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禹兴

作品数:10 被引量:176H指数:7
供职机构: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黑龙江省博士后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0篇小麦
  • 8篇冬小麦
  • 4篇低温驯化
  • 3篇小麦品种
  • 3篇抗寒
  • 3篇抗寒性
  • 3篇寒地
  • 2篇蛋白
  • 2篇地下茎
  • 2篇冬小麦品种
  • 1篇蛋白提取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双向电...
  • 1篇倒春寒
  • 1篇低温胁迫
  • 1篇电导
  • 1篇电导率
  • 1篇电泳
  • 1篇冬麦
  • 1篇叶绿

机构

  • 10篇东北农业大学
  • 6篇沈阳农业大学

作者

  • 10篇李卓夫
  • 10篇陈禹兴
  • 10篇王晓楠
  • 9篇付连双
  • 7篇孙艳丽
  • 7篇刘灿
  • 7篇王金伟
  • 2篇李文滨
  • 1篇冯玉磊
  • 1篇谢甫绨
  • 1篇杨方
  • 1篇王润涛
  • 1篇晁美丽
  • 1篇王玉波
  • 1篇张福志

传媒

  • 4篇东北农业大学...
  • 2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作物杂志
  • 1篇作物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生物工程...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10
  • 5篇2009
  • 2篇2008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低温胁迫对冬小麦恢复生长后植株细胞膜透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被引量:66
2010年
为研究不同冬麦品种植株低温胁迫恢复生长后细胞膜受伤害程度的差异,以4个抗寒性不同的冬小麦品种(系)为材料,设置封冻期3个温度(负积温分别为120、240和480℃)和恢复生长后4个温度(未经低温胁迫、-3、-6和-9℃)处理,比较低温胁迫恢复生长后品种间细胞膜透性和丙二醛含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低温胁迫的加剧,不同品种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均呈增加趋势。抗寒性强的冬麦品种恢复生长后的植株质膜稳定性大于抗寒性弱的品种。恢复生长的冬小麦对低温有一个适应过程,-3℃低温胁迫下,抗寒性有所增强;在-6℃低温胁迫下,细胞膜也有所恢复;进一步的低温,则导致膜脂过氧化的加剧。
陈禹兴付连双王晓楠李卓夫
关键词:冬小麦返青期相对电导率
低温驯化期冬小麦生理指标变化的比较被引量:14
2009年
为分析抗寒性不同的冬麦品种在低温驯化期适应性的差异,以两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在低温驯化期测定叶片和分蘖节处的生理指标。结果表明,抗寒性较强的东农冬麦1号的电导率低于济麦22;在低温驯化期,两个品种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有升高,其中东农冬麦1号两个部位的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高于济麦22。
王金伟刘灿李卓夫付连双孙艳丽王晓楠陈禹兴
关键词:寒地冬小麦抗寒性
低温驯化及封冻阶段不同冬小麦品种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比较被引量:29
2009年
为了解小麦品种的抗寒机制,对抗寒品种东农冬麦1号和对照品种济麦22在低温驯化及封冻阶段植株的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低温驯化阶段对照品种济麦22新叶的最大荧光产量(Fm)、PSⅡ最大量子产量(Fv/Fm)、实际量子产量(yield)、光化学淬灭(qP)显著高于东农冬麦1号,低温驯化结束后济麦22的这些参数迅速降低,显著低于东农冬麦1号新叶相应的值;调查期内东农冬麦1号新叶的初始荧光(Fo)变化稳定,降幅为26.2%,济麦22新叶Fo的降幅为52.8%;两品种老叶的荧光参数值变化趋势接近一致,低温驯化结束后东农冬麦1号老叶的Fm、qN、qP值显著高于济麦22老叶相应的值。在生产上可以利用叶绿素荧光参数对品种抗寒性进行鉴定,鉴定时期为低温驯化期结束、封冻期开始时,鉴定的部位应为植株新叶。
王晓楠付连双李卓夫杨方孙艳丽刘灿王金伟陈禹兴
关键词:冬小麦低温驯化叶绿素荧光耐寒性
寒地冬小麦变温下品种间细胞超微结构的比较分析
2011年
为比较抗寒性不同的冬小麦在返青期降温下的细胞超微结构差异,本试验以返青率不同的3个冬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实验室内模拟返青期气温变化,设置低温处理、恢复温度和再次低温处理。结果得出,不抗寒的品种在-3℃下即表现出主茎生长点细胞受到严重伤害;中等抗寒性的品种在-6℃下才出现受冻害特征;而抗寒性强的品种则在-9℃下才表现出细胞明显受伤害。
王晓楠陈禹兴张福志王润涛李卓夫
关键词:冬小麦倒春寒细胞超微结构
黑龙江省春小麦产量突破的育种策略被引量:5
2008年
