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静

作品数:43 被引量:173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领域

  • 40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8篇肝炎
  • 15篇乙型
  • 14篇乙型肝炎
  • 11篇病毒
  • 10篇慢性
  • 6篇慢性乙型
  • 6篇肝炎病毒
  • 5篇乙肝
  • 5篇乙型肝炎病毒
  • 5篇慢性乙型肝炎
  • 5篇成人
  • 4篇乙型肝炎病毒...
  • 4篇乙型肝炎患者
  • 4篇疫苗
  • 4篇细胞
  • 4篇流行病
  • 4篇流行病学
  • 4篇慢性乙型肝炎...
  • 4篇免疫
  • 4篇肝炎病毒感染

机构

  • 43篇中山大学附属...
  • 3篇福建医科大学
  • 3篇北京大学
  • 3篇北京大学第一...
  • 3篇四川大学
  • 3篇西安交通大学...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中山大学
  • 3篇中南大学
  • 3篇浙江省疾病预...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3篇中国疾病预防...
  • 3篇西藏自治区人...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广州市第八人...
  • 1篇暨南大学
  • 1篇深圳市第二人...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江门市中心医...

作者

  • 43篇刘静
  • 23篇高志良
  • 11篇林潮双
  • 7篇林炳亮
  • 7篇彭亮
  • 5篇邓子德
  • 4篇吴元凯
  • 4篇邬喆斌
  • 4篇张绍全
  • 4篇张晓红
  • 4篇曹红
  • 3篇吴跃
  • 3篇党双锁
  • 3篇崇雨田
  • 3篇陈恩富
  • 3篇崔富强
  • 3篇赵志新
  • 3篇王晖
  • 3篇石荔
  • 3篇赵鸿

传媒

  • 5篇中华肝脏病杂...
  • 3篇中华传染病杂...
  • 3篇新医学
  • 3篇现代医院
  • 2篇中华医院感染...
  • 2篇热带医学杂志
  • 2篇中华临床感染...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肝脏
  • 1篇广州医学院学...
  • 1篇中国高等医学...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中国感染控制...
  • 1篇肝博士
  • 1篇医学与哲学(...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年份

