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士杰

作品数:4 被引量:156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多器官功能
  • 4篇器官
  • 4篇器官功能
  • 3篇多器官功能障...
  • 3篇休克
  • 3篇器官功能障碍
  • 2篇综合征
  • 2篇胃肠
  • 2篇胃肠功能障碍
  • 2篇肠功能障碍
  • 1篇多器官功能不...
  • 1篇多器官功能不...
  • 1篇多器官功能障...
  • 1篇多器官功能障...
  • 1篇心肺
  • 1篇心肺复苏
  • 1篇休克患者
  • 1篇死因
  • 1篇脓毒
  • 1篇脓毒性

机构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解放军第三五...

作者

  • 4篇高士杰
  • 4篇刘峰
  • 2篇王继文
  • 2篇胡慧刚
  • 2篇张德平
  • 1篇张丰智
  • 1篇陈文霞
  • 1篇陈文霞
  • 1篇陈飞
  • 1篇殷志国
  • 1篇陈文霞

传媒

  • 3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年份

  • 2篇2003
  • 2篇200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大黄治疗休克后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32
2003年
目的 研究大黄对休克后胃肠功能障碍的治疗及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的防治作用。方法  67例休克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 ,根据是否应用大黄治疗分为大黄和非大黄治疗组 ,观察 2组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缓解率、缓解时间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病死率等。结果  67例休克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 ,34例患者为大黄治疗组 ,胃肠功能障碍缓解率为82 3 % ;33例患者为非大黄治疗组 ,胃肠功能恢复率 42 4% ,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患者接受大黄治疗后 ,胃肠功能障碍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大黄治疗组与非大黄治疗组MODS的发生率分别为 2 9 4%、63 6 % ,MODS的病死率分别为 2 0 0 %、66 7%。2组间相差显著。结论 大黄对休克后胃肠功能障碍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
刘峰高士杰胡慧刚王继文张德平
关键词:休克胃肠功能障碍多器官功能障碍
大黄对创伤性休克患者胃肠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治疗作用被引量:21
2002年
目的 研究中药大黄对创伤性休克后胃肠功能障碍的治疗及其对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MODS)的防治作用。 方法  137例创伤性休克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 ,分为大黄治疗组和非大黄治疗组 ,观察两组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缓解率、缓解时间 ,测定治疗后血浆内毒素和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 )的水平 ,MODS的发生率、病死率等。 结果 本组中 71例接受大黄治疗后 ,胃肠功能障碍的缓解率为 87.32 % (6 2 71) ;6 6例患者为非大黄治疗组 ,胃肠功能缓解率为4 8.4 8% (32 6 6 ) ,两组间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大黄治疗组胃肠功能障碍持续时间明显缩短。患者接受大黄治疗后 ,血浆中内毒素与TNF -α的水平较非大黄组明显降低。大黄治疗组与非大黄治疗组MODS的发生率分别为 2 9.5 8%、5 1.5 2 % ,MODS的病死率分别为2 3.81%、5 5 .88% ,两组间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结论 大黄对创伤性休克后胃肠功能障碍有显著疗效 。
高士杰刘峰王继文张丰智陈文霞
关键词:创伤性休克胃肠功能障碍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内毒素类肿瘤坏死因子
脓毒性休克的复苏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早期防治的研究被引量:3
2002年
目的 评价修改后的复苏方案对脓毒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的防治效果。方法 总结 1995年 3月至 2 0 0 1年 8月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 87例 ,对比分析修改后的方案与旧方案治疗脓毒性休克的疗效及MODS的发生率与病死率。修改后的方案主要是及时、快速、充分液体复苏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脏器灌注 ,氧自由基清除剂减少自由基损害 ,早期开展肠道内营养保护肠黏膜屏障。结果 采用新方案明显缩短了休克的纠正时间 ,降低了血浆中内毒素与肿瘤坏死因子 (TNF)的水平 ,减少了MODS的发生率与病死率。结论 修改后的复苏方案显著提高了复苏效率 ,有助于减少或消除MODS诱因 。
高士杰刘峰张德平陈文霞倪文健梁华品胡慧刚
关键词: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34例复苏后综合征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探讨复苏后综合征(PRS)的临床特点及合理化治疗方案。方法 34例PRS患者给予氧疗、血管活性药物改善脏器灌注、脱水、氧自由基清除剂减少自由基损害、早期开展肠道内营养、保护肠黏膜屏障及维持内环境稳定等治疗措施。对比分析不同自主循环恢复(ROSC)时间患者的生存率、死亡率及患者器官功能障碍个数。结果 ROSC时间≤10min者比>10min者的病死率明显减少(P<0.05)。本组34例患者存活12例,存活率为35.3%。死亡组人均受累脏器数(3.77±1.23)个,明显高于存活组人均受累脏器数(2.41±0.67)个(P<0.01)。结论 ROSC时间越长、PRS患者的病死率越高、受累器官越多、患者病死率越高。心肺复苏(CPR)术后,必须早期对PRS后的炎性反应失控进行综合性防治。
刘峰高士杰陈文霞陈飞殷志国
关键词:心肺复苏多器官功能障碍复苏后综合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