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亮
- 作品数:22 被引量:54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历史地理建筑科学电子电信更多>>
- Thessys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
- 目的 探讨TESSYS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7月收治的25例单节段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患者,男14例,女11例;年龄(32.70±3.59)岁(21~41岁...
- 吴晓亮蒋晖陈建庭
- 关键词: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椎间孔内窥镜
- 三羟乙基芦丁对大鼠颈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探讨三羟乙基芦丁对大鼠颈脊髓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成年雄性SD大鼠44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e组,n=8);损伤组(Injury组,n=12);三羟乙基芦丁50mg/kg治疗组(T50组,1次/日,腹腔注射,n=12);三羟乙基芦丁100mg/kg治疗组(T100组,1次/日,腹腔注射,n=12),后三组均采用C5脊髓半侧挫伤大鼠模型(挫伤深度为1.2mm)。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d、1周、2周、4周、6周、8周、10周、12周评价各组大鼠前肢运动功能评分(forelimbs locomotor scores,FLS)、梳理实验等行为学变化。12周时各组大鼠随机选取1只进行硫酸钡-明胶灌注剂进行颈脊髓微血管灌注,4℃过夜后显微镜下取颈脊髓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测颈脊髓微血管改变,脊髓组织连续冰冻切片铬花青EC染色统计各组损伤情况。结果:术后3d时,Injury组、T50组及T100组的FLS分别为11.33±0.71分、11.55±0.81分和12.36±1.15分,与Shame组(17.0分)相比均显著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FLS均逐渐改善,T50组和T100组于术后8周时恢复正常,Injury组于术后10周时恢复正常。梳理实验结果与FLS相似,至12周时T100组恢复正常(5.0分),T50组为4.92±0.08分,与Shame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Injury组为4.17±0.11分,与Shame组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2周时,Injury组微血管数量明显减少,T50组也明显减少,但优于Injury组,T100组的微血管数量减少不明显;免疫组化染色显示,12周时Injury组、T50组及T100组微血管密度分别为23.50±1.75、31.33±1.36和33.00±1.27,均较Shame组明显减少,T50组、T100组与Injury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EC染色结果发现,T50组和T100组损伤侧的总面积(包括空洞面积)明显高于Injury组;Injury组损伤中心的空洞面积最大,而T50组和T100组损伤中心空洞面积显著小于Injury组;T50组和T100组损伤侧残余灰质面积均明显多于Injury组。结论:三羟乙基芦丁通过保护颈脊髓微血管结构,减轻脊髓结�
- 刘雅普刘雅普刘祺刘祺黄祖成刘俊豪黄祖成黄志平侯秀伟吴广良
- 关键词:脊髓损伤行为学组织学微血管
- 控制挫伤深度建立大鼠颈脊髓半侧挫伤模型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 :建立大鼠颈脊髓半侧挫伤模型,评价不同程度脊髓损伤大鼠的行为学和组织学改变。方法 :选取32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体重为280~320g。按挫伤深度分为1.2mm组(n=12)和2mm组(n=12),并设立假手术组(n=8)对照。麻醉状态下后路手术暴露大鼠C5左侧脊髓,特制椎夹固定颈椎并连于大鼠立体定位架后置于脊髓打击器平台上,然后应用直径为1.5mm的圆柱形打击头在500mm/s的速度下分别以1.2mm和2mm打击深度背侧垂直挫伤大鼠C5脊髓左半侧,监测最大打击力和挫伤能量。每只大鼠损伤后进行前肢运动功能评分,圆柱攀爬试验和梳理试验。伤后8周取材,在脊髓横断面组织学切片上测量损伤中心处脊髓损伤面积,以及灰、白质残存面积。结果:中度损伤组最大打击力和挫伤能量分别为0.99±0.14N和(1.08±0.01)×10-5J,重度损伤组为1.53±0.22N和(8.56±0.02)×10-5J,两组间打击力和损伤能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对照组大鼠均未见明显神经功能障碍,前肢运动功能评分为16.29±0.49。损伤组大鼠均出现单侧神经功能障碍,损伤同侧前肢运动功能评分中度损伤组为1.40±0.52,重度损伤组为0.83±0.25,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伤后8周前肢运动功能评分中度损伤组为12.40±1.15,重度损伤组为8.41±0.83,对照组为17.00±0.00,梳理试验评分中度损伤组为3.80±0.60,重度损伤组为2.51±0.54,对照组为5.00±0.00,损伤同侧前肢使用比例中度损伤组为(32.31±5.70)%,重度损伤组为(4.92±1.21)%,对照组为(49.42±1.20)%,各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镜下观察损伤组大鼠脊髓组织都出现了明显的半侧空洞和结构破坏,而对侧脊髓结构基本完整。在损伤中心处,中度损伤组脊髓背侧束、背外侧束和脊髓后角有破坏,重度损伤组脊髓仅残留部分的腹外侧束,对照组脊髓组织结构完整。灰质和白质残存面积在中度损伤组分别为1.45±0.11mm^2�
