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同舫
- 作品数:323 被引量:2,376H指数:26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中国语境的现代性及其现实意义被引量:10
- 2010年
- 现代性作为一个多维度的"总体转变"的历史过程,百年来引致了社会制度结构的转型、知识价值理念的重估与个体心性结构的变化。现代性转变给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使自身陷入"多重隐忧"。在现代性的中国语境下培育和谐社会,必须充分重视现代性问题,并摆脱西方错误的现代性建构模式,在推进现代化的同时克服现代性问题。
- 刘同舫
- 关键词:中国语境和谐社会
-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要素及其内在关联
- 2025年
- 共同价值、文化构建与国际认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以生成和实现的关键性要素,三者之间密切相关,呈现出相互促进与相互成就的辩证关系,共同构成一个多效联动的“集合体”。共同价值是文化构建的核心,其作为一种内在规约性力量,是差异性文化得以兼收并蓄、齐头并进的助推器,也是不同主体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参与合作的重要基础和普遍规范。文化构建是凝聚国际认同的关键,其真正目的在于推动世界加深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核心理念的理解和认同,推动国际秩序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国际认同是共同价值与文化构建的实现,是各行为主体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获得自我安全感与认同感的重要方式,其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观及方式进行反思和更新的基础上,是诸多积极要素充分发挥“合力”作用的必然结果。
- 刘同舫
- 关键词:文化构建
-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的唯物史观意蕴
- 2025年
- 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来看,“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贯穿着社会结构变迁、历史发展规律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三个阐释维度,揭示了现实性、历史性和主体性的唯物史观原则。深刻理解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的历史唯物主义内涵,关系到能否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形成推进制度建设的理论、历史和实践自觉。从既定的社会存在分析,“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根植于并反映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辩证运动所引起的社会结构变化。从不断发展的历史来看,制度及其建设是历史性的,“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应当遵循制度发展的历史规律。而无论从横向维度出发进行社会结构的分析,还是从动态发展的纵向维度展开历史考察,“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的最终价值都指向于“现实的人”,其具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解放性质。
- 周泉刘同舫
- 关键词:社会结构历史发展规律唯物史观
- 物化与总体性:卢卡奇延伸马克思解放思想的关键语
- 2014年
- 卢卡奇以物化为社会批判的核心范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最基本、最普遍的现象与人类的生存危机;希冀通过"总体性"的阶级意识克服"片面性"的物化意识,重拾无产阶级革命斗志,恢复人的真实关系;卢卡奇的理论贡献明显大于其理论局限,其在对人类解放思想的探索上既继承了马克思的解放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马克思的解放思想。
- 黄漫刘同舫
- 关键词:卢卡奇总体性
- 科学与文化样态的关联:福柯对科学权力性的消解
- 2016年
- 科学因其现代性的根基地位成为现代社会关注的中心问题。福柯以考古学的方式着重审查了科学知识背后所遵循的深层结构与法则,在话语实践所构建的复杂网络体系中重新把握了科学和科学史。现代科学在一切知识和行为中与权力互相蕴涵,共同主宰着人及其周围世界的命运,整个社会和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因科学的存在而被无处不在的"权力的眼睛"监视和控制。为了消解科学的权力性,福柯提出了生存美学思想,试图将科学和其它文化样态相关联。惟有在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平衡好科学与其它文化样态的关系,我们才能真正深入理解科学合理性问题。
- 史英哲刘同舫
- 关键词:福柯权力性
- 马克思唯物史观叙事中的劳动正义被引量:67
- 2020年
- 寻求和探明劳动正义的本真内涵与现实表征贯穿于马克思唯物史观叙事的始终。马克思立足于人的存在方式和自由解放的本质需要,在审视人类劳动与人类历史的相互关系中阐明了劳动正义与生产正义、社会正义之间的层级结构,确立了劳动正义在这一结构中的逻辑先在性,并确立了作为劳动正义前提的自由向度和解放维度。唯物史观与现代性批判的叙事方式是马克思论述劳动和正义命题时的基本遵循,他从劳动异化和私有制角度对劳动的“非正义性”进行历史解构与前提批判,批判了“资本正义”“经济正义”的非正义性实质。马克思揭示了劳动与资本及其衍生的劳动内部关系的悖论,从“劳动自由”的高度破解了理论谬误。马克思劳动正义思想内蕴的叙事力量以及批判向度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论域之中可被重新激活并启发新知。
- 刘同舫
- 关键词:唯物史观劳动关系
- 回到葛兰西——领导权理论的人类解放意蕴
- 2016年
- 马克思的理想是重建社会,解放全人类,实现人对社会关系的自觉占有。人类解放是马克思哲学的思想主题。在马克思身后的时代,出现了对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不同解读。葛兰西以对市民社会意识形态化理解为前提.建立了领导权理论。其意义在于从社会的复杂系统中探讨文化发展与运作的隐秘机制,通过文化的路径获得政治力量从而达到解放的目的。他强调文化启蒙对个体和群体的重要意义.认为大众解放的过程就是由“知识分子”与普通群体形成“历史集团”的过程。
- 刘同舫
- 关键词:领导权理论马克思哲学社会关系意识形态化思想主题
- 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思维——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被引量:8
- 2022年
-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深层哲学问题,内蕴一种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和开拓性特征的战略思维。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中国未来发展指明了科学的战略道路、作出了阶段性的战略任务、明确了具体的战略选择,体现出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略愿景的前瞻性;基于整体的、发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强调战略部署的局部与全局的统一、战略目标的当前与长远的统一以及战略视野的国内与国际的统一;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党的全面领导以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展现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高远格局。
- 刘同舫
-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战略思维
- 技术的异化与诗意化被引量:1
- 2006年
- 技术的本质是人性与物性的统一,人性与物性的统一程度即内在关联度是历史的;而技术的异化与过度扩张导致了人性与物性的冲突以及对技术本质的否定,从而造成了技术化过程的种种危机与困境;对技术异化的克服唯一可能的道路就是克服人类中心主义,以诗意化态度对待技术。
- 刘同舫
- 关键词:技术异化人性物性诗意化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文化气度的形塑
- 2024年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内蕴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精神气质与追求天下大同的内在品格。中华文明在古今传承中映射出经久不衰的旺盛生命力,体现了文化多元化与一体化相统一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并且伴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进程而越发彰显民族性、时代性与世界性的文化精神。中华文明始终秉持人类命运与共的价值理念,批判性审思“西方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比较式思维”,提出走向“合作式对话”的崭新文化气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世界文明发展的中国方案,内在潜藏关切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公共性价值共识,擘画了世界文明互鉴共赢的文化图景,积极塑造和展现出中华文化的气度。
- 刘同舫
- 关键词:文化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