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惠 作品数:26 被引量:228 H指数:7 供职机构: 东北林业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生物学 农业科学 更多>>
贺兰山同域分布高山麝和阿拉善马鹿秋季食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2 2018年 对贺兰山同域分布的高山麝和阿拉善马鹿秋季的粪便进行采集,利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对二者秋季食性进行了研究。分别采集高山麝和阿拉善马鹿活动区域内粪样和植物样本,分别获得两种动物40个复合粪便样本,采用频率转换法对数据处理计算,得到贺兰山同域分布的高山麝和阿拉善马鹿秋季的食性组成及组成比例。结果显示,高山麝秋季共取食植物20科30种(属),其中蓝锭果忍冬(11.96%)、秦氏黄芪(10.17%)、密齿柳(8.32%)、折枝绣线菊(6.82%)、内蒙野丁香(6.18%)组成了高山麝的主要食物;阿拉善马鹿秋季共取食植物12科29种(属),其中针茅(22.15%)、灰榆(21.14%)、早熟禾(16.90%)、小叶金露梅(11.62%)、山杨(10.00%)为阿拉善马鹿秋季的主要食物。高山麝和阿拉善马鹿共有9种食物重叠,生态位重叠指数为83.75%。秋季高山麝取食的Shannon-Wiener指数、Pieou均匀性指数、食物生态位宽度指数和最大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高于阿拉善马鹿。 徐嘉 暴旭 刘振生 高惠 赵唱 孙玉姣 王继飞 滕丽微关键词:食性 秋季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贺兰山同域分布阿拉善马鹿和岩羊活动规律研究 被引量:25 2019年 为了探究同域分布的阿拉善马鹿(Cervur alashanicus)与岩羊(Pseudois nayaur)的日活动节律,及两者在时间生态位上的分化情况。于2014.10—2015.10,在贺兰山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两者进行野外监测。相关监测数据,在R软件中利用“overlap”统计包,采取核密度估计(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重叠指数(Coefficient of overlap):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马鹿日活动节律模式属于晨昏活动类型(日活动高峰期:5:00—10:00、16:00—21:00),存在季节性变化(冷暖季日活动节律重叠指数Δ=0.77),由暖季到冷季晨昏活动高峰期均向中午移动(暖季:4:00—8:00、16:00—22:00,冷季:6:00—11:00、15:00—20:00),昼间活动强度大于暖季,而夜间低于暖季。岩羊日活动节律为主要在昼间活动的模式,其活动高峰期在8:00—10:00、13:00—15:00两个时间段。由暖季到冷季存在季节性变化特征(Δ=0.74),昼间活动高峰期向后推迟(暖季7:00—9:00、12:00—14:00,冷季9:00—11:00、13:00—17:00),夜间活动降低。两者在日活动节律模式上的相似度较高(Δ=0.67),存在冷季(Δ=0.66)高于暖季(Δ=0.61)的季节变化。在日活动节律模式分离特征为:马鹿为晨昏活动模式,岩羊为昼间活动模式;前者昼间活动强度低于后者,而夜间强于后者;两者活动在高峰期上大体错开。本研究不仅提供了马鹿与岩羊的日活动节律模式,而且还分析了两者在时间生态位上的分化方式和共存机制,并为两者行为生态学研究的深入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刘鹏 刘振生 高惠 李宗智 张致荣 滕丽微关键词:马鹿 岩羊 红外相机 日活动节律 核密度估计 贺兰山高山麝冬春季的食性 被引量:1 2018年 利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对贺兰山高山麝冬春季的食性进行了研究。采集高山麝活动区域内粪样和植物样本,采用频率转换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高山麝冬春季的食性组成及比例。结果表明:高山麝冬季共取食植物19科30种(属),其中蔷薇科(17.16%)、忍冬科(16.64%)、豆科(15.64%)和莎草科(10.93%)组成了高山麝冬季的主要食物;春季共取食植物20科31种(属),其中蔷薇科(27.37%)、杨柳科(13.28%)和豆科(12.84%)为主要食物;秦氏黄芪(Astragalus chingianus)为冬春季共同的主要食物,分别占冬春季食物的11.33%和11.04%;此外,高山麝也取食乔木类植物,取食量从冬季的9.53%上升至春季的18.67%;根据高山麝粪样镜检结果,计算其取食植物的Shannon指数、均匀度指数、生态位宽度指数,分析高山麝食物组成及其多样性,结果显示,3种指数冬季均高于春季。 徐嘉 暴旭 刘振生 高惠 赵唱 孙玉姣 王继飞 滕丽微关键词:食性 春季 宁夏贺兰山岩羊肌肉营养成分分析(英文) 被引量:2 2018年 为研究贺兰山岩羊肌肉组织的营养价值,对其组成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雌性岩羊与雄性岩羊肌肉组织在磷、锌、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含量方面有所不同。岩羊肌肉是蛋白质和矿物质的良好来源,尤其是钙、磷和铜。与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理想蛋白质模型(EAA/TAA比约40%)相比较,岩羊肌肉蛋白质营养价值很高(其中,雄性EAA/TAA比为39.3%,雌雄EAA/TAA比为39.2%)。通过计算氨基酸评分和氨基酸化学评分,岩羊肌肉蛋白中缬氨酸为限制性氨基酸,赖氨酸含量很高。此外,岩羊肌肉也是亚油酸和亚麻酸的良好来源。 王芮 高惠 滕丽微 刘振生关键词:岩羊 化学组成 贺兰山野化牦牛夏季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 被引量:2 2013年 2010年7月4~18日,采用瞬时扫描法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测牦牛的行为,对贺兰山野化牦牛的夏季行为时间分配与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将所有行为划分为运动、摄食、休息、社群和其他行为5种类型。结果表明,运动、摄食和休息是牦牛最主要的行为方式,分别占总行为时间的(41.06±2.36)%、(33.14±2.51)%和(22.84±4.71)%,社群和其他行为所占比例较少,分别为(1.49±0.17)%和(1.47±0.20)%。