- 李榕黄祖成黄志平刘俊豪吴晓亮朱青安
- 关键词:颈脊髓损伤组织学
- 兔颈脊髓半侧挫伤模型的建立及其MRI和组织学表现的研究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建立兔颈脊髓半侧挫伤模型,观察不同程度损伤24小时后其MRI及组织学表现。方法 22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中度损伤组(n=9)、重度损伤组(n=9)和假手术组(n=4)。直径为3.0 mm的打击头由电磁伺服材料试验机驱动,对准C_5脊髓左侧行高速挫伤(500 mm/s)。根据打击头的位移距离分为位移2.0 mm组(中度损伤组)和位移2.8 mm组(重度损伤组)。假手术组仅暴露C_5脊髓,不进行挫伤。损伤后24小时每组随机取两例行MRI影像学检查,所有动物均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测量横断面脊髓出血面积。结果中度损伤组打击力和位移分别为(2.47±0.39)N和(1.99±0.02)mm,重度损伤组打击力和位移分别为(5.16±0.82)N和(2.76±0.02)mm,中度损伤组的打击力明显小于重度损伤组(P<0.05)。MRI结果显示,中度及重度损伤组均可见C_5左侧脊髓信号改变。HE染色显示脊髓左侧有明显的出血及脊髓组织结构破坏,中度损伤组损伤中心横截面出血面积(0.012±0.006)mm^2明显小于重度损伤组(0.039±0.006)mm^2(P<0.05)。结论本文建立的兔颈脊髓半侧挫伤模型能够控制挫伤位移,实现对脊髓的高速打击。不同程度的颈脊髓半侧挫伤在打击力、MRI影像学及组织学上均有不同。
- 刘俊豪姚欣强黄祖成黄志平吴晓亮吴秀华季伟孔刚刚李榕朱青安
- 关键词:颈脊髓损伤MRI组织学
- 小鼠颈脊髓半侧挫伤模型的建立及其组织学特点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建立基于位移控制的C57/6J小鼠C5脊髓半侧挫伤模型,观察其脊髓组织学改变。方法 C57BL/6小鼠在麻醉状态下行C5左侧椎板切除术,打击头(直径0.75 mm)对准C_5左侧,由电磁伺服材料试验机驱动挫伤脊髓,设定打击位移0.9 mm,打击速度50 mm/s。损伤后1周脊髓标本取材,EC染色,作组织学定量分析。结果打击参数结果稳定性与重复性良好。打击位移、打击速度和打击力分别为(0.880±0.035)mm、(48.146±4.367)mm/s、(0.407±0.129)N,损伤中心的脊髓组织学表现为:伤侧脊髓有明显的出血及正常组织结构破坏,脊髓背侧束、脊髓后角和部分前角有破坏;健侧脊髓结构基本保持完整。计算损伤中心平面的残存灰质比例、残存白质比例及损伤面积比例分别为(19±7)%、(88±9)%及(28±4)%。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小鼠颈脊髓半侧挫伤模型,此模型具有重复性较好的力学参数,表现出典型的单侧颈脊髓损伤的组织学特征,可为脊髓损伤分子机制和治疗研究奠定基础。
- 黄志平林俊育刘俊豪李榕刘雅普刘祺朱青安黄祖成吴晓亮
- 关键词:组织学小鼠
- 切口负压伤口治疗技术在一期缝合切口患者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被引量:6
- 2017年
- 如何降低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是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切口负压伤口治疗技术(iNPWT)逐步被应用于术后一期缝合切口,以期降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文拟通过文献回顾阐述iNPWT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总结其临床应用中仍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 吴晓亮吴金艳杨晓燕张雪梅冯岚
- 关键词:负压伤口疗法外科伤口感染手术后并发症
- 微型钢板对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及其效益分析
- 背景:后路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型术作为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及后纵韧带骨化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对于适应症选择合适的病例,颈椎管成型术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其术后并发症如轴性疼痛、颈椎活动度下降、颈椎前凸角丢失、颈5神经根麻痹等常常困...
