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君

作品数:13 被引量:63H指数:5
供职机构: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化学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2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小麦
  • 4篇同源
  • 4篇同源重组
  • 4篇曲霉
  • 4篇黑曲霉
  • 2篇酶基因
  • 2篇抗寒
  • 2篇抗寒性
  • 2篇阿魏酸酯酶
  • 2篇春小麦
  • 1篇单株
  • 1篇单株粒重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组
  • 1篇蛋白质组学
  • 1篇倒伏
  • 1篇电泳
  • 1篇冬小麦
  • 1篇短花针茅

机构

  • 12篇东北农业大学

作者

  • 12篇刘君
  • 5篇付连双
  • 3篇李卓夫
  • 3篇陈璐璐
  • 3篇江连洲
  • 3篇高博
  • 3篇蔡泉
  • 3篇李杰
  • 2篇崔国文
  • 2篇张会
  • 2篇陈雅君
  • 2篇王晓楠
  • 1篇孙艳丽
  • 1篇王多佳
  • 1篇王玉波
  • 1篇刘鑫

传媒

  • 7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生物技术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年份

  • 2篇2023
  • 4篇2014
  • 1篇2005
  • 3篇2004
  • 2篇1996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春小麦多父本杂交对F_3影响的研究
2004年
用随机区组法,研究了多父本混合花粉授粉杂交F3代及其多亲本在12个农艺性状上的表现。结果显示,小麦多父本混合花粉授粉对不同性状遗传改良效果存在明显差异,亲代对后代的影响多为正向的。综合分析后代各性状平均值、变异系数、最大值、最小值的表现以及与亲代及对照的差异,表明小麦多基因型混合花粉授粉在单株重、收获指数、千粒重上遗传改良潜力最大,容易产生突破;在主穗小穗数、主茎重、穗长上改良潜力较大,易于通过亲本选择加以遗传控制;在主穗粒重、有效小穗数、主穗粒数上改良潜力主要依懒于亲本水平提高而增强;在杂交后代中,株高有向高秆方向发展的倾向,应注意矮源引入及后代对矮秆类型的选择。
刘君蔡泉付连双李卓夫
关键词:春小麦多父本杂交F3代
提高中华结缕草种子发芽率方法的研究被引量:29
1996年
在通常条件下,中华结缕草(ZoysiasinicaHance)种子不经处理,不发芽或很少发芽.种子表面有一层蜡被,阻碍着水分和氧气的通透,研究中用0.5%NaOH浸泡种子26h,去掉腊被以后,再利用化学试剂对种子进行不同时间。不同剂量的处理,旨在探讨提高种子发芽率的有效途径.
崔国文陈雅君刘君王乃云
关键词:中华结缕草种子发芽率
小麦籽粒贮藏物质对加工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04年
分析了小麦籽粒贮藏物质中HMW-GS、LMW-GS、麦醇蛋白及淀粉组成对小麦品质影响的研究现状与进展。重点探讨了各组分的遗传基础及在小麦品质遗传改良中的作用。HMW-GS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烘烤品质影响方面,其重要亚基及基因行为研究得比较清楚,正在育种中加以应用;LMW-GS的研究难点主要是分辨率低,被初步分为A,B,C3组,其在麦谷蛋白中的含量远高于HMW-GS,现正在研究新的分离技术,并初步研究了各组LMW-GS对品质的影响,麦醇蛋白在组成上具有高度异质性和复杂性。到目前为止,在普通小麦中一共鉴定了111个等位基因,麦醇蛋白是含量最多的储藏蛋白,其对小麦加工品质的影响与HMW-GS、LMW-GS的组成、比例及相互作用有关,淀粉中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含量以及淀粉的糊化特性对面粉制成品的外观和食用品质影响较大,因此,小麦品种胚乳淀粉性状的改良及其对品质的影响机理也成为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
蔡泉刘君付连双李卓夫
关键词:储藏蛋白麦谷蛋白麦醇溶蛋白HMW-GSLMW-GS
夏秋季短花针茅草原不同放牧强度的比较研究被引量:5
1996年
研究了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在不同放牧强度下草群的成分、结构、现存量等诸多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对影响至深的土壤状况和家畜生产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在综合次上二方面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提出该类型草地合理永续利用的关键.
刘君崔国文陈雅君
关键词:放牧强度载畜量荒漠草原
内切葡聚糖酶基因在黑曲霉中的同源表达被引量:5
2014年
