胼胝体-穹窿间入路切除第三脑室肿瘤的显微解剖学特点 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胼胝体-穹窿间入路切除第三脑室肿瘤的显微解剖学特点。方法选取8例第三脑室肿瘤解剖样本作为研究对象,模拟手术操作步骤,在显微镜下观察第三脑室的解剖结构,测量以分别位于大脑半球内侧面中央沟上端前5 cm和7 cm的两点(P5、P7)为参照的相关径线、冠矢点至鼻根距离和丘脑中间块的相关径线。结果冠矢点至鼻根距离为(128. 30±3. 87) mm;以P5点、P7点作为参照点,距胼胝体沟的距离分别为(38. 64±3. 59) mm、(37. 39±2.98) mm,胼胝体厚度分别为(6.71±1.50) mm、(7.15±1.26) mm,胼胝体下缘至穹隆间距离分别为(8.45±2. 60) mm、(10.18±1. 69) mm,穹隆厚度分别为(4. 06±0. 55) mm、(5. 13±0. 68) mm,胼胝体下缘至室间孔距离分别为(15. 62±2. 83) mm、(15. 68±1. 80) mm,穹隆上缘嵌入胼胝体与胼胝体下表面相交点的连线距离分别为(12. 84±2. 09) mm、(18. 46±2. 70) mm,胼胝体膝内表面最前点与胼胝体下表面相交点的距离分别为(21. 04±2. 95) mm、(14. 84±3. 11) mm;前连合和孟氏孔上缘距离为(5. 03±0. 80) mm,丘脑中间块断面前后径为(5. 75±0. 78) mm,丘脑中间块断面上下径为(5. 23±0. 89) mm,丘脑中间块断面距前连合的距离为(9. 62±1. 37) mm,丘脑中间块断面距后连合的距离为(15. 49±1. 85) mm。结论胼胝体-穹隆间入路是到达第三脑室较为直接、损伤较小的路径,可作为显微外科切除第三脑室肿瘤的重要手术入路。建议以冠矢点作为骨瓣后界,以胼胝体中部双侧纵纹在胼胝体表面形成的浅沟作为中线切开标志,从而可在显微镜下顺利抵达穹隆间。 刘宏斌 周厚杰 吴涛 郭强关键词:第三脑室肿瘤 显微解剖学 经侧裂入路切除岛叶胶质瘤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经侧裂入路切除岛叶胶质瘤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并研究其安全性。方法 2015年3月至2016年11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收治的岛叶胶质瘤病人38例,按入院单双日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经侧裂入路的岛叶胶质瘤显微切除术,对照组行传统岛叶肿瘤切除术,记录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肿瘤切除程度,术后记录病人恢复情况及并发症,比较两组病人的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4.0±0.5)h明显少于对照组(5.2±0.6)h(P<0.05),观察组术中平均出血量(372±62)mL显著低于对照组(528±89)mL(P<0.05);两组病人肿瘤均已切除,且病人都有不同程度上的恢复,但观察组病人肿瘤切除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术后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通过住院观察和随访,两组病人均有术后残腔出血、偏瘫、语言障碍的并发症发生,但对照组病人三种并发症发生概率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经侧裂入路切除岛叶胶质瘤能较大程度上切除肿瘤,同时又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手术时间、改善病人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的优点,可作为岛叶胶质瘤显微外科治疗手术的首选。 刘宏斌 吴涛 周厚杰 郭强关键词:岛叶胶质瘤 经侧裂入路 显微外科 安全性 小脑延髓裂入路切除第四脑室肿瘤 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讨经小脑延髓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第四脑室肿瘤的方法,进一步了解入路的解剖结构以及如何保护脑干,避免损伤小脑后下动脉和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对我院自2002年12月至2004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8例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切除的第四脑室肿瘤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总结手术技巧和经验。结果所有患者肿瘤全切除6例,近全切除2例,全切率75%,均打通脑脊液循环通路。术后全部清醒,无死亡。术后肿瘤复发1例,术后出现脑积水1例,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治疗。结论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切除第四脑室内肿瘤,不需切开小脑下蚓部。可清楚地暴露导水管口、闩部及脑室侧壁,不损伤任何小脑组织。切除肿瘤过程中注意保护小脑后下动脉及其分支,注意区分肿瘤组织和脑干,与延髓呼吸中枢粘连紧密的肿瘤不必强行切除,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损伤。 刘宏斌 郝建忠 郭强 周厚杰关键词:脑肿瘤 第四脑室 显微外科手术 原发性后纵隔哑铃型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5 2006年 刘宏斌 王爱丽 郝建忠 郭强 周厚杰关键词:后纵隔 成人变异型Dandy-Walker畸形一例 被引量:3 2003年 刘宏斌 郝建忠 郭强 罗雯媛 周厚杰关键词:成人 颅骨修补术对患者神经功能及颅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 对行颅骨修复手术患者颅内血流及神经功能的变化进行分析。