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欣
- 作品数:57 被引量:201H指数:8
- 供职机构: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更多>>
- 小浪底水库运行以来黄河口演变分析被引量:19
- 2016年
- 小浪底水库运行以来,黄河口来水来沙减少,与1976-1996年平均年水量261亿m^3/a、年沙量6.5亿t/a、平均含沙量25kg/m^3相比,2002年调水调沙以来,黄河口来水量减少27%、含沙量减少68%,致使河口感潮段从1976-1996年的淤积,变化为调水调沙以来的冲刷,冲刷速率为34m^3/a·m。河口延伸速率从1976-1996年的1.4km/a降到小浪底水库运行以后的0.3km/a,但远离行河口门的海岸蚀退。建议减少进入黄河口的沙量,或者来沙量较大时,把泥沙分散到三角洲整个蚀退海岸和洲面以抬高洲面高程,可以达到降低行河河口延伸速率、降低防潮堤前海岸冲刷速率、改良盐碱地、改善三角洲海域生态等目的。
- 余欣王万战李岩王开荣
- 关键词:黄河口沙量河道冲淤海岸演变治理措施
- 黄河河口生态需水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22
- 2020年
- 黄河河口生态需水包括河流生态需水、湿地生态需水和近海生态需水。系统梳理了近20年来黄河河口生态需水目标、需水类别和需水量计算结果;结合黄河河口演变特点,提出生态需水研究的重点和主要方向。河流生态需水以满足重要渔业物种生境为主,重点研究指示物种对天然径流量节律的响应特征,量化水文-生态响应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恢复自然水文情势的生态功能。湿地生态需水应深入研究植被、土壤、水体的水盐平衡和蒸散发规律,从植被和鸟类生态位的合理设计以及生物多样性维持出发构建生态系统结构,确定湿地合理规模。近海生态需水应研究入海冲淡水对渔业物种低盐产卵育幼场的塑造和维持机制,以及重要渔业物种习性、适宜营养盐水平与磷酸盐输送扩散机制。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利津断面径流量满足已有生态需水径流量各项研究成果要求的年份比例为37%~58%,春季经流过程经常缺乏流量脉冲。初步分析以湿地、河道鱼类和近海鱼类为主要目标的全年生态需水量为86亿m^3,径流过程需要阶段性场次洪水。建议对小浪底水库调度方案进行多年优化调整,兼顾春季流量脉冲的塑造,在更大程度上满足河口生态需求。
- 于守兵凡姚申余欣窦身堂
- 关键词:生态需水河流湿地近海
- 黄河悬移质非均匀不平衡输沙挟沙力计算被引量:1
- 2011年
- 基于非均匀非平衡状态下挟沙力级配的研究成果,利用系统的黄河干支流资料,进行了混合沙挟沙力与实测含沙量符合性的对比分析。表明在非均匀沙不平衡输沙条件下挟沙力级配不同于悬沙级配,用挟沙力级配计算挟沙力更确切反映黄河干支流泥沙多来多排的输沙特点,说明该项研究成果在理论上是必要的,在实际中是可行的。
- 刘月兰余欣
- 关键词:黄河浑水
- 以加速治黄科技创新发展黄河保护治理新质生产力被引量:6
- 2024年
-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水利科技创新将为江河保护治理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大动能。简要追溯了“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过程与科学内涵,论述了水利新质生产力的三大表现特征,提出了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的三大主要抓手,即高质量标准体系、高水平技术体系、高效能管理体系。结合目前治黄事业中面临的科技挑战,聚焦治黄科技创新的六大学科集群,加快创新步伐,发展黄河保护治理新质生产力,引领治黄事业高质量发展。
- 余欣
- 黄河下游洪水风险方案计算与分析
- 本文根据洪水风险图制作要求,利用黄河下游二维水沙数学模型,计算不同频率洪水情况下计算区域的流速场、滩区淹没范围和水深分布,能够较好的反应生产堤阻水、滩区行洪及滞洪等因素对水流泥沙运动的影响,能直观地反应诸如控导工程及险工...
- 梁国亭余欣张晓丽赖瑞勋卢冬梅
- 关键词:数学模型洪水风险黄河下游
- 流域数学模拟系统发展方向及关键技术被引量:5
- 2012年
- 重点介绍了黑河流域综合模型、数字流域模型、二元演化模拟系统以及黄河数学模拟系统等4个流域模拟系统的新进展;从发展理念、生产方式、质量评测、集成建模以及支撑途径等5个方面,凝练了系统模拟系统发展新态势,突出水-经济-生态过程的耦合模拟,注重构件化组装的集约化生产方式,突出模型科学评价和公共开发环境建设,重视多源数据同化和模型参数化.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做好数学模型不确定性及评价技术、数学模型复杂数据高效存取及其仿真可视化、协调大尺度和跨学科模型集成及云服务技术、三维/四维变分同化技术、基于物联网的混合虚拟河流试验技术、水循环及其多物质输移过程和模拟技术等方面研究工作.
