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周前

作品数:61 被引量:351H指数:11
供职机构: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3篇水稻
  • 25篇栽培
  • 15篇栽培技术
  • 14篇高产
  • 13篇氮肥
  • 10篇杂交
  • 7篇高产栽培
  • 6篇超高产
  • 5篇秧龄
  • 5篇旱作
  • 5篇高产栽培技术
  • 4篇氮肥运筹
  • 4篇调节剂
  • 4篇早籼
  • 4篇植物
  • 4篇植物生长
  • 4篇植物生长调节
  • 4篇植物生长调节...
  • 4篇中稻
  • 4篇生长调节剂

机构

  • 55篇安徽省农业科...
  • 8篇安徽科技学院
  • 5篇安徽农业大学
  • 4篇安徽省农业科...
  • 3篇天长市农业科...
  • 3篇安徽省农业技...
  • 2篇扬州大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安徽省农科院...
  • 2篇安庆市农业科...
  • 2篇安徽省水利科...
  • 2篇合肥市种子公...
  • 2篇安徽省庐江县...
  • 1篇庐江县农业技...
  • 1篇安徽省农业委...
  • 1篇怀宁县农科所
  • 1篇安徽省桐城市...
  • 1篇安徽省望江县...
  • 1篇安徽省畜牧技...
  • 1篇望江县鸦滩镇...

作者

  • 61篇陈周前
  • 30篇吴文革
  • 10篇李泽福
  • 7篇王元垒
  • 7篇杨安中
  • 6篇段素梅
  • 6篇张培江
  • 5篇郑乐娅
  • 5篇夏加发
  • 5篇施伏芝
  • 5篇朱启升
  • 5篇苏泽胜
  • 4篇吕和平
  • 4篇阮新民
  • 4篇杨惠成
  • 4篇王守海
  • 3篇张效忠
  • 3篇黄义德
  • 3篇唐光勇
  • 3篇罗志祥

传媒

  • 27篇安徽农业科学
  • 8篇中国农学通报
  • 7篇安徽农学通报
  • 3篇杂交水稻
  • 2篇作物杂志
  • 2篇安徽科技学院...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当代畜牧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稻米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畜牧与饲料科...
  • 1篇第12届全国...