方法 将22例行颅骨修补术患者进行分组对比,评价术前术后脑血流量和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 颅骨修补时间<6个月患者(12例)术前术后临床症状、TCD、脑血流量及NIHSS评分、KPS评分上有显著差异。颅骨修补时间>6个月(10例)患者仅在术前术后临床症状及NIHSS评分上有差异。结论 颅骨早期修复更有利改善患者脑血流量,对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有积极意义。 周厚杰 刘宏斌 吴涛 郭强关键词:颅骨修复 脑血流量 经颅多普勒超声 神经功能恢复 高敏C反应蛋白动态变化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病情的关系 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过程中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值的变化与病情的关系。方法分析4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入院1~2d内查高敏C反应蛋白,治疗7d后复查对比。结果 47例患者入院1~2d血浆hs-CRP与入院7d比较(18.78±22.76mg/L vs 25.10±21.71mg/L,P=0.203 9);非手术者37例入院1~2d与7d比较(11.01±12.55mg/L vs 16.17±11.03mg/L,P=0.091 8),手术者10例入院1~2d与7d血浆hs-CRP比较(47.52±28.32mg/L vs 48.32±25.78 mg/L,P=0.890 8),手术者与非手术者入院1~2d血浆hs-CRP比较(47.52±28.32mg/L vs 11.01±12.55 mg/L,P=0.003 7),手术者与非手术者7d血浆hs-CRP(48.32±25.78 mg/L vs 16.17±11.03mg/L,P=0.003 2)。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过程中血浆hs-CRP值动态变化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手术组入院1~2d和7d血浆hs-CRP值明显高于非手术组,P〈0.01,说明血浆hs-CRP可作为判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监测指标之一。 周厚杰 刘宏斌 郭强 徐石峰 洪小伟 苏海波 万仁宽关键词:高血压 脑出血 高敏C反应蛋白 计算机辅助塑型二维钛网在颅骨修补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进行个体化塑形颅骨缺损修补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患者颅骨缺损CT数据在计算机上分别进行三维重建,采集颅骨缺损部位的三维几何模型数据,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利用模具将二维钛网压制成形,用成形好的钛网修补颅骨缺损。结果术中医师塑形工作量、麻醉及手术操作时间明显减少,术后无1例出现因塑形欠佳造成的并发症,复查头颅CT修复后的颅骨形状与原颅骨形状完全一致。结论颅骨缺损修补手术应用计算机辅助塑型二维钛网颅骨修补材料实现了按人配置修补颅骨缺损,使患者颅骨缺损修补后头颅形状恢复生理原貌,患者满意度100%,此方法值得应用与推广。 周厚杰 刘宏斌 郭强 郝建忠 庄奇敏关键词:脑损伤 颅骨缺损 颅骨缺损时间对患者颅内血流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颅骨缺损时间和颅骨修补手术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2例神志清楚的颅骨缺损患者术前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sonography,TCD)及神经功能评分,术后复查TCD及神经功能评分,分析不同颅骨缺损时间患者颅内血流及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缺损时间<6个月(12例)与缺损时间>6个月(10例)患者在缺损时间、术前术后TCD、术后KP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颅骨缺损时间长短对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及神经功能有明显影响,颅骨缺损时间较短的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神经功能影响较小,颅骨修补术后血流动力学及神经功能恢复较好。 周厚杰 郭强 刘宏斌 徐石峰关键词:颅骨缺损 血流动力学 TCD 神经功能 非高血压性自发脑内血肿的诊疗分析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分析非高血压性自发脑内血肿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我科2006-01—2012-05收治的115例非高血压性自发脑内血肿患者,所有患者入院时血压不高。结果发现颅内动脉瘤61例,海绵状血管瘤4例,动静脉畸形12例,moyamoya病7例,梗死性脑出血5例,脑转移瘤出血3例,服用抗凝药物后出血2例,不明原因21例。其中手术治疗68例,非手术治疗47例,死亡12例,转院治疗15例。结论非高血压自发脑内血肿病因复杂,早期明确诊断,积极治疗,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周厚杰 刘宏斌 郭强 郝建忠 徐石峰 洪小伟关键词:颅内血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