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玉芝

作品数:36 被引量:262H指数:8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天文地球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机械工程
  • 2篇理学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13篇青藏
  • 13篇青藏高原
  • 9篇气溶胶
  • 7篇沙尘
  • 7篇气候
  • 5篇水汽
  • 5篇青藏高原夏季
  • 5篇夏季
  • 5篇干旱
  • 4篇气候变化
  • 4篇全球变暖
  • 4篇全球气候
  • 4篇干旱区
  • 4篇半干旱
  • 4篇半干旱区
  • 4篇变暖
  • 3篇数值模拟
  • 3篇数值模拟研究
  • 3篇全球变暖背景
  • 3篇光学

机构

  • 22篇兰州大学
  • 15篇教育部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鄂尔多斯市气...
  • 1篇中国卫星海上...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36篇刘玉芝
  • 18篇黄建平
  • 7篇贾瑞
  • 5篇谢永坤
  • 3篇闭建荣
  • 2篇史晋森
  • 1篇苏婧
  • 1篇龚道溢
  • 1篇张丁玲
  • 1篇葛觐铭
  • 1篇张镭
  • 1篇陈斌
  • 1篇陈斌
  • 1篇马越界
  • 1篇李秀镇
  • 1篇季明霞
  • 1篇盛立芳
  • 1篇王力群
  • 1篇张武
  • 1篇李积明