  • 5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6篇2020
  • 2篇2017
  • 3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6篇2011
  • 8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不规则皮肤面积的测量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学测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不规则皮肤面积的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利用印制有均匀分布格子的柔性膜临摹并裁剪出与目标区域皮肤轮廓一致的膜片;根据柔性膜单位面积的重量及所述膜片的重量得到膜片面积S1;根据柔性...
邢纪斌王艳玲程楠刘静吴滨李响黑子清孙国亮陈伟强
不同剂量腺苷蛋氨酸治疗乙肝肝衰竭患者肝内胆汁淤积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2
2011年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腺苷蛋氨酸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肝衰竭并发肝内胆汁淤积患者的疗效。方法:57例乙肝肝衰竭并发肝内胆汁淤积的男性患者分为A组25例、B组22例、C组10例,均予相同的内科治疗,B组予腺苷蛋氨酸1 g/d,C组予腺苷蛋氨酸2 g/d,疗程4周。比较3组治疗过程中ALT、γ-谷氨酰转移酶(GGT)、总胆汁酸、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第3周,B组直接胆红素、C组GGT和直接胆红素均低于A组(P均<0.05),治疗第4周,B组、C组的GGT、总胆汁酸、直接胆红素均低于A组(P<0.05或0.01)。治疗1~4周,3组患者的ALT、总胆红素、MELD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3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腺苷蛋氨酸对改善乙肝肝衰竭患者并发肝内胆汁淤积的GGT、总胆汁酸、直接胆红素疗效较好,虽未见并发症及不良反应,但目前大剂量并未能体现出更加显著的疗效,其使用亦有待进一步探讨。
彭亮刘静高志良
关键词:腺苷蛋氨酸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衰竭肝内胆汁淤积
广东省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发热门诊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对策探讨被引量:9
2020年
发热门诊是综合医院传染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是传染病防控中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的重要哨点,对传染病疫情监测预警、传染病暴发快速处置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公共卫生防疫和国家医疗安全密切相关。但发热门诊普遍存在选址不合理、设置不规范、预检分诊不到位和流程管理不完善等问题尤其随着疫情的逐渐蔓延,大量病人涌入发热门诊,严峻的防控形势对发热门诊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对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检索发热门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国内外文献,以问题为导向探讨发热门诊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对策,旨在为发热门诊应急科学管理提供思路对策,也为今后发热门诊的规范建设和改进运行提供参考。
黄小慧许颖君黄凯琪袁彬彬刘静
关键词:发热门诊疫情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自发性下降的流行病学特点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了解HBVDNA水平自发性下降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的发生率、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研究315例CHB或肝硬化(LC)患者HBVDNA自发性下降的发生率、人口学特点及诊断分布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HBVDNA自发性下降的影响因素。结果在12周内发生HBVDNA自发性下降的患者为171例,占54.3%,其中,HBVDNA降至31g拷贝/mL以下的患者为61例,占19.4%。分层研究显示青年组与少年组患者HBVDNA自发性下降率分别为58.6%(116/198例)和25.0%(2/8例),前者高于后者(X2=2.956,P=0.048);病情重的比病情轻的患者更易发生HBVDNA自发性下降,两两比较,有差异组的均X2〉3.84,P〈0.05,其中慢性重型肝炎的下降率最高,达78.7%(48/61例)。重叠HEV感染与单纯HBV感染患者HBVDNA自发性下降率分别为75.0%(21/28例)和51.8%(146/282例),前者高于后者(X2=5.530,P=0.019)。ALT〉400U/L与ALT≤400U/L的患者HBVDNA自发性下降率分别为61.8%(102/165例)和46.0%(69/150例),前者高于后者(X2=7.922,P=0.005);TBil〉200/1mol/L与TBil≤200μmol/L的患者HBVDNA自发性下降率分别为68.7%(79/115例)和46.0%(92/200例),前者高于后者(X2=15.155,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慢性重型肝炎、ALT〉400U/L、TBil〉200μmol/L是CHB或LC患者发生HBVDNA自发性下降的影响因素(均0R〉1,P〈0.05)。结论HBVDNA水平自发性下降是CHB或LC患者自然病程进展(免疫清除期)中的常见现象。患者病情严重、ALT高、TBil高,则易发生HBVDNA自发性下降。
刘静邓子德吴跃谢俊强彭亮高志良
关键词:肝炎乙型慢性肝炎病毒乙型病毒流行病学
综合医院医务人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疫苗接种调查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了解综合医院医务人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情况,为加强医务人员的防预意识提供科学的对策。方法对广州一高等医学院校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年度体检时进行乙型肝炎疫苗注射情况的调查,空腹采集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统一检测乙型肝炎五项血清学标志物;用SAS统计软件包对结果进行χ2分析。结果共调查了1554名医务人员,HBsAg阳性率6.13%;不同部门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情况不同(2χ=20.65981,P=0.008),内科接种率(39.5%)最低,外科、妇产科接种率>60.0%,传染科接种率57.8%;不同部门、不同职业自然感染产生的抗体与疫苗接种产生的抗体情况不同,传染科自然感染产生抗体率最高,为88.2%,妇科(P=0.003)、儿科(P=0.0339)以疫苗接种产生抗体率较高,分别为63.6%、58.1%;技师以自然感染产生的抗体较多,为70.6%(P=0.0181),医师则以疫苗接种产生的抗体率较高,为77.8%(P=0.000002)。结论长期从事医务工作的人员,应及早开展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等积极的保护措施,提高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率;对于乙型肝炎表面抗体弱阳性者,应加强免疫接种。
林潮双刘静曹红王向阳林炳亮高志良
