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宇光

作品数:11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哲学宗教
  • 1篇社会学

主题

  • 6篇佛教
  • 2篇哲学
  • 2篇知识论
  • 2篇上座部
  • 2篇唯识
  • 2篇佛教哲学
  • 1篇玄奘
  • 1篇学界
  • 1篇学科
  • 1篇学术
  • 1篇学术史
  • 1篇学术性
  • 1篇学术渊源
  • 1篇研究著作
  • 1篇意识形态
  • 1篇议题
  • 1篇因明
  • 1篇因明研究
  • 1篇英文
  • 1篇英语

机构

  • 11篇复旦大学
  • 1篇西藏社会科学...
  • 1篇台湾中央研究...

作者

  • 11篇刘宇光
  • 1篇程朝侠
  • 1篇赵东明

传媒

  • 3篇汉语佛学评论
  • 1篇世界宗教文化
  • 1篇复旦学报(社...
  • 1篇历史教学问题
  • 1篇上海大学学报...
  • 1篇学术月刊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哲学分析
  • 1篇哲学门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08
  • 2篇200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批判佛教”的得与失
2007年
不论是“批判佛教”的樗谷宪昭,或是马克思主义者的黑田,其对本觉“恶平等”有助于意识形态之分析,都是建基在田村芳朗对本觉说作出的“肯定现实”之结论上。
刘宇光
关键词:批判佛教马克思主义者意识形态本觉
近年马来西亚南方汉传佛教的公共介入(engagé):以官、民两版国族主义的竞争为线索
2017年
本文以当代马来西亚佛教为例,分析当中罕见于其他汉传佛教的特殊现象,即当地佛教组织的公共介入(engagé)。本文据大马佛教团体的公告、学界研究、大马本地的中英文出版物,乃至笔者在2010—2013年的三年间,前后四度于大马所作之田野观察[1]、参访、访谈及工作笔记,探讨近年出现在大马华人佛教组织和社群中,对国家民主化、宗教—族群的平权与维权、政治改革等多种社会议题的公开异议与公共介入。
刘宇光
关键词:汉传佛教公共议题佛教教育上座部佛教佛教组织佛教团体
佛教唯识宗“对象”概念初探:以《成唯识论》为据
2007年
《成唯识论》对所缘的特殊诠释不单在于提出亲、疏之分,且进一步把疏所缘依其来源再分为同聚、异聚,即自己与他人两类。《成唯识论》借助此一诠释解决表像论的单边认知所遇上的符应难题,即以个体众生之间依名言而起的相向互动,为建立共识提供可能性,从而把问题的性质由个体的、单向的静态认知如何符应物质性对象世界转换为个体之间相向地、动态地以名言主动地塑造或建构彼此的共识。
刘宇光
关键词:玄奘《成唯识论》
所知障(jeyāvarana)是无明(avidyā)或无知(ajāna)?——以印—藏中观学为例被引量:2
2016年
所知障(jeyāvarana)是区分大、小乘佛教的义理标志之一,所以无论是梵、藏、汉的唯识学、中观学和如来藏—佛性说,基本上都承认并重视此说,尽管在细节的诠释上,还是各有差异。不同诠释之间的一个重要差异,是本文探讨的所知障的体性何属,这是指以下子题:一、所知障的性质染、非染孰是?二、所知障若为污染,是哪一个意义下的污染,与无明和不染无知之间是什么关系?关键是它会否导致无明与流转?三、所知障体性和大、小乘佛教宗教原景的差别的关系是什么?本文沿着以月称为主要代表之一的中期印度中观学,到以宗喀巴和格鲁派为代表之一的藏传教派中观所形成的脉络为案例,探讨印—藏中观学对所知障体性等相关议题的观点,其间亦稍与东亚有相唯识学作对照。讨论的线索是沿着相似但不相同的一对概念展开,即梵文的无明(avidyā)和无知(ajāna),并延伸至不染无明(aklistaavidyā)和不染无知(aklista-ajāna),乃至这四个词的相应藏文翻译。本文在与东亚有相唯识学所知障的简要对照下,辨别出无明和无知两列概念在所知障体性问题上的判断分歧,并依此深化对所知障的理解。论文由四节组成:一、据月称《入中论》藏译本及早期格鲁派中观师如宗喀巴在《入中论善显密意疏》的篇章,说明其观点;二、据格鲁派中期代表人物之一第二世嘉木样的《宗义宝鬘》,探讨宗义书所涉诸宗义的不同说明;三、考察格鲁派之外藏传佛教的其他教派中观学对不染无明的态度;四、中期格鲁派另一学者第一世嘉木样对既有藏传观点的疑惑。
