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一仙

作品数:7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电生理
  • 2篇灶定位
  • 2篇面神经
  • 1篇电对
  • 1篇电生理监测
  • 1篇电生理特点
  • 1篇动脉
  • 1篇动脉内
  • 1篇动脉内膜
  • 1篇一致性
  • 1篇诱发电位
  • 1篇灶性
  • 1篇致痫
  • 1篇致痫灶
  • 1篇致痫灶定位
  • 1篇神经电
  • 1篇神经电生理
  • 1篇神经电生理监...
  • 1篇神经监测
  • 1篇神经损伤

机构

  • 6篇北京三博脑科...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解放军第25...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华信医院

作者

  • 7篇韩一仙
  • 3篇刘兴洲
  • 1篇潘思培
  • 1篇经贺
  • 1篇蔡桂兰
  • 1篇谷春雨
  • 1篇陈述花
  • 1篇曲彦明
  • 1篇栾国明
  • 1篇孟艳林
  • 1篇宋创业
  • 1篇张玮
  • 1篇杜秀玉
  • 1篇任铭
  • 1篇张明山
  • 1篇王国林
  • 1篇夏雷
  • 1篇殷尚炯
  • 1篇王梦阳
  • 1篇郭英俊

传媒

  • 2篇癫痫与神经电...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临床麻醉学杂...
  • 1篇第四届北京三...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面神经吻合术治疗小脑脑桥角区肿瘤术后面瘫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小脑脑桥角区肿瘤术后面神经离断患者行面神经吻合术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小脑脑桥角区肿瘤术后面神经吻合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House—Brackmann(H—B)评分法进行面神经功能评估,采用面神经端一端吻合和面一舌下神经吻合的手术方法。结果7例均随访,随访时间1~48个月,平均23个月,1例随访时间较短,尚无法评估面神经功能,有效5例,无效1例,其中面神经恢复至H—BⅡ级1例,Ⅲ级2例,Ⅳ级2例。结论面神经吻合术是治疗小脑脑桥角区肿瘤术后面瘫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能改善多数患者的面神经功能。
张明山张宏伟王浩然谷春雨任铭夏雷曲彦明韩一仙于春江
关键词:面神经损伤面瘫小脑脑桥角神经吻合
全凭静脉麻醉下后颅凹术中合理肌松深度的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在后颅凹占位手术中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方式,寻找不影响神经传导功能监测的合理肌松深度。方法选择后颅凹桥小脑角区(CPA)占位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不用肌松药,即采用常规麻醉方法,全麻诱导插管后到电生理监测结束前不用肌松药;B组使用肌松药,即在电生理监测过程中维持TOF值2%~25%。所有患者采用全凭静脉麻醉,维持BIS值在40~60。记录不同TOF值时肌电图波幅。记录手术时间及丙泊酚、舒芬太尼、罗库溴铵的用量。记录患者围术期的SBP、DBP、HR及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的面神经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神经监测,A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多于B组(P〈0.05),A组3例患者术中发生体动反应,B组在TOF为三个信号时有4例不能进行电生理监测。两组各时点DBP、SBP、HR及面神经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非去极化肌松药辅助下维持TOF值在2%~25%不影响神经电生理监测,同时可避免术中出现体动反应并可减少镇静药物的用量。
郭少川韩一仙王国林
关键词:非去极化肌松药面神经监测脑电双频指数
发作间期癎样放电对致癎区定位的诊断意义
2013年
目的: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来评估发作间期癎样放电在清醒睡眠周期的各期中定位作用的差异,以为癫癎的临床定位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三博脑科医院的癫癎患者34例,并分为颞叶癫癎组和对照组。按入选标准选择的24h脑电图分为清醒、NREMI-Ⅱ期、NREMⅢ-IV、REM四种时段。使用ROC曲线定量地评价各个时段发作间期癎样放电对致癎灶的定位价值,并用ROC曲线求各个时段的最佳诊断界值点。结果:去除各个时段中无发作间期癎样放电的病例之后,以上四个时段,ROC曲线下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并且用ROC曲线完成了最佳诊断点的估计。结论:依据清醒期的癎样放电定位诊断准确性较高,依据REM期的癎样放电定位诊断准确性达到理想,NREMI-Ⅱ期和NREMIII—IV期的癎样放电具有比较好的诊断意义。可以用ROC曲线来估计最佳诊断点。
王芳刘兴洲潘思培韩一仙王梦阳经贺
关键词:发作间期痫样放电
SEP监测对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脑缺血的评估
:评价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单侧颈动脉阻断过程中SEP监测的作用。方法:7例行这一手术的患者,术中暂时阻断单侧颈动脉。SEP在手术前、中、后监测。结果:在单侧颈动脉阻断过程中,7例SEP全部出现改变,2例出现SEP显著改变...
韩一仙
文献传递
脑干出血患者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行微创手术1例报告被引量:1
2019年
脑干出血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病情进展迅速的特点,多在1〜2d内死亡,预后不良,死亡率高[1-3],因为脑干是生命的中枢所在,且包涵大量神经核团和纤维结构.几乎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所有重要功能[4]。过去认为桥脑出血手术风险高,救治成功率低[5-7].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有文献报道采用微创手术治疗脑干出血取得了满意的效果[8-11]。我科近期收治1例脑干出血患者,在神经电生理监测(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NPM)下行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孟艳林宋创业郭英俊孟繁玉殷尚炯杜秀玉韩一仙朱红玉
关键词:脑干出血微创手术
局灶性癫痫患者皮层-皮层诱发电位的电生理特点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 描述局灶性癫痫患者的皮层-皮层诱发电位(cortico-cortical evoked potential,CCEP)电生理学形态特征,比较其在不同类型颅内电极中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2-02-2013-02在北京三博脑科医院癫痫中心行颅内电极植入的局灶性癫痫患者共10例,其中7例患者行立体定向电极植入术,3例患者行硬膜下电极+深部电极植入术.CCEP刺激参数:1 Hz双相方波、脉宽200 μs、刺激持续时间50~70 s,记录CCEP,对其波形、潜伏期、波幅、出现比例等电生理形态特征进行统计.结果 (1) CCEP的波形主要由3部分构成:正相电位P1,负相电位N1以及之后的第2个负相电位N2.共出现1749个电极次,其中N1出现率77.2%,N2出现率49.1%.N1的潜伏期中位数为19.0(范围:2.8~260.0)ms,波幅中位数为54.9(范围:3.1~1895.1)μV; N2的潜伏期中位数为91.0(范围:19.8~433.0)ms,波幅中位数为62.1(范围:1.9~1361.4)μV.(2)立体定向电极组中P1的出现率高于硬膜下电极组(P<0.01),N1、N2的潜伏期较硬膜下电极组延长(P<0.01);硬膜下电极组N1的波幅明显大于立体定向电极组(P<0.01).结论 CCEP的波形主要由P1、N1和N2等3个成分构成;立体定向电极和硬膜下电极所记录到的CCEP的电生理学特点有所不同.
蔡桂兰张玮韩一仙刘兴洲
关键词:诱发电位大脑皮层
EEG、MRI、PET对致痫灶定位一致性的研究
目的通过分析脑电图(EEG)、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对致痫灶定位的一致性,研究上述三种检查在不同种类致痫灶所致症状性癫痫定位价值。方法从2011年6月开始到2012年6月,选取三博脑...
韩一仙陈述花陆圆圆张雪婷刘兴洲栾国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