内切葡聚糖酶作用于纤维素的非结晶区,随机水解β-1,4-糖苷键,将长链的纤维素截断,对纤维素的整体降解起重要作用。研究从黑曲霉CICC2462中扩增得到内切葡聚糖酶基因Eng1,并针对黑曲霉中高表达的糖化酶基因glaA位点,构建Eng1基因表达载体pSZHG-Eng1,进一步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黑曲霉CICC2462。经潮霉素筛选和PCR鉴定获得2株在glaA基因位点发生基因置换的同源重组转化子。在摇瓶发酵条件下,发酵液上清中的内切葡聚糖酶活力最高可达到272 U·mL-1,是出发菌株5.2倍。SDS-PAGE分析显示,两株重组菌株都有约36 ku目的蛋白条带,表达量为165~193μg·mL-1。结果表明,研究实现内切葡聚糖酶在黑曲霉中的同源表达,可为食品级内切葡聚糖酶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奠定基础。
李杰高博江连洲刘君邓晨旭陈璐璐张会
关键词:内切葡聚糖酶黑曲霉同源重组
阿魏酸酯酶基因在黑曲霉中的同源表达
阿魏酸酯酶能够切断植物纤维材料中半纤维素与纤维素之间相交连的酯键,将阿魏酸释放出来,是一种参与植物细胞壁降解的重要酶类。阿魏酸酯酶主要来源于微生物,但其产量低,表达水平不高远远不能满足工业化生产要求。之前已有阿魏酸酯酶在...
刘君
关键词:阿魏酸酯酶黑曲霉同源重组分泌表达
文献传递
不同抗寒性小麦品种生长点发育进程及生理指标差异分析被引量:2
2023年
为了解不同抗寒性小麦品种在寒地越冬期间分蘖节生长点发育进程及生理指标的差异,筛选适宜的抗寒指标,以抗寒性差异显著的3个小麦品种(中国春、济麦22和东农冬麦1号)为材料,在小麦生长期、驯化期和封冻期检测分蘖节生长点的分化进程、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和PSⅡ光化学效率(F_(v)/F_(m)),并测定叶片和分蘖节的丙二醛(MDA)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强抗寒性小麦品种东农冬麦1号的返青率较高,生长点分化较为缓慢,封冻期时生长点仍处于单棱期;而弱抗寒性小麦品种济麦22和不抗寒小麦品种中国春的生长点在2019年驯化期和2020年封冻期均已进入二棱期。2019年东农冬麦1号的叶片相对电导率以及2019和2020年叶片和分蘖节中MDA含量在封冻期均显著低于中国春和济麦22。此外,东农冬麦1号叶片和分蘖节的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封冻期均显著高于中国春和济麦22,且其叶片的F_(v)/F_(m)显著高于中国春,但与济麦22无显著差异。总之,强抗寒性小麦品种生长点分化进程缓慢,封冻期时仍处于单棱期;且该时期叶片和分蘖节的MDA含量较低,POD和CAT活性较高,这些指标均可作为品种抗寒性的评价指标。
刘畅杜羽晨李宁辉陆霄光赵烈付连双刘鑫刘君王晓楠
关键词:小麦抗寒性生理指标
春小麦倒伏内外因素及茎杆力学特点的研究
采用29个品种(系),设4个密度处理,以裂区设计,对不同品种(系)在不同时期及不同降雨条件下的田间倒伏发生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小麦抽穗后,调查各次降雨引起田间倒伏表现,共计七次。结合降雨量分析倒伏发生情况,结果表明春小麦...
刘君
关键词:春小麦蠕变
文献传递
协调指数对小麦后代中优良类型选择效果的研究
2004年
以3个杂交组合的亲本及4个世代(F1,F2,F3,F4)为试验材料,对亲本、F1代及各分离世代个体,依12个农艺性状的表现,分别计算了协调指数。结果表明,3个组合的F1代协调指数均小于亲本,说明在各性状协调性方面,亦存在杂种优势;分离世代的个体单株粒重与协调指数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以单株粒重大而协调指数小的类型为优良变异类型,不同组合各世代优良变异类型出现的几率存在差异;如果在各分离世代不加以选择时,优良变异类型出现的频率有随世代增加而下降的趋势。建议应在协调指数小的基础上,加强早期分离世代对优良变异类型的选择,以增大后期世代优良变异类型出现的比率,提高育种效率。
付连双李卓夫孙艳丽王玉波蔡泉刘君
关键词:小麦后代单株粒重
低温下寒地冬小麦差异蛋白表达比较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以抗寒性不同的两个冬小麦品种“东农冬麦1号”和“济麦22”为试验材料,以包含生长点的分蘖节为研究对象,分析低温驯化、封冻初期及深度封冻期两份材料细胞膜受损差异,检测分蘖节处细胞活力,对两个品种分蘖节进行蛋白质双向电泳,筛选差异表达蛋白后作质谱分析。结果表明,低温下东农冬麦1号细胞膜受损程度小于济麦22,分蘖节处细胞活力显著高于济麦22。共鉴定出品种间21个差异蛋白点,低温驯化期济麦22参与能量代谢、蛋白合成、光呼吸及抗性蛋白表达量较高,东农冬麦1号参与糖代谢、细胞壁合成的蛋白表达量高;封冻后东农冬麦1号抗性蛋白、参与能量代谢、物质合成及维持细胞稳定的蛋白表达量增强。研究明确抗寒品种东农冬麦1号耐低温蛋白表达情况,丰富寒地冬小麦安全越冬理论基础,为采用分子手段开展抗寒性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王晓楠李宁辉刘畅陆霄光杜羽晨付连双刘君
关键词:冬小麦抗寒性双向电泳蛋白质组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