涛
  • 2篇姜平舟
  • 2篇杨鎏
  • 2篇田为中
  • 2篇夏建国
  • 2篇姜连玉
  • 2篇鲁佑瑜

传媒

  • 8篇神经解剖学杂...
  • 3篇中西医结合心...
  • 3篇中外医疗
  • 2篇解剖学杂志
  • 2篇神经疾病与精...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血栓与止血学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神经损伤与功...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帕金森病脑白质结构改变与非运动症状的关系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脑白质结构改变与非运动症状的关系,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我院62例明确诊断的帕金森病病人,使用非运动症状问卷(NMSQ)评定病人的非运动症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测脑白质微结构,用部分各向异性(FA值)对脑白质的结构的改变进行描述。分析影响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相关的脑区白质损伤。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帕金森病脑白质结构改变的影响因素。结果帕金森病病人各项非运动症状主要是近期记忆困难或遗忘82.26%,兴趣减退70.97%,便秘67.74%,入睡困难58.06%;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提示左侧额叶、右侧颞叶、两侧前扣带束和胼胝体压部FA值同非运动症状评分呈正比(P<0.05)。病程、UPDRS-3运动评分和H-Y分期是白质改变的危险因素。结论脑白质结构的部分改变可能是造成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重要原因,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鞠强国周仁华徐建红沈骏王继生袁颖姜宇
关键词: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认知功能损害
转录因子Pitx3和Nurr1在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终末分化中的表达特点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垂体同源盒家族因子3(Pitx3)和孤儿核受体相关因子1(Nurr1)在多巴胺(DA)能神经元终末分化中的表达特点。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体外培养的中脑源性神经干细胞(mNSCs)诱导分化后和大鼠胚胎发育至出生腹侧中脑Pitx3、Nurr1和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结果:(1)体外培养的mNSCs诱导分化48 h的Map-2阳性细胞不表达Pitx3、Nurr1和TH;分化7 d的TH阳性细胞均表达转录因子Pitx3和Nurr1;(2)在大鼠腹侧中脑黑质(SN)、腹侧被盖区(VTA)和中缝背核(DRN)可见大量TH与Pitx3(或Nurr1)共表达的神经元;(3)Pitx3和Nurr1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E16.5、P0大鼠SN、VTA和DRN区,其中Pitx3阳性细胞还少量分布于腹侧中脑非DA能神经元区域,Nurr1阳性细胞在腹侧中脑分布范围较Pitx3更广泛。结论:转录因子Pitx3、Nurr1在中脑DA能神经元的终末分化和生存维持中起重要作用。
姜宇曾水林李涛李凤飞杨鎏刘袁静
关键词:多巴胺能神经元酪氨酸羟化酶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联合细胞免疫化学染色在脑膜癌病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 探讨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联合细胞免疫化学染色方法在临床追踪脑膜癌病(M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患者脑脊液采用StatSpin Cytofuge 12离心机离心沉淀,MGG染色和SP法细胞免疫化学染色,对确诊为脑膜癌病的1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患者中11例通过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联合细胞免疫化学染色确诊MC先于影像学发现脑膜病变;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光镜下观察癌细胞异型性明显,细胞免疫学检查清晰分辨MC的组织来源分类.结论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联合细胞免疫化学染色方法是追踪颅内转移性恶性肿瘤的重要临床手段之一.
姜宇周仁华王娟沈骏鞠强国袁颖
关键词:脑膜癌病硬膜下积液细胞学技术
垂体同源盒家族因子3基因在大鼠脊髓发育和生存维持过程中的表达变化
2012年
目的:探讨垂体同源盒家族因子3(Pitx3)基因在SD大鼠脊髓不同年龄阶段的表达变化以及细胞定位。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不同年龄组大鼠脊髓中Pitx3 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变化;采用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染色显示Pitx3在脊髓中的细胞定位。结果:(1)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显示Pitx3基因在各年龄组脊髓各段均有表达;大鼠脊髓发育过程中Pitx3 mRNA及其蛋白水平出生前逐渐升高,在出生后(P0 d)达高锋,以后维持在一定的生理水平,且出生以后随年龄的增长表达呈下调趋势;(2)免疫荧光双标证实Pitx3蛋白在P0 d大鼠脊髓主要定位于脊髓灰质,与神经元的标记物NeuN存在共定位;免疫组化检测显示Pitx3蛋白集中分布于各年龄组脊髓灰质腹角运动神经元胞质中,少量分布于背角和侧角神经元胞质中。结论:在大鼠脊髓发育和生存维持过程中,Pitx3在基因和蛋白水平呈现明显的时相变化;提示Pitx3基因的表达在脊髓腹角运动神经元的发育和生存维持中可能发挥一定的调控作用。
姜宇曾水林姜平舟朱建宝闵晓云刘袁静
关键词:脊髓发育
大鼠腹侧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形态学发育与分布特征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大鼠腹侧中脑多巴胺能(mDA)神经元的形态学发育和分布特征。方法:取胚胎晚期至成年大鼠不同时期的腹侧中脑连续冠状切片,以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观察mDA神经元。结果:(1)在胚胎期,TH阳性细胞多为圆形或椭圆形,随着发育进程,其突起逐渐伸长,分支也逐渐增多;出生后28 d,TH阳性细胞表现为成熟mDA神经元的形态特征。(2)Map-2/TH免疫荧光检测显示,新生期大鼠腹侧中脑TH阳性神经元定位分布与成年期的mDA神经元分布趋向一致。(3)E16.5 d时腹侧中脑TH阳性细胞的数量和密度最大,此后逐渐下降。结论:大鼠mDA神经元的发育在出生前后,呈现先大量形成后又逐渐减少的过程,与此同时其形态趋向成熟;至P0 d时mDA神经元分布定位基本完成,至出生后28 d形态学发育成熟。
姜宇曾水林徐春华李凤飞杨鎏韩银华
关键词:酪氨酸羟化酶多巴胺能神经元免疫荧光中脑发育
