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伍永瑜

作品数:7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5篇家蚕
  • 2篇育种
  • 2篇光谱
  • 2篇光谱研究
  • 2篇蚕品种
  • 1篇第一生产力
  • 1篇多丝量
  • 1篇多丝量品种
  • 1篇荧光
  • 1篇育成
  • 1篇育种单位
  • 1篇育种方法
  • 1篇杂交
  • 1篇桑蚕
  • 1篇桑蚕品种
  • 1篇色素
  • 1篇生产力
  • 1篇饲料
  • 1篇饲料效率
  • 1篇中秋

机构

  • 7篇四川省农业科...

作者

  • 7篇伍永瑜
  • 3篇夏庆友
  • 2篇何勇
  • 2篇肖金树
  • 1篇李藜
  • 1篇彭嵘
  • 1篇赵萍
  • 1篇杜周和
  • 1篇胡祚忠
  • 1篇孙杰

传媒

  • 3篇蚕业科学
  • 3篇四川蚕业
  • 1篇量子电子学

年份

  • 1篇1999
  • 3篇1997
  • 1篇1993
  • 1篇1990
  • 1篇198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四川家蚕育种现状及发展雏议
1993年
一、四川家蚕育种简史四川家蚕育种,只有在解放后才得以真正进行和发展。并且,其发展速度相当快,几乎每1个年代上1个台阶,可以此划成1个发展阶段。 1.起始阶段:即50年代初、中期。从育种方法讲,是单纯采用单蛾育的纯系分离的阶段。其育种单位,是于1953年建立的各选种站。
伍永瑜
关键词:家蚕育种育种方法限性品种育种单位多丝量品种多元杂交
家蚕饲料效率的典型相关分析被引量:5
1997年
李藜夏庆友伍永瑜肖金树赵萍孙杰彭嵘
关键词:家蚕饲料效率
试论四川蚕业科技
1999年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靠科技使产量增加,四川蚕业靠广大蚕业科技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和无私奉献,创下过辉煌,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致使蚕业科技滞后,蚕业生产走入低谷。找出其中根源和症结,从多方面扶持四川蚕业科研,依靠蚕业科技,振兴四川蚕业,这是蚕业界的共同心声。 1 蚕业科技和四川蚕业的昨天 1.1 蚕品种三次换代。
胡祚忠杜周和肖金树伍永瑜
关键词:蚕业科技蚕品种蚕业生产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家蚕新品种L8081·L8191×L4朝92·L4白82(川蚕11号)性状
1997年
L8081·L8191×L4白朝 92·L4白 82(川蚕11号)是四川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育成的双限性四元中秋用品种。1993~1994年参加全国蚕品种鉴定,认为有龄期经过短,体质强健好养,产茧量高和茧质优等特点。1995年10月全国桑蚕品种审定委员会通过。
何勇伍永瑜
关键词:家蚕新品种冷藏浸酸桑蚕品种龄期经过茧层量
家蚕的紫外吸收光谱研究
1990年
通过对三年七季饲育的不同家蚕品种的茧层丝胶(pH6.0±0.1,50℃热浴三小时)的紫外吸收光谱测试研究得到如下结果。
李成仁刘福惠刘宪伍永瑜夏庆友
关键词:家蚕紫外线吸收光谱
家蚕中秋用品种川蚕11号的育成被引量:7
1997年
采用杂交育种方法,育成了强健优质中秋用蚕品种川蚕11号(L8081·L8191×L4朝92·L4白82),系双限性(雌斑限性)四元杂交种。鉴定结果表明该品种较易繁殖,健康性接近对照种,产茧量、产丝量及丝质成绩都高于对照,万蚕茧层量高于对照5.53%,鲜毛茧出丝率19.37%,茧丝长1240m,解舒丝长965m,净度98分,适应四川省及西南地区中秋用种。
何勇伍永瑜唐啸尘
关键词:家蚕育种
蚕茧的激光荧光光谱研究被引量:1
1989年
用普通紫外灯作激发光源,以肉眼作直接观察是人们长期以来研究蚕茧荧光色的主要手段。虽然这种方法方便而迅速,但因裸眼的判断较为粗糙甚至因人而异,结果难以比较。藤本等(1960)利用分配层析对茧的色素进行了研究,得到几种荧光性物质,但这种研究法必须使荧光性物质脱离原来的状态进入新的环境,且用常规浸提法也很难得到一粒茧的全部荧光物质,使其在反映茧荧光真实情况上亦存在局限。周志康、伍永瑜等(1987)测定了家蚕茧的激光荧光光谱,对光谱的有关参数和遗传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本文进一步对家蚕激光荧光光谱进行了研究,报道于后。
伍永瑜夏庆友刘学英王成琼
关键词:蚕茧色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