- 吴晓亮彭凯文王海明陈建庭
- 关键词:并发症
- 脊柱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风险预测评估体系的构建被引量:16
- 2022年
- 目的构建脊柱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风险预测评估体系。方法以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为基础,通过文献检索整理出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和评估项目,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进行专家咨询。根据项目的重要性,结合专家意见进行筛选,建立三级评估指标并进行赋分,最终制定术后切口感染风险评估体系。结果经2轮专家咨询问卷,有效回复率为100%。专家咨询权威程度为0.85,可靠性高;专家咨询的肯德尔协调系数为0.525~0.686,协调程度良好(P<0.05)。三级评估指标包括3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54个三级指标。选择的重要风险条目包括术前评估条目6项,术后评估条目18项,经过统计分析,得出6个术前预测指标和12个术后预测指标,按照半定量的方法得出高、中、低风险的风险优先系数范围值。结论本研究依据专家咨询和FMEA的方法,建立了一套脊柱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风险因素和评估预测工具。
- 钟可琪冯岚马玥高钰琳张雪梅吴晓亮王寻壹易小欢郑玉荣
- 关键词:脊柱疾病外科伤口感染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 转录反式激活因子-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融合蛋白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 2011年
- 目的探讨合成的转录反式激活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TAT-BDNF)融合蛋白对急性脊髓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分子克隆方法构建表达载体pTAT—HA—BDNF,原核表达获得TAT—BDNF融合蛋白。尾静脉注射TAT—BDNF4Ii后,通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Blot分析融合蛋白转导至大鼠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分布情况。制作大鼠急性压迫性脊髓损伤模型,分为两组: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注射TAT-BDNF,于损伤后第3天用TUNEL染色观察分析细胞凋亡,通过伤后7d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评价TAT—BDNF是否具有减轻脊髓神经功能丧失的作用。结果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Blot分析均证实TAT.BDNF能够穿过血脑屏障分布至中枢神经系统各层组织细胞中。在脊髓急性压迫性损伤模型中,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能减少神经细胞凋亡(P〈0.05)。实验组大鼠伤后3、5、7d的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0.96±0.21)、(3.45±0.81)、(8.06±1.44)分,而对照组分别为(0.58±0.20)、(1.92±0.83)、(3.50±1.6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T—BDNF融合蛋白经静脉给药能通过血脑屏障并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改善神经功能。
- 蒋晖江建明吴晓亮金卫林
- 关键词:脊髓损伤血脑屏障蛋白转导
- 一期后路腰骶或腰骨盆重建治疗腰骶椎结核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评估一期后路腰骶重建及腰椎骨盆重建治疗合并不同程度骶骨破坏腰骶椎结核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月本院一期后路治疗L5/S1为中心的腰骶椎结核患者19例,男性11例,女性8例,年龄18~83岁,平均(50.24±11.22)岁,所有患者均合并不同程度骶骨破坏,其中S1椎体破坏小于椎体高度1/2者13例,采用腰骶椎弓根螺钉行腰骶稳定性重建;S1椎体破坏超过1/2者6例,采用腰椎椎弓根螺钉配合髂骨钉行腰椎骨盆稳定性重建。术前、术后规范四联抗结核治疗。通过对比手术前后血沉、C反应蛋白、腰痛VAS评分、腰椎前凸角度、结核愈合情况等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术后随访18~48个月,平均(23.11±9.30)个月,所有患者结核得到控制并获得骨性愈合,平均骨性愈合时间为6个月。术后6个月患者血沉、C反应蛋白下降至正常水平。1例患者出现一侧髂骨钉松动,但不影响骨性愈合。腰椎前凸角度由术前(28.13±10.95)°显著增加至末次随访时(37.62±12.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腰痛VAS评分由术前(6.32±1.25)分显著减少至末次随访时(2.47±1.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均恢复至术前正常生活水平。[结论]对合并骶骨破坏的腰骶椎结核病例,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后,根据患者骶骨破坏的严重程度,采用腰骶椎弓根内固定或髂骨钉骨盆固定可重建病灶局部稳定性,手术创伤较小,安全性高,可为结核病灶愈合创造有利条件。
- 吴晓亮郑明辉马洋洋朱永健杨德鸿陈建庭瞿东滨
- 关键词:腰骶椎结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