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细胞
  • 1篇单个核细胞
  • 1篇凋亡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粥样斑块
  • 1篇心房
  • 1篇心房颤动
  • 1篇心肌
  • 1篇心肌梗死
  • 1篇心绞痛
  • 1篇心律
  • 1篇心率
  • 1篇心率震荡
  • 1篇心脏
  • 1篇心脏事件
  • 1篇心脏自主神经
  • 1篇心脏自主神经...
  • 1篇预后
  • 1篇早搏
  • 1篇室性

机构

  • 3篇齐齐哈尔医学...
  • 2篇大庆龙南医院
  • 2篇大庆油田总医...
  • 1篇大庆油田总医...

作者

  • 5篇付跃超
  • 3篇吴海霞
  • 3篇邓立菊
  • 3篇付鑫
  • 2篇王妍敏
  • 1篇冯雪影
  • 1篇白焱
  • 1篇付鑫
  • 1篇刘庆
  • 1篇张赛楠

传媒

  • 2篇中国伤残医学
  • 1篇山东医药
  • 1篇黑龙江医学
  • 1篇医学食疗与健...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7
  • 3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100例房颤患者抗凝治疗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心房颤动(AF)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其患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上升,易引起脑栓塞或其他外周血管栓塞。根据国内40家医院的回顾性研究表明,非瓣膜性AF脑卒中的平均患病率为24.15%,80岁以上患者患病率高达32.86%[1]。
吴海霞付鑫付跃超王妍敏邓立菊
关键词:心房颤动抗凝治疗华法林疗效
80例冠心病窦性心率震荡的临床分析
2014年
心率震荡( HRT)是指一次室性早搏之后,窦性心律先加速随后减速的过程,反映了窦房结的双相变时功能。 HRT简单、实用,可以反映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并能预测心脏事件。本研究收集我院近年就诊的8 O例冠心病患者的HRT指标,随访不良事件,探讨HRT的临床价值。
吴海霞付跃超付鑫冯雪影
关键词:窦性心率震荡心脏自主神经功能HRT室性早搏窦性心律心脏事件
尼可地尔治疗稳定型微血管病性心绞痛的效果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评析对稳定型微血管病性心绞痛患者在对症用药治疗过程中加用尼可地尔的临床价值。方法:此研究的稳定型微血管病性心绞痛患者选取时间为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随机取84例,分为使用常规药物的对照组(n=42)和加用尼可地尔的观察组(n=42),根据患者用药前后心绞痛每周发作频率评价药物疗效。结果:用药前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电图ST段状况大致相当(P>0.05),用药后的观察组发作频率降低效果更明显(P<0.05);用药30d后的观察组ST段压低次数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P<0.05)且压低时间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稳定型微血管病性心绞痛患者治疗时采用尼可地尔能显著提升疗效,减少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指标可以看出心功能有效提升,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付跃超方欣丁雅婷王海冰
关键词:尼可地尔心绞痛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EPC百分比及SDF-1、VEGF-2水平变化及意义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皮祖细胞(EPC)百分比及血清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2(VEGF-2)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91例(冠心病组),体检健康者40例(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EPC百分比,ELISA法检测血清SDF-1、VEGF-2;分离冠心病患者单个核细胞,分别给予0、10、20、40、80、160 ng/m L CXC族趋化因子受体4(CXCR4,SDF-1受体)拮抗剂AMD3100共培养7天,观察各浓度AMD3100对EPC百分比及SDF-1、VEGF-2水平的影响。结果冠心病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EPC百分比及SDF-1、VEGF-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其中Ⅱ型斑块冠心病患者三项指标均低于Ⅰ型和Ⅲ型患者,三支冠状动脉狭窄患者三项指标均低于单支和双支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2、3级冠心病患者三项指标均高于0、1级患者,组间及组内比较P均<0.05。随着AMD3100浓度的升高,单个核细胞EPC百分比及血清SDF-1、VEGF-2水平依次降低,各浓度间比较P均<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EPC百分比及血清SDF-1、VEGF-2水平均降低,三者的水平变化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关;通过SDF-1动员EPC、VEGF-2,修复受损血管和形成新生血管,有望成为临床治疗冠心病的新靶点。
邓立菊刘庆白焱张赛楠付跃超付鑫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负荷量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细胞凋亡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急性心肌梗死( AMI)是发达国家人口的首要死亡原因,我国也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近年来发现炎症反应、内皮功能失调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破裂、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他汀类药物具有降脂、抗炎及稳定斑块等多重功效,在预防和治疗冠心病中的地位已得到充分肯定,但不同剂量他汀类药物存在作用差异,尚在不断的探索中。本研究旨在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介入治疗( PCI)术后心肌凋亡及预后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吴海霞付跃超付鑫王妍敏邓立菊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细胞凋亡预后负荷量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冠脉介入治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