刘宇光
关键词:无明无知
当代台湾学术性佛教多元哲学研究的诠释建构者——林镇国的研究特色及其方法学的相关检讨
2013年
本文拟讨论和介绍林镇国教授,为何堪称他是"当代台湾学术性佛教多元哲学研究的诠释建构者"?并对其研究特色及其方法学,都做了相关的检讨。
刘宇光赵东明
关键词:佛教哲学知识论
汉语学界唯识学研究一甲子回顾:1949—2011年
2013年
导论第一部分:自1949年以来汉语学界的佛学研究几点说明东亚瑜伽行-唯识学(East Asian Yogcra-Vij?navda)的历史背景现代中文学界唯识学研究的学术背景二战后的日本唯识学界受日本影响的九十年代台湾学界唯识研究第二部分:印度唯识学的研究大乘唯识学的部派佛教先驱印度瑜伽行经(Sūtra)、论(S’stra)的研究瑜伽行-唯识学与佛教量论(Pram·navda)
刘宇光
关键词:学界唯识瑜伽
现代佛教研究概论
2008年
本文的目的是对现代意义下的佛教研究(Buddhist Studiesl作出一概论性的综合介绍,藉此让读者理解佛教研究作为当代人文学科(Humanitiesl其中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的现况。本文由三个部份组成。第一部份是对现代意义的佛教研究的学术渊源作出追述与勾勒.重点将放在欧陆.特别是德语学界及日本学界的情况。第二部份则是对战后以来.尤其过去三十年佛学研究新发展的回顾.重点将放在英语学界。第三部份是对当前中文佛教研究的总览与评议,及对国际佛学研究的可能潜在贡献。
刘宇光
关键词:佛教研究佛学研究人文学科学术渊源
20世纪60年代泰国的《僧团法》、僧伽大学及农民子弟僧:以政-教关系和教育社会学为线索
2014年
前言在现代东南亚,南传上座部佛教(Theravāada Buddhism)一直要面对的难题之一,是如何因应时代的变化,来重塑佛教,其中特别是僧侣在现代泰国社会中的角色。僧伽教育在现代泰国上座部僧团的现代革新中,是一个很关键的元素。
刘宇光
关键词:教育上座部僧伽
百年中国因明研究的若干专题与设想——“百年中国因明研究”概要之二
2013年
"百年中国因明研究"这一课题应以对印度因明两座高峰和汉传因明的正确认识为出发点,以面向未来的态度来总结过去,旨在于国际学界的广大论域中彰显中国因明的独特价值。本课题由五大专题构成:(1)百年因明研究的概述:以汉传对陈那新因明的正确解读为据,评析百年研究的功过得失;(2)百年因明的文献研究:总结百年来的文献研究,促成学界对梵汉藏文献综合研究法的充分认识;(3)百年藏传因明研究:总结藏传因明百年的历史进程,说明未来应在汉、藏因明的比较中弘扬藏传因明;(4)百年量论研究——以港、台学界为核心的考察:梳理百年量论研究,特别是港、台近来的研究,指出未来的中国量论研究要以因明方面的已有成果为指导;(5)因明研究——国际与中国的对话:总结百年来对国外研究的译介工作,及其对我国正反两面的影响,探讨我国研究如何在全球化环境下发扬自身优良传统的问题。
刘宇光项智多杰程朝侠
关键词:因明学术史逻辑
康德伦理学的“幸福”(Glückseligkeit)概念
2008年
康德伦理学界向来都不把康德的“幸福”(Glückseligkeit)概念视为主要课题,这既误解了康德道德哲学排斥对幸福的追求,又将康德伦理学有关“幸福”的讨论简化为只是“圆善”(höchste Gut)的“德福一致”问题。本文目的是希望对康德伦理学“幸福”概念的意义作出较完整的系统分析,藉以澄清上述误解。本文分四节,依序讨论幸福与道德之间的各种关系:第一节是“幸福”概念的分疏;第二节是“幸福”在伦理学原理论中的消极角色;第三节是“幸福”作为自然目的;第四节是“幸福”作为道德的手段。
刘宇光
关键词:康德伦理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