针对春小麦品种产量水平提高慢,种植春小麦与其他作物比较效益低,黑龙江省小麦种植面积不断下降,引起种植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从5个方面阐述了春小麦产量突破的育种策略。从产量构成因素方面,在高收获穗数基础上,育种上应突出增加品种穗粒数的遗传改良;由于穗粒重的提高必将增大倒伏的风险,增强抗倒伏能力的育种更需加强;春小麦产量潜力的突破口在于提高春小麦品种干物质积累量方面;协调高产与稳产及产量与品质间矛盾等。
李卓夫付连双王晓楠孙艳丽刘灿王金伟陈禹兴
关键词:春小麦育种策略
低温下东农冬麦1号地下茎处差异蛋白的分析被引量:14
2009年
为研究小麦品种的抗寒机理,以东农冬麦1号为材料,根据连续三年的冬小麦低温驯化及越冬期的气温资料,当小麦长至6叶期时,设定不同温度处理,分析不同温度下植株地下茎处蛋白质的变化。结果表明,4个降温处理`中小麦植株地下茎处共有17个蛋白点发生显著变化。在这4次降温过程中重复出现的8蛋白点分别参与26 S蛋白水解途径、呼吸代谢、三羧酸循环、叶绿素合成,其中有一个位点是抗性蛋白。通过这8个蛋白点在不同温度下表达量的变化及蛋白点的功能对东农冬麦1号地下茎处抗寒性做了初步的推测。
王晓楠付连双李卓夫李文滨孙艳丽刘灿王金伟陈禹兴
关键词:冬小麦地下茎差异蛋白
小麦苗期地下茎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体系的优化被引量:15
2008年
以东农冬麦1号为材料,对苗期地下茎处的蛋白提取方法、蛋白溶解、上样量、胶条的转移等方面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在蛋白提取方面,TCA/丙酮法(T法)和尿素/硫脲法(N法)相比T法能减少低丰度蛋白的损失得到蛋白点数更多的图谱。在蛋白溶解方面,经过两次水化液溶解的蛋纯度较高,在等电聚焦时能保持8000伏较高电压。上样量方面,10mg粗蛋白溶于两次水化液能得到清晰、分离效果好、蛋白点数较多的图像。胶条转移方面,先向胶面中加入400μl 0.3%普通琼脂糖溶液后,用200μl的电极缓冲液冲洗胶条支撑膜会使胶条顺利转移到第二向胶面上且胶条与胶面间不会产生气泡。
王晓楠付连双李卓夫李文滨孙艳丽王金伟刘灿陈禹兴
关键词:双向电泳蛋白提取
低温驯化及封冻后不同抗寒性小麦品种的形态建成及生理基础分析被引量:61
2009年
为比较抗寒性不同的冬麦品种对低温胁迫的适应性,在低温驯化及封冻阶段对东农冬麦1号(抗寒)、东农705(较抗寒)和济麦22(不抗寒)3个品种的植株形态和叶、叶鞘、分蘖节的若干生理指标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东农冬麦1号在封冻前形成的分蘖数、分蘖叶数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品种;低温胁迫下3个品种各个部位的含水量均降低,东农冬麦1号地上部含水量降低较快,分蘖节含水量降低较慢且保持较高水平,而济麦22地上部含水量降低较慢,分蘖节含水量降低较快。电导率变化表明,东农冬麦1号、东农705品系和济麦22叶片分别在封冻后30、20和0d死亡。东农冬麦1号叶片、叶鞘的可溶性总糖含量最高,济麦22最低;封冻期东农冬麦1号分蘖节可溶性总糖含量最高,济麦22最低。封冻后20d东农705品系和济麦22叶片SOD失活,封冻后40d东农冬麦1号叶片SOD仍有活性,调查期内济麦22各个部位SOD活性显著低于其他两个品种;封冻期东农冬麦1号叶鞘和分蘖节POD活性保持较高水平,东农705品系分蘖节POD活性较高,而叶鞘POD活性迅速降低,济麦22叶鞘和分蘖节POD活性均处于较低水平。
王晓楠付连双李卓夫孙艳丽王玉波刘灿王金伟陈禹兴
关键词:寒地冬小麦抗寒性
低温驯化阶段不同抗寒性冬小麦品种生理代谢的比较被引量:11
2009年
为分析寒地冬小麦越冬性的生理基础,比较低温胁迫下东农冬麦1号(强抗寒)和济麦22(弱抗寒)两个品种小麦幼苗的鲜重、干重、相对含水量及其叶片和分蘖节的电导率和脯氨酸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低温驯化阶段东农冬麦1号干物重显著高于济麦22,气温低于0℃时,东农冬麦1号干重仍增加,而济麦22则降低。济麦22相对含水量显著高于东农冬麦1号,10月29日(-2℃/7℃)东农冬麦1号植株的相对含水量迅速降低,而济麦22植株的相对含水量在11月2日(-3℃/5℃)迅速降低。两个品种分蘖节的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叶片的脯氨酸含量,东农冬麦1号分蘖节的脯氨酸含量高于济麦22分蘖节的脯氨酸含量。低温胁迫下济麦22叶片的相对电导率高于东农冬麦1号。
刘灿王金伟李卓夫付连双孙艳丽王晓楠陈禹兴陈自新
关键词:抗寒性低温驯化生理代谢冬小麦
土壤水分对冬小麦越冬期间植株电导率的影响被引量:6
2011年
采用抗寒性不同的2个冬小麦品种东农冬麦1号和济麦22为试验材料,设置了土壤绝对含水量15%±2%、30%±2%、45%±2%和对照(CK,35%~40%)4个水分处理,对越冬期冬小麦的叶片与叶鞘相对电导率进行了测定,并对春季返青率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随着取样日期的延后,相对电导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东农冬麦1号的相对电导率小于济麦22;CK处理相对电导率低于其他水分处理,不同水分处理下返青率差异极显著,表现为CK>30%±2%>45%±2%>15%±2%。入冬前土壤绝对含水量为35%~40%时,有利于冬小麦的安全越冬。
付连双王晓楠李卓夫谢甫绨陈禹兴冯玉磊晁美丽
关键词:土壤水分电导率冬小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