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敏

作品数:54 被引量:386H指数:11
供职机构: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医药卫生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3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医药卫生
  • 4篇理学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2篇生物炭
  • 8篇土壤
  • 6篇多环芳烃
  • 5篇底泥
  • 5篇纳米
  • 5篇环境风险
  • 4篇滇池
  • 4篇毒性
  • 4篇碳管
  • 4篇自由基
  • 4篇离子
  • 4篇纳米碳
  • 4篇纳米碳管
  • 4篇金属
  • 4篇环境行为
  • 4篇沉积物
  • 3篇滇池底泥
  • 3篇有机碳
  • 3篇有机无机
  • 3篇有机无机复合

机构

  • 54篇昆明理工大学
  • 3篇云南省第一人...
  • 3篇云南省环境科...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云南省疾病预...
  • 1篇浙江东天虹环...

作者

  • 54篇吴敏
  • 13篇宁平
  • 12篇张迪
  • 11篇赵婧
  • 10篇潘波
  • 10篇周丹丹
  • 8篇储刚
  • 7篇李浩
  • 7篇王朋
  • 6篇梁妮
  • 5篇王万宾
  • 5篇刘洋
  • 4篇毛真
  • 4篇王琳
  • 4篇李芳芳
  • 3篇吴文卫
  • 3篇陈莎
  • 3篇董旭东
  • 3篇吴国娟
  • 3篇陈静文