- 余欣寇怀忠王万战
- 关键词:质量评测
- 维持黄河下游河槽排洪输沙能力方案分析被引量:1
- 2007年
- 利用黄河下游水动力学泥沙冲淤数学模型,采用3个20年设计水沙系列对河段的冲淤及平滩流量的变化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①各水沙系列的前10年,下游各河段均处于沿程冲刷状态,而后10年各河段则出现了淤积;②只有系列2能维持整个下游河道的平滩流量在4000 m3/s以上;③各系列前10年塑造河槽阶段的水沙过程均比较合理,基本实现了平滩流量稳定增大的目的,后10年河道平滩流量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小;④应尽量控制小浪底出库含沙量不超过200 kg/m3且细泥沙比重在75%以上。
- 韩巧兰余欣杨明王艳平王敏
- 关键词:平滩流量河槽小浪底水库黄河下游
- 小浪底水库“腾库迎洪”期异重流形成分析被引量:2
- 2020年
- 小浪底水库异重流的形成与运行规律是关系黄河调水调沙方案拟定的重要指标。基于现场调研、理论探讨与预测分析结合等手段,明晰了2018年“腾库迎洪”期小浪底水库来水来沙过程,根据水库调度与库区淤积形态等边界条件,观测了异重流的形成与运行,采用基于流速分布的水库异重流潜入点预测公式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2018年7月库区产生的剧烈冲刷,在潜入点处发生大量淤积,水深大幅减小,引起潜入点下移;潜入点位置随入库水沙增大、坝前水位降低及库区淤积的推进向坝前移动,计算与实测结果反映了该变化过程。
- 夏润亮李涛李涛余欣夏军强
- 关键词:异重流淤积形态冲刷小浪底水库
- 基于数学模型与物理模型的水库和/或河道冲淤模拟系统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数学模型与物理模型的水库和/或河道冲淤模拟系统,涉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物理模型试验受制于平面比尺与垂直比尺等先天条件的制约,进行长系列试验时耗时较多,严重影响工期的问题。本发明的水库和...
- 李涛夏润亮余欣万占伟夏军强张俊华陈书奎马怀宝王增辉金锦王敏朱敏刘启兴李斌杨无双吴腾冯兴凯余彦李冰
- 黄河全流域科学考察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 2024年
- 黄河科考以黄河全流域系统为对象,从地球系统科学多圈层多尺度多要素的视角,考察研究黄河流域气候变化、大规模人类活动、生态环境安全和水沙平衡,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科考队通过2023年和2024年的考察,取得了初步进展和认识。①上游:受全球变暖的影响,水源涵养区水资源时空格局发生显著变化,未来黄河上游水量可能增加,但能够持续多长时间仍需要加强预测研究;上游峡谷段发育有一系列巨型滑坡,在降雨增多的影响下部分滑坡已出现局部复活迹象;上游大型水电开发与地质环境之间存在互馈效应,泥沙堆积和库岸滑坡对水电站正常运行产生潜在影响。②中游: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固沟保塬、治沟造地、光伏治沙、集雨补灌、乡村振兴等方面有很多新思路值得推广,但对人工植被恢复与水资源承载力的制约关系认识不足,对“以水定绿”的科学认识需要加强;黄河“几字弯”风沙淤堵黄河河道,加剧“新悬河”灾变风险,亟待加强沙漠入河区系统治理;对中游极端气候产生的水土流失和灾害风险认识不足,防范意识不够。当前,黄土高原综合治理需要将该区域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贯彻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26字方略”。③下游:探查了近5000年来黄河下游河道流路摆动改道和演变特征,初步认识了黄河千年-百年尺度洪水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调查了黄河下游悬河和二级悬河现状,提出防范黄河决堤仍然是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调研了黄河滩区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提出合理规划滩区类型、因滩施策、综合治理下游滩区,加快低滩区居民迁建,统筹做好高滩区防洪安全和土地利用等措施是推进滩区生态综合整治的一个方向。当前,黄河科考还不够系统和全面,建议各部门联合,组织跨领域、跨学科的科考队伍,深入全面和系�
- 金钊金钊余欣谭亮成李军华
- 关键词:黄河全流域地球系统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