运动的2个高峰分别出现在8:00~10:00和15:00~16:00;摄食行为的高峰期出现在9:00~10:00和15:00~16:00,12:00~13:00有个小高峰出现:休息的高峰期出现在10:00~12:00和13:00~15:00;贺兰山牦牛呈现出取食-休息-取食的行为规律。利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对不同年龄的牦牛行为进行了比较,成体与幼体的社群行为差异显著(P<0.05),运动、摄食、休息和其他行为差异不显著。 高惠 刘振生 滕丽微 赵宠南 刘尊显关键词:牦牛 贺兰山岩羊生境适宜性评价研究 生境评价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物种的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贺兰山是岩羊的一个重要集中分布区,本次研究以贺兰山为研究区域,运用最大熵模型(MAXENT模型)结合3S技术对贺兰山岩羊进行生境适宜性评价。通过2010-2011年... 高惠关键词:岩羊 生境适宜性 环境因子 地理分布 文献传递 基于MAXENT模型的贺兰山岩羊生境适宜性评价 刘振生 高惠 滕丽微 苏云 王晓勤 孔芳毅关键词:最大熵模型 生境适宜性评价 马鹿阿拉善亚种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 被引量:4 2020年 马鹿阿拉善亚种(Cervus elaphus alashanicus)又称阿拉善马鹿,目前仅分布于贺兰山地区,是我国马鹿亚种分布范围最狭窄的一个隔离种群。为了解阿拉善马鹿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变异情况,以对该种群的保护提供科学参考,对在贺兰山采集的93个野生个体新鲜粪便样本的线粒体控制区部分序列(991 bp)进行扩增和分析,共检测到68个变异位点,定义16种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为0.405,平均核苷酸多样性为0.00232,说明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中性检验和错配分布分析表明阿拉善马鹿曾出现过种群扩张,贝叶斯天际线分析(BSP)显示扩张时间约在末次冰盛期(0.028—0.010 Ma)。FST检验表明阿拉善马鹿种群内存在显著遗传分化,系统发育树和单倍型网络图分析表明群体间没有明显的系统地理格局。本研究表明阿拉善马鹿目前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建议加大对该亚种的关注和保护力度。 高惠 乔付杰 滕丽微 李俊乐 余梦琦 刘振生关键词:粪便DNA 线粒体控制区 遗传分化 阿拉善马鹿冬季肠道菌群的多样性 被引量:3 2020年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采自贺兰山的20只阿拉善马鹿粪便进行测序及菌群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20个样品共获得1564112条序列,有效序列1399562条和2740个OTUs。其中样品包含24个门和283个属,在门水平上核心菌门,分别是厚壁菌门(Firmicutes)76.71%、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14.16%、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3.51%。在属水平上,核心菌属有11个,占肠道菌群的31.46%,分别为孢子杆菌属(Sporobacter)7.38%、拟杆菌属(Bacteroides)4.15%、梭菌属系列(Clostridium IV、Clostridium XlV)3.63%、罗氏菌属(Roseburia)3.00%、胃瘤球菌(Ruminococcus)1.85%、奥氏杆菌(Oscillibacter)1.80%、Intestinimonas 1.56%、Akkermansia 1.50%、Alistipes 1.49%、Flavonifractor 1.47%。由此可知,阿拉善马鹿肠道菌群复杂多样,为进一步研究阿拉善马鹿肠道菌群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李俊乐 高惠 滕丽微 刘振生关键词:肠道菌群 RRNA 基于红外相机对宁夏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初报 被引量:7 2020年 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本研究利用红外相机技术结合传统样线、样点法在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了14条样线、43个相机样点,对区内兽类和鸟类多样性进行初步调查。在5160个相机工作日内拍摄到野生动物独立有效照片1015张,其中兽类独立有效照片582张,鸟类独立有效照片433张。经鉴定,综合记录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6目37科79种。其中,兽类7目13科21种;鸟类9目24科58种。其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种,星鸦(Nucifraga caryocatactes)和锡嘴雀(Coccothraustes coccothraustes)等2个保护区新纪录种。兽类相对多度指数较高的前5位依次为:草兔(Lepus capensis,4.7)、赤狐(Vulpes vulpes,4.03)、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1.78)、狗獾(Meles meles,1.03)、野猪(Sus scrofa,0.21);鸟类相对多度指数较高的前5位依次为:石鸡(Alectoris chukar,1.84)、红嘴山鸦(Pyrrhocorax pyrrhocorax,1.55)、星鸦(1.24)、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1.24)、燕雀(Fringilla montifringilla,1.05)。本研究中所设计的调查方案和建立起的数据整理、分析流程,为保护区野生动物本底调查和生物多样性编目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并补充保护区本底资料,为后期的科研工作及保护管理提供了基础资料。 李涛 孟德怀 滕丽微 司雨蕙 高惠 高惠关键词:兽类 鸟类 红外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