关键词:流行病学医务人员酶联免疫吸附法乙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中国南方地区乙肝肝衰竭患者医院内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初步分析中国南方地区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导致的肝衰竭患者医院内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05年7月-2010年6月诊断为乙肝肝衰竭的876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调查乙肝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病死率,真菌感染的种类、部位等。分析乙肝肝衰竭患者合并真菌感染与长期使用多种抗生素、白细胞减少、侵入性操作与检查、人工肝治疗、病情轻重等因素的关系。观察检出真菌对常见抗真菌药物的药物敏感度。结果:876例乙肝肝衰竭患者,合并医院内真菌感染138例,病死率为65.2%(90/138);未合并真菌感染者病死率为50.3%(371/738),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1)。医院内真菌感染未得到控制者病死率为75.9%,明显高于治愈者的病死率(47.1%,P<0.01)。检出真菌中,最常见的是假丝酵母属的白假丝酵母(54.3%)和近平滑假丝酵母(11.6%)。呼吸道和消化道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分别占45.7%和30.4%。检出的138株真菌对两性霉素B的敏感度最高,其次是氟康唑、依曲康唑和酮康唑。138例合并医院内真菌感染者中,长期使用多种抗生素、白细胞减少、接受侵袭性操作者所占比例均高于未合并医院内真菌感染者(P均<0.05),两组接受人工肝治疗者所占比例相近(P>0.05),合并医院内真菌感染患者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为(32.4±7.8)分,明显高于未合并医院内真菌感染者的(25.5±6.5)分(P<0.05)。结论:中国南方地区乙肝肝衰竭患者常并发医院内真菌感染。呼吸道与消化道是常见的感染部位。假丝酵母属是主要的感染菌株,感染病原学呈多样性分布。长期使用多种抗生素、白细胞减少、接受侵袭性操作、病情重等是发生医院内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而人工肝支持治疗并非其高危因素。
彭亮刘静高志良
关键词:肝衰竭
CD150在成人乙型肝炎疫苗无应答者体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
2011年
目的 了解信号转导淋巴细胞激活分子(SLAM)CD150在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无应答者体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方法 对2007年9月至2009年12月曾行乙肝疫苗接种、HBV标志物检测均阴性的202例患者进行标准程序再免疫,再接种后第7~12个月检测抗-HBs效价.根据抗-HBs效价判定无应答者18例(男11例,女7例);选取应答者18例(男9例,女9例)作为对照.采集无应答者与应答者静脉血18 mL,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膜表面分子CD150.采用SAS统计软件包进行t检验以及Spearman 秩相关检验.结果 乙肝疫苗免疫后,在特异性刺激剂rHBsAg作用下,PBMC中CD150的表达无应答者为(39.20±10.66)%,高于应答者的(23.73±1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47,P〈0.05);CD3+CD4+细胞中CD150的表达无应答者为(49.64±11.94)%.亦高于应答者的(37.73±11.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175,P〉0.05).在非特异性刺激剂植物血凝素(PHA)作用下,PBMC中CD150的表达在无应答者为(39.21±7.37)%,高于应答者的(23.18±12.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35,P〈0.05).在特异性刺激剂rHBsAg作用下,CD150在PBMC及CD3+CD4+细胞中与抗体效价呈负相关(r=-0.726,P〈0.05).结论 CD150可能在机体接种乙肝疫苗后的无应答者中发挥一定作用.
林潮双顾琳刘静王向阳麦剑威林润南高志良
关键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肾综合征出血热防治专家共识》解读被引量:6
2021年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又称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汉坦病毒属(HV)的各型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特征主要有发热、渗出、出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HFRS长期危害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为了进一步规范和提高我国医务工作者对该病的诊疗水平,在《全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1997年)、《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WS278-2008)、《肾综合征出血热诊疗陕西省专家共识》(2019年)的基础上.
杨爱新高志良刘静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
替比夫定联合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60例疗效分析被引量:15
2010年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联合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HBV感染的孕妇母婴传播的阻断作用。方法以2006年1月至2008年4月在本院就医的血清HBsAg阳性的60例孕妇及其分娩的60名新生儿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A、B两组:A组30例,替比夫定干预组,在孕晚期及产后口服替比夫定600mg/d,其所生婴儿出生后接受被动免疫及主动免疫预防;B组30例,为对照组,孕妇在孕期及产后不服用任何抗病毒药物,其所生婴儿出生后常规接受主、被动免疫(同A组)。两组婴儿均于出生后12个月时检测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与HBVDNA水平。结果在婴儿出生后12个月时,干预组HBsAg阳性率(3.3%)低于对照组(10.0%),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HBVDNA阳性率(3.3%)低于对照组(26.7%),抗-HBs阳性率(83.3%)高于对照组(6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HBV感染的孕妇,在孕晚期口服替比夫定,新生儿出生时应用乙肝疫苗和HBIG联合免疫,可以加强乙肝疫苗和HBIG联合免疫对慢性HBV感染孕妇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作用,有效预防婴儿HBV感染。
赵端壁廖绪强彭桂娟刘静林潮双
关键词:HBV母婴垂直传播
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持续阳性的临床特征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持续阳性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按照数据类型的不同,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山三院感染科随访病例库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资料,随访4年,按照HBeAg转阴的时间,将患者HBsAg≤3年转阴(A组)及>3年转阴或持续阳性(B组)分为两组,分别为87、145例。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家族史及基线与复诊过程中的肝生物化学指标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肝硬化家族史、肝癌家族史、治疗前肝硬化情况、治疗前合并脂肪肝情况及基线HBsAg、抗-HBc、丙氨酸转氨酶、白蛋白、总胆红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基线时B组HBV DNA和HBeAg显著高于A组,P值均≤0.001。基线时A组天冬氨酸转氨酶和γ-谷氨酰转移酶显著高于B组。两组患者乙型肝炎家族史比例B组(69.0%)明显高于A组(50.6%),差异有统计意义(P=0.005);B组母亲患乙型肝炎比例(25.5%)显著高于A组(11.5%),P=0.010。治疗过程中B组HBV DNA定量在0.5年和1年时显著高于A组(P≤0.002);HBV DNA<100 IU/ml的比例在6个月及1年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327,P<0.001和χ^(2)=11.779,P=0.001)。在第2年和第4年时,B组HBsAg水平显著高于A组,P<0.05。在治疗全程,B组HBeAg水平显著高于A组(P<0.001)。共有7例患者在随访中发生了肝硬化或肝癌,其中A组3例,B组4例(P>0.05)。结论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长期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时有部分患者HBeAg呈持续阳性,这部分患者有乙型肝炎家族史及母亲患有乙型肝炎的比例显著较高,HBV DNA早期(1年及以内)复常率低等特点。
彭亮喷淦伟强郑玉宝陈幼明刘静邬喆斌高志良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家族史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