传媒

  • 16篇环境化学
  • 6篇材料导报
  • 5篇昆明理工大学...
  • 4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环境科学
  • 2篇上海环境科学
  • 2篇化工进展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2篇生态毒理学报
  • 2篇环境工程学报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化学通报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生命的化学
  • 1篇重庆医学
  • 1篇表面技术
  • 1篇重庆大学学报...
  • 1篇安全与环境学...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3篇2020
  • 8篇2019
  • 6篇2018
  • 6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 10篇2014
  • 6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6
  • 1篇2003
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磺胺甲恶唑在土壤上的吸附及其与Ca^(2+)、Mg^(2+)、Zn^(2+)的共吸附被引量:12
2013年
研究了磺胺甲恶唑(SMX)在11种土壤上的吸附行为.相关性分析表明,单一的土壤性质与表观吸附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相关关系,SMX在土壤中的吸附可能受憎水性作用、阳离子交换、表面积等多个机理或因素的共同作用.进而研究了Ca2+、Mg2+、Zn2+3种金属离子与SMX在土壤中的共吸附.其中,Zn2+显著地促进了SMX的表观吸附,而Ca2+、Mg2+两种离子对SMX的吸附没有明显的影响.同时,SMX的存在也影响了3种离子的吸附行为,Ca2+和Mg2+的吸附降低,而Zn2+的吸附受SMX的影响不大.可能是由于Zn2+在土壤中是内界吸附,占据了内部的位点,取代了大量的H原子,使表面的负电荷减弱,降低了土壤与SMX的排斥作用,从而使其吸附增加.
毛真吴敏张迪侯娟宁平
关键词:环境归趋土壤
BPCA分子标志物法对土壤体系中生物炭性质的描述被引量:1
2019年
生物炭因具有特殊的理化性质,在碳封存、土壤改良和污染控制领域的应用已成为全球性的热点问题。然而,不同来源、不同温度下形成的生物炭理化性质存在较大差异,且生物炭在进入土壤环境后,在生物和非生物的作用下,其数量和性质也会发生变化,这都将影响生物炭在环境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显而易见,通过生物炭的初始状态预测其长期环境效应并不可行,但大部分的研究中都将生物炭视为一个静态组分,这不利于对生物炭施用安全和环境效应的客观评估。为系统理解生物炭施用后的环境功效,客观上需要监控并动态描述其性质变化。遗憾的是,目前没有很好的方法将生物炭从土壤中分离出来,从而测定其含量和性质。如何在复杂混合体系中描述生物炭的性质,成为动态理解生物炭环境功效的主要技术难题。BPCA分子标志物法常用于描述土壤中炭黑或高缩合度有机质的含量并推演其燃烧历史,由于生物炭具有与其相似的高度芳香化结构单元,BPCA分子标志物法也适用于描述土壤体系中生物炭性质。研究发现,BPCA分子标志物单体可以用于分析复杂体系中生物炭的相对含量,其单体比值(如B5CA/B6CA和B6CA/B4CA)不仅可用于描述生物炭及其老化后的性质(尤其是芳香缩合度)并辨析其来源,还能描述生物炭老化前后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特性。而且BPCA分子标志物法可以促进研究者们对生物炭与土壤无机矿物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理解。此外,同位素技术还可作为BPCA分子标志物技术的一个重要补充,其中,针对BPCA单体的稳定同位素技术(如13C)能更准确地描述生物炭的迁移和转化。本文归纳了BPCA分子标志物法在生物炭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该法对复杂土壤体系中生物炭的定量、定性描述,分析了BPCA分子标志物法的优缺点并展望了其前景。BPCA分子
吴敏吴丹萍常兆峰许燕潘波
关键词:炭黑稳定同位素
苯多酸分子标志物法对NaClO氧化前后生物炭的性质描述被引量:1
2019年
以九种多环芳烃和四种纯化合物为例探究生物炭经HNO 3氧化生成苯多酸(BPCAs)的过程,证明BPCAs方法可以对环境中炭黑或高缩合度有机质进行相对定量和定性的描述。并以纤维素(CE)和木质素(LG)为原料,在不同温度下( 0~500 ℃)制备生物炭,结合常规理化性质表征比较分析生物炭经NaClO氧化前后BPCAs信息的相关变化。结果表明,BPCAs总含量与苯六甲酸(B6CA)相对含量均随生物炭制备温度升高而增加,说明生物炭的缩合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大且相同温度下木质素生物炭的缩合度高于纤维素生物炭。NaClO氧化导致生物炭1.8%~79.3%的BPCAs损失但各单体BPCA的百分含量并没有明显变化,证明NaClO氧化不会改变生物炭BPCAs的分布特征。苯五甲酸/苯六甲酸(B5CA/B6CA)和苯六甲酸/苯四甲酸(B6CA/B4CAs)作为辨析环境炭黑来源的特征值,氧化前后均指示相同的生物炭来源,表明BPCAs方法识别环境中生物炭来源具有高可靠性。
常兆峰田路萍梁妮张朋超周丹丹张军吴敏
关键词:多环芳烃化学计量学生物炭次氯酸钠氧化
两类生物炭的元素组分分析及其热稳定性被引量:31
2014年
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探讨了4种不同来源生物炭(玉米芯、香蕉杆、草海底泥、泥炭土)的理化性质及热稳定性.结果表明,生物炭的制备是一个逐渐从"软质碳"向"硬质碳"过渡的过程,制备过程中生物炭含碳量增加,芳香性增强,形成致密的碳结构,其中的含氧官能团被大量烧失,极性减弱,憎水性增强,不易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利用,有利于增加生物炭在土壤中的稳定性.热重实验显示,沉积物生物炭拥有比植物生物炭更好的热稳定性,这是因为沉积物中无机矿物对有机质起到了保护作用.