垂体同源盒家族因子3和孤儿核受体相关因子1基因在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腹侧中脑表达显著下调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垂体同源盒家族因子3(Pitx3)和孤儿核受体相关因子1(Nurr1)基因在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腹侧中脑的表达变化。方法:(1)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PD模型组、成年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腹侧中脑TH、Pitx3/TH和Nurr1/TH阳性细胞并计数;(2)分别采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itx3和Nurr1基因在PD模型组、成年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腹侧中脑转录和翻译水平的变化。结果:(1)免疫荧光检测显示PD大鼠模型组腹侧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数目显著减少;(2)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显示PD大鼠模型组腹侧中脑左侧Pitx3和Nurr1表达显著下调,其中Pitx3表达下调更明显。结论:Pitx3和Nurr1基因的持续表达与腹侧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生存维持密切相关,为探索PD的病因诊断及基因治疗提供可能的新途径。
姜宇周仁华曾水林徐建红曲海英沈骏李晶刘袁静
关键词:帕金森病
前庭康复训练联合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被引量:24
2022年
目的观察前庭康复训练联合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9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予以Epley耳石复位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8周前庭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8周前庭症状指数(VSI)评分、Fukuda踏步试验、计时平衡试验和眩晕残障程度量表评分差异。结果两组前庭康复治疗后1周、2周、8周与治疗前VSI评分、Fukuda踏步试验评分、计时平衡试验和眩晕残障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庭康复训练联合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改善病人眩晕发作后残存症状。
姜宇李晶袁颖沈骏王继升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头晕
磁共振血管成像和弥散加权成像对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价值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和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对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价值。方法 14例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均在入院后立即(<72h)接受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弥散加权成像(DWI),T1、T2加权成像检查。结果所有患者都在MRA上可见基底动脉闭塞、狭窄或瘤性扩张的基底动脉内异常信号;弥散加权成像可见后循环区域内不同形态散在分布的多发急性梗死灶。结论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对基底动脉血管闭塞,狭窄或瘤性扩张有较高的敏感性;弥散加权成像对后循环区域梗死灶的诊断能力优于传统影像学核磁T1、T2加权成像检查。
姜宇徐春华姜平舟
关键词: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磁共振血管成像弥散加权成像
渐进性抗阻训练联合普拉克索治疗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肌张力被引量:20
2019年
目的:探讨普拉克索联合渐进性抗阻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肌张力的疗效。方法:选取帕金森病患者12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抗阻训练组40例、帕金森操组40例,3组均给予普拉克索药物治疗,抗阻训练组和帕金森操组还分别给予抗阻训练和帕金森操康复。对3组患者分别在不同随访时间点进行帕金森评分量表(UPDRS)、帕金森病Webster评分量表及Berg平衡量表进行评分;同时使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评价肌张力的变化水平。结果:3组中,抗阻训练组的UPDRS得分最高(P<0.05),抗阻训练组和帕金森操组的随访UPDRS得分逐渐增高(P<0.05)。3组4个时间点的Berg平衡量表得分、Webster症状评分入组时最高,随访18月水平最低(P<0.05);随访3月、12月和18月的得分均可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阻训练组得分最低(P<0.05)。抗阻训练组和对照组各有1例嗜睡和1例恶心患者。3组4个时间点的Ashworth量表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入组时最高,随访18月最低(均P<0.05),随访3月、12月和18月的Ashworth量表评分均可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阻训练组得分最低,对照组得分最高(P<0.05)。结论:普拉克索联合渐进性抗阻训练对于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肌张力的效果优于普拉克索联合帕金森操的干预效果和单纯使用普拉克索药物治疗的效果。
沈骏侍永伟鞠强国姜宇王继升袁颖徐建红周仁华
关键词:帕金森病肌张力
磁共振成像在多系统萎缩和帕金森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多系统萎缩(MSA)和帕金森病(PD)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诊断的34例MSA患者,23例PD患者和21名健康受试者临床和MRI资料。MRI重点观察壳核、中脑、脑桥、小脑及额叶。测量红核至大脑脚的低密度区的距离和中脑水管至大脑脚中线的距离作为黑质(SN)宽度与中脑直径的比值。结果 MSA-C组小脑体征突出,MRI表现为脑桥、小脑中脚及小脑蚓部萎缩,T2WI出现脑桥、小脑中脚高信号(桥脑"十字征"),并与临床小脑损害特征具有较高的一致性(P<0.05);MSA-P组帕金森样症状明显,MRI改变多位于基底节核团,表现为壳核萎缩,T2WI壳核背外部低信号、壳核外侧缘高信号,后者与临床帕金森样症状无关联性(P>0.05)。PD组黑质的宽度及黑质与中脑直径比值有显著的降低,T2WI成像测量显示PD组黑质宽度值(2.65±0.89)mm(P<0.05);黑质与中脑直径比值PD组(10.44±3.22)%(P<0.05)。结论常规磁共振成像对MSA的诊断有一定帮助;T2WI成像测量中脑黑质宽度与中脑直径的比值是鉴别诊断MSA和PD患者的一项敏感指标。
姜宇徐春华姜连玉
关键词:多系统萎缩帕金森病磁共振成像T2加权成像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