年份

  • 2篇2011
  • 3篇2010
  • 6篇2009
  • 5篇2008
  • 9篇2007
  • 9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 4篇2001
  • 3篇2000
  • 4篇1998
  • 1篇1997
  • 2篇1996
  • 4篇1994
  • 1篇1993
  • 1篇1992
  • 1篇1989
6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苗抛栽秧龄对杂交中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
2008年
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大苗抛栽秧龄对杂交中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抛栽秧龄对杂交中稻秧苗素质、分蘖发生及成穗率、干物质积累、产量因素及产量等均有较大影响;长秧龄各处理的产量均较短秧龄的对照(21d秧龄)增产,其中,E(49d秧龄)、D(42d秧龄)、F(56d秧龄)、G(63d秧龄)处理较对照分别增产933.4kg/hm2,857.8kg/hm2、775.5kg/hm2、544.5kg/hm2,增幅分别为11.2%、10.3%、9.3%、6.6%。
段素梅陈周前杨安中李泽福张莉
关键词:水稻秧龄抛栽
氮肥用量对“绿旱一号”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0
2007年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氮肥用量对水稻新品种"绿旱一号"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用量对"绿旱一号"叶面积指数、分蘖数、叶绿素含量、产量因素及产量均有较大的影响,在2.3g/盆(纯氮、折合260kg/hm2)的氮用量范围内,产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超过2.3g/盆尿素的氮肥用量,则产量下降。
杨安中朱启升陈周前李维王士梅
关键词:氮肥
减少水稻氮肥施用技术研究被引量:7
2005年
通过对氮肥损失及影响氮肥利用率的主要因素分析表明:不同的水稻品种、不同的施氮量及种植方式、不同种类的化肥以及不同的施肥方法等都对水稻的氮肥利用产生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陈周前施伏芝阮新民
关键词:水稻氮肥
水稻综合技术及其示范效果被引量:1
2005年
通过科技提升试点行动项目的实施,选用高产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集成综合栽培技术规程,进行农民培训和技术示范,促进了水稻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比非项目区同品种平均增产6.1%,项目区1.6万hm2水稻总效益达2500万元。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显著。
苏泽胜陈周前
关键词:水稻
不同稻作方式对华安3号株叶形态的影响被引量:7
2001年
华安 3号在不同稻作方式下 ,株叶形态发生明显变化。与水作相比 ,旱作叶片宽而厚 ,叶基角小 ,但因干旱胁迫 ,其叶面积和株高显著降低而影响产量 ;旱润节水栽培与水作相比 ,叶片宽而内卷 ,叶肉增厚 ,叶基角小 ,叶面积略有减小 ( 2 .2 % ) ,株高降低到 12 0cm左右 ,茎秆充实度加强 ,节间配置更为合理 ,生物产量并未因节水栽培而降低 ,产量因成穗多和结实率高而增加。
吴文革陈周前王守海吴爽
关键词:株叶形态旱作
水稻覆草保墒旱作技术研究被引量:11
2000年
探索了覆草保墒旱作的可行性及其配套的栽培技术。研究认为用覆盖 4 5 0g/m2 以上的稻、麦草取代覆膜旱作是可行的。覆草保墒旱作相应配套栽培技术 :改良、培肥土壤 ,增加土壤蓄保墒能力是前提 ;在选择抗 (耐 )旱性强的品种 (组合 )、培育素质好的旱育秧的基础上 ,增加栽插密度到 15穴 /m2 以上 ,每穴 2粒种子苗 ,施N18.75g/m2 ,N∶P∶K约 3∶1∶2 ,N肥底蘖肥后移、后期追肥比例增加到 30 %以上 ,可获较理想产量。
吴文革陈周前张效忠郑乐娅王元垒
关键词:水稻节水农业栽培技术
早籼15“稀长大”超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研究
2007年
[目的]为提高早籼15的种植效益。[方法]依据早籼15高产,早发性好,分蘖力强,产量潜力高等优点,结合大田生产实际,提出了早籼15"稀长大"超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结果]早籼15采用肥床旱育秧,适当提前播种,苗床播种量以60g/m2最好,秧龄40d最佳,齐苗前保持床土相对含水量70%~80%,培育带3个分蘖以上的大壮苗。移栽期在4月底至5月上旬。大田株行距13.3cm×20.0cm,栽37.5万穴/hm2,基本苗150万~180万株/hm2。在总施氮量120kg/hm2的条件下,施氮配比以基肥∶分蘖肥∶穗肥=4~5∶3∶3~2较为适宜。[结论]早籼15的"稀长大"超高产栽培技术模式是适期播种,稀播壮秧,化学调控,合理密植,平衡施肥,浅水间歇灌溉促控,加强大田病虫害综合防治。
夏加发李泽福陈周前王元垒唐光勇
关键词:绿色食品DEA
SRI技术本土化研究被引量:16
2003年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体系 (SystemofRiceIntensification ,简称SRI)被认为是一种能够帮助水稻品种真正发挥其生物学潜力、遗传学潜力进而增产并节约生产成本 ,保障粮食安全 ,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栽培技术体系。但在我国不同生态地区应用有一个技术本土化的过程 ,以筛选适宜超级杂交稻组合为突破口 ,研究适宜栽插密度与方式、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人工除草与化除相结合、覆盖“旱润”高效节水灌溉、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的关键技术 ,并与不同季节茬口的适宜耕作技术有机结合 。
吴文革李成荃陈周前昂盛福王学会熊忠炯
关键词:SRI栽插密度节水灌溉杂草防除耕作技术
秧龄对水稻分蘖成穗的影响被引量:11
2009年
秧龄对水稻分蘖成穗的多年多点研究表明,随着秧龄的延长,栽后分蘖增长速度渐缓,增长的时间缩短,高峰苗提早;随着秧龄的延长及基本苗增多,水稻有效分蘖期提前,有效穗也随之减少;随着秧龄的延长,单产由低到高,再逐渐降低。在稀播条件下,早稻45d左右、中稻50d左右、双晚35d左右的秧龄最有利进一步提高稻谷产量。
陈周前杨安忠刘春盛胡润盛敏元詹李根
关键词:秧龄分蘖有效穗
覆膜旱作水稻生育特点及其适宜栽培技术的研究被引量:29
1998年
对覆膜旱作水稻栽培措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覆膜旱作水稻分蘖持续时间长,分蘖旺盛,分蘖苗多但成穗率低,平均50%左右;旱作水分胁迫光合生长,全生育期延长半个月以上;与同等肥力水平水作相比,旱作水稻平均每穗粒数减少10粒以上,每穗实粒数减少15.9~19.6粒,千粒重下降1.2~1.5g,最终减产20%左右,且减产幅度随稀植程度增大而加剧。旱作每公顷产谷7500kg(以上)的栽培条件是:施纯氮180.0kg,N∶P∶K约3∶1∶2,栽插密度10.5万穴/hm2,双本栽,在此基础上适当增施氮肥和提高栽插基本苗数可提高产量。
吴文革徐秀娟陈周前郑乐娅郑乐娅
关键词:水稻覆膜旱作生育特点栽培技术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