传媒

  • 5篇第34届中国...
  • 4篇高原气象
  • 3篇兰州大学学报...
  • 3篇环境保护科学
  • 3篇气象学报
  • 3篇第33届中国...
  • 2篇应用光学
  • 2篇中国科学:地...
  • 2篇第32届中国...
  • 1篇大气科学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气象科技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第29届中国...
  • 1篇第一届中国大...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5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研究综述被引量:92
2013年
从干旱半干旱区气候的时空变化特征、陆气相互作用的观测试验以及气候变化的动力学机制等几个方面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的最新研究进展,指出目前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研究以特定区域研究为主,缺乏对全球不同区域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时空关联的系统性归纳研究,且野外观测试验持续时间较短,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机理的认识和陆面过程模式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从资料获取、资料分析及数值模拟3个方面提出未来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研究的主要方向。
黄建平季明霞刘玉芝张镭龚道溢
关键词:干旱半干旱气候变化
一种利用天空辐射计反演大气总水汽量的算法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传统计算大气总水汽量是利用改进的Langley方法,通过准确测定传感器的光谱响应函数结合辐射传输方程模拟大气中水汽透射比并反演总水汽量。而本文提出了一种根据天空辐射计940nm通道的太阳直接辐射资料反演晴空条件下大气柱总水汽量的算法,该算法直接根据天空辐射计的观测数据估算了描述大气中水汽透射比的参数(a和b),而不依赖于光谱响应函数的精确测量;反演得到的a和b值包含了观测站温度、气压和湿度垂直廓线的季节变化等信息,不受模式模拟误差的影响。利用2009年3—8月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天空辐射计资料,用该算法获得了观测时期内大气总水汽量,然后利用同期探空资料反演的水汽量验证天空辐射计反演和微波辐射仪观测的水汽量。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得到的水汽总量都是可靠的。天空辐射计与微波辐射仪、CE318型太阳光度计的反演水汽量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拟合斜率值分别为1.03和1.64,相关系数均〉0.95,相对误差在2.1%~11.3%范围内。该算法可广泛应用于东亚地区天空辐射计网(SKYNET)对总水汽量的反演。
胡志远闭建荣黄建平史晋森刘玉芝
青藏高原夏季气溶胶辐射特性及其输送过程的研究
青藏高原位于几个重要的自然、人为气溶胶源区的交界区域,近年来的卫星探测表明,夏季的青藏高原上空分布着大量沙尘和人为气溶胶。本研究通过结合CALIPSO(Cloud-Aerosols Lidar and Infrared ...
刘玉芝贾瑞华珊黄建平
关键词:沙尘青藏高原
文献传递
雪冰反馈对北半球经向温度梯度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利用观测资料分析了近百年北半球陆地中、高纬的经向温度梯度变化,发现高纬的经向温度梯度有明显的增大趋势,而CMIP5模式的模拟结果却呈显著减小的趋势。本研究表明,这主要是由于CMIP5模式中夸大了高纬地区局地雪冰反馈过程对增温的贡献。利用一维能量平衡模式,通过一系列模拟试验,研究了雪冰反馈过程对增温和经向温度梯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仅由CO2变化导致的气候增暖过程中,考虑雪冰反馈后增温的幅度较大,并且高纬的增温比低纬更显著;在气候增暖过程中,雪冰反馈对低纬的经向温度梯度影响很小,但对高纬的经向温度梯度减小有促进作用。
谢永坤刘玉芝黄建平王国印
利用HITRAN资料研究黑碳和沙尘气溶胶粒子的光学特性被引量:3
2009年
在IDL程序语言中实现Mie理论的数值算法,利用HITRAN资料提供的气溶胶粒子复折射指数,计算分析了沙尘、黑炭2种气溶胶粒子在不同半径(1μm,2.5μm和10μm)时,对波长为400nm和860nm光的散射效率以及散射相函数矩阵元素。结果表明:黑炭与沙尘有明显的光学性质差别,沙尘粒子不仅散射效率大于黑碳,而且后向散射比黑碳粒子强。2种粒子对400 nm和860nm太阳光的偏振也不同,可以利用此特性鉴别这2种气溶胶。
葛觐铭刘玉芝黄建平苏婧李积明闭建荣
关键词:气溶胶HITRANMIE理论
四川盆地人为气溶胶的特性研究
利用MISR卫星资料反演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产品,结合三维气溶胶辐射传输模式(SPRINTARS)模拟结果,分析四川盆地气溶胶光学特性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主导四川盆地气溶胶粒子类型及造成该区域AOD高值分布的原因,...
刘玉芝华珊贾瑞祝清哲黄建平
关键词:气溶胶四川盆地光学特性
文献传递
利用CERES(SYN)资料分析青藏高原云辐射强迫的时空变化被引量:16
2012年
利用2001年11月—2005年10月"云与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ERES)"辐射和云资料SYN(Syn-optic Radiation Fluxes and Clouds),分析了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不同高度云辐射强迫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高原整体为云强迫正、负值的过渡区域,这种过渡性有显著的季节差异和区域划分。高原东南部表现出较强的冷却效应,其西部和东北部干旱区在冬、春季表现为较弱的加热效应。(2)高云、高的中云和低的中云对云短波辐射强迫的季节变化都有贡献,其中中云是导致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云长波辐射强迫的区域差异不明显,但季节差异显著,这主要是由高的中云和高云的变化引起的,且云量是主要的影响因子,高云云量虽小但其影响不可忽视。(3)高云在高原地区产生净加热效应,高的中云既产生加热作用也产生冷却作用,低的中云产生净冷却效应。(4)云短波辐射强迫在云辐射强迫的日变化中仍然占主导地位,日变化的区域差异主要是由云量引起的。白天,在云短波辐射强迫的日变化中,低的中云贡献更大。高云对云长波辐射强迫的日变化贡献主要在晚上,低的中云在夜间对云长波辐射强迫有抑制作用。
张丁玲黄建平刘玉芝陈斌张磊
关键词:青藏高原云辐射强迫
全球气候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
本文利用不同类型的一维能量平衡气候模式,模拟地球气候的基本特征,并进行了敏感性试验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各类一维能量平衡模式对全球温度的纬向平均分布特征的模拟结果均与观测结果基本一致;考虑雪冰反馈过程的非线性模式比线性模式...
刘玉芝谢永坤黄建平
文献传递
中亚沙尘向中国地区输送的数值模拟研究
中亚地区位于亚欧大陆腹地,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对全球沙尘气溶胶的贡献较大。本研究利用CALIPSO(Cloud-Aerosol Lidar with Orthogonal Polarization)及MODIS(M...
祝清哲刘玉芝贾瑞华珊
关键词:沙尘气溶胶
文献传递
利用星载云雷达资料分析夏季青藏高原的云辐射强迫被引量:6
2011年
利用最新的星载云雷达提供的青藏高原(25°~45°N,75°~105°E)夏季(JJA)2006年至2009年的辐射资料,以及云和地球辐射能地系统(CERES)提供的云量资料,分析了2006-2007年青藏高原夏季云量空间分布,以及青藏高原周边的山脉地区和中心地方云的辐射强迫和云对大气垂直加热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青藏高原大气层顶(TOA)处云对长短波辐射的影响以及大气层底(BOA)处云对长短波辐射的影响远大于同纬度的其他地区,从大气加热率的垂直分布来看,有云存在时,对于短波来说,在云层中有明显的加热效应;而对于长波,在云顶有明显的冷却效应,在云底有较弱的加热效应.当存在多层云时,在高云与低云之间,云对大气的影响表现为冷却效应,其最高值接近于云顶对大气的冷却率;当存在多种类型的云时,大气净加热率可以看作是各种单层云在垂直分布上的叠加.
马越界黄建平刘玉芝
关键词:青藏高原夏季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