陈静文张迪吴敏王朋
关键词:生物炭化学性质热稳定性
滇池底泥制备的生物炭对菲的吸附-解吸被引量:28
2011年
将滇池草海底泥在不同烧制温度下制成生物炭,并用元素分析法表征其元素组成,溴化钾压片法表征其红外光谱,CO2和N2法表征其比表面积、孔体积、孔径.以菲作为模型化合物来研究有机污染物在生物炭上的吸附-解吸行为,以此深入了解生物炭施用中对有机污染物环境行为和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随烧制温度升高,芳香性升高、亲水性降低、极性降低.生物炭随烧制温度升高,对水中菲的吸附能力不断增强.解吸滞后效应随生物炭烧制温度升高而不断增强,这与分配作用和孔隙填充作用有关.
陈宁吴敏许菲陈会会王震宇宋秀丽张迪宁平潘波
关键词:生物炭多环芳烃土壤改良
水稻秸秆生物炭对罗丹明B的吸附与降解被引量:13
2017年
生物炭对污染物的吸附是生物炭环境效应研究的重要环节,而生物炭中的自由基对有机污染物降解行为的影响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以水稻秸秆为原材料,研究不同热解温度下制备的生物炭对罗丹明B的吸附和降解,通过荧光光谱法分析生物炭-罗丹明B体系反应前后上清液荧光光谱特性的变化来表征其中的降解现象。结果表明,在350℃和500℃生物炭-罗丹明B反应体系中,其上清液荧光光谱明显发生蓝移现象,表明该体系中存在着明显的降解现象。通过对这2个体系反应后生物炭固体颗粒的萃取来对降解作用进行定量分析,降解作用在这2个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8%和30%。水稻秸秆生物质炭对罗丹明B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Freundlich方程可以较好地描述水稻秸秆生物质炭对水中罗丹明B的吸附行为,固液比在3∶1 000时生物炭最大吸附量为3.33 mg·g-1。这表明在水稻秸秆生物炭-罗丹明B反应体系中,不仅存在吸附作用,还伴随降解作用。
李丹金修齐王朋吴敏潘波
关键词:生物炭罗丹明B荧光光谱降解
生物炭中溶解性有机质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被引量:3
2019年
为了区分生物炭对有机物降解的因素,通过控制光照条件、气体氛围、·OH淬灭等实验对生物炭降解有机染料罗丹明B(rhodamine-B,RhB)的过程进行了考察;采用元素分析、电子顺磁共振、总有机碳分析仪对生物炭颗粒、持久性自由基(environmental persistent free radicals,EPFRs)及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进行了表征测定;研究了不同实验条件下,不同热解温度制备的水稻秸秆生物炭对RhB的吸附和降解效果。结果表明:在200℃和500℃下所制备的生物炭中检测到明显的EPFRs信号,但其强度与RhB的降解程度不匹配;200℃制备的生物炭中DOM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温度条件下制备的生物炭;在光降解实验中,紫外光能明显促进200℃生物炭对RhB降解;气体氛围实验进一步证明紫外光可诱导DOM与生物炭颗粒中EPFRs相互作用形成大量的活性氧组分(主要为O^-2),进而促进了其对RhB的降解。
吴丹萍李芳芳赵婧赵婧吴敏
关键词:生物炭罗丹明B自由基溶解性有机质光催化
小分子有机酸对生物炭吸附Cu(Ⅱ)的影响被引量:5
2016年
采用室内实验方法,研究了两种低分子有机酸(草酸和柠檬酸)对生物炭(热解温度200、300、400、500℃)吸附Cu(Ⅱ)的影响。结果表明:柠檬酸浓度在10 mg·L^(-1)以下时,其在生物炭表面的吸附为Cu(Ⅱ)提供了更多的吸附位点,从而促进了Cu(Ⅱ)吸附;柠檬酸浓度增大以后,堵塞生物炭的内部孔隙,从而抑制了Cu(Ⅱ)在生物炭上的吸附。草酸浓度在0.5~50 mg·L^(-1)范围内,对生物炭吸附Cu(Ⅱ)始终为抑制作用,这与液相中的草酸与Cu(Ⅱ)的强络合、固相吸附的草酸竞争Cu(Ⅱ)吸附位点(比如占据含氧官能团、生物炭内部孔隙)有关。
周丹丹梁妮李浩张迪吴敏潘波
关键词:生物炭草酸柠檬酸
氧氟沙星和诺氟沙星在磷酸改性生物炭上的等温吸附行为被引量:9
2018年
本研究考察了不同制备温度下(200℃、350℃、500℃、650℃),磷酸改性前后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对氧氟沙星(OFL)和诺氟沙星(NOR)的等温吸附行为.采用N2物理吸附、扫描电镜、热重及元素分析等表征,对离子型抗生素在磷酸改性的生物炭上的等温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制备温度的增加,改性生物炭的总孔体积不断增大,孔隙结构广泛形成,比表面积急剧增加.磷酸改性有助于提高生物炭的产率以及保留生物炭的极性官能团.OFL和NOR在改性生物炭上的吸附显著高于原始生物炭,且350℃下制备的改性生物炭具有最大吸附量,其吸附机制归因于吸附剂的大比表面积和孔隙填充作用.由于孔隙的利用率降低和炭的疏水性增强,OFL和NOR在更高温度改性生物炭上的吸附量逐渐降低.因此,在处理以上两种污染物时,350℃可作为磷酸改性生物炭的最佳裂解温度,且有利于减少能耗,节约资源.
储刚赵婧刘洋吴敏周丹丹李燕燕
关键词:磷酸孔隙结构氧氟沙星诺氟沙星
胎盘屏障对污染物母婴传递的阻隔被引量:3
2016年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各种环境污染物层出不穷。部分污染物可以通过呼吸、饮食、皮肤接触等各种方式进入人体内,对人体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普通人群接触环境污染物会对肝脏、肾脏、血液、骨骼、呼吸系统及神经系统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作为特殊人群的妊娠期妇女,暴露于环境污染物中,不仅对产妇造成危害,而且会对胎儿的生长发育构成威胁。
陈晓汪启兵戴群莹吴敏张迪潘波董旭东
关键词:胎盘屏障污染物多环芳烃毒性作用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