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京都

作品数:25 被引量:243H指数:10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农业科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7篇水稻
  • 6篇氮素
  • 5篇施氮
  • 5篇土壤
  • 5篇镉胁迫
  • 5篇胁迫
  • 4篇氮量
  • 4篇氮素利用
  • 4篇施氮量
  • 3篇抛栽
  • 3篇光合特性
  • 3篇
  • 2篇氮代谢
  • 2篇氮代谢酶
  • 2篇氮肥
  • 2篇氧化酶
  • 2篇营养元素
  • 2篇水稻生长
  • 2篇太湖
  • 2篇太湖流域

机构

  • 25篇扬州大学
  • 2篇吴江市农业技...
  • 1篇灌南县农业局

作者

  • 25篇陈京都
  • 22篇戴其根
  • 21篇张洪程
  • 15篇许轲
  • 15篇魏海燕
  • 15篇霍中洋
  • 10篇郭保卫
  • 8篇何理
  • 8篇张军
  • 7篇高辉
  • 6篇林忠成
  • 6篇仲晓春
  • 5篇朱聪聪
  • 5篇叶世超
  • 5篇周兴涛
  • 4篇顾海燕
  • 4篇孙成明
  • 4篇郑超
  • 3篇许露生
  • 3篇葛梦婕

传媒

  • 5篇中国水稻科学
  • 2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作物学报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中国稻米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Agricu...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 1篇全国第十四届...
  • 1篇全国第十五届...
  • 1篇2012年全...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5
  • 5篇2013
  • 10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haracteristics of Lead Accumulation in Rice Aboveground Organs under Lead Pollu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Hyperspectral Identification Models被引量:1
2012年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ead accu- mulation in rice aboveground organs under lead pollution and construct hyperspectral identification models. [Method] Pot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ead accumulation in rice aboveground organs and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nopy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and plumbum (Pb) concentrations in various rice organs under different lead levels with experimental materials Nanjing 44 and Liangyoupeijiu. [Result] Pb contents in whole plants, stems, leaves and spikes of Nanjing 44 and Liangyoupeijiu were increasing with the raised Pb levels, Pb content was the highest in stem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in the wavelength band of red light in canopy reflectance spectra curves under various Pb stress levels. With the increasing of Pb stress level, the strength of spectral reflectance reduced, and the normalized value of reflectance after removing envelopes curved increased. Several types of relationship models between NVDI(x) and Pb con- tent in rice organs were constructed. By comparing the prediction significance of these models, optimal prediction models were constructed for Pb stress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in various organs of Nanjing 44 and Liangyoupeijiu, respectively. Specifically, Pb contents in various organs of Nanjing 44 were defined as: Ywhole-plant= 2 270.4x^2-2 292.8x+577.35, ystem=4 260.9x^2-4 294x+1 077.8, Yleat=2 780.8x^2-2 777.9x+ 690.71, yspike=309.31X^2-306.07X+75.369; while for Liangyoupeijiu, ywhole-plant=524 269e^-25.557x, ystem=1E+07e^-31.65x, yleaf=2E+07e^-34.056x, yspike=14 320e^-21.756x.[Conclusion] The field hyperspectral remote-sensing responded fairly well to Pb stress of rice plants and the stress intensity. Therefore, fast and undamaging probe of Pb pollution of rice could be achieved by the difference analysis of rice canopy spectra.
仲晓春戴其根何理陈京都郑超孙成明高辉张洪程
关键词:RICECANOPY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生理生态特征及超高产形成机制被引量:15
2013年
【目的】研究水稻有序摆栽和点抛超高产形成的生理生态特征及机制,探索水稻超高产轻简化栽培途径。【方法】本试验通过塑盘旱育摆栽、点抛、撒抛3种栽插方式及与机插稻产量形成的生理生态特征比较,从活棵发苗、分蘖发生、光合物质生产、后期根系活性、群体透光率和抗倒伏性等方面,探究了水稻有序摆、抛栽的生理生态特征及超高产机制。【结果】有序摆栽和点抛群体起点质量好,发棵快,各生育时期群体叶面积、光合势、粒叶比、物质生产积累与转运均显著或极显著优于撒抛,且后期通风透光性好,群体衰老慢,保持较强的物质生产能力,抗倒伏性强,产量高。【结论】有序摆、抛栽群体起点质量高,活棵快,各时期生长优势显著,产量潜力大,是实现水稻超高产轻简化栽培的精良基础。
张洪程郭保卫陈厚存周兴涛张军朱聪聪陈京都李桂云吴中华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高辉杨雄
关键词:水稻摆栽抛栽生理生态超高产
抛秧立苗对水稻光合特性和物质生产的影响被引量:7
2012年
以超级稻品种南粳44作为试验材料,设置带土直立苗、带土倾斜苗、带土平躺苗、无土平躺苗、无土手栽苗等不同苗姿,研究抛秧立苗及其对水稻光合特性和物质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立苗速度表现为带土倾斜苗>带土平躺苗>无土平躺苗;2)无土平躺苗立苗期叶面积一直下降,其他苗姿秧苗均上升。无土平躺苗、无土手栽苗黄叶比率分别在抛后8d、6d达到最大后开始下降,而带土秧苗均在第2天达到最大后下降,其黄叶比率显著小于无土秧苗。3)立苗期除无土平躺苗栽后2~4d地上干物质量下降外,其他苗姿秧苗栽后都上升,总体增速表现为带土直立苗>带土倾斜苗>带土平躺苗>无土手栽苗>无土平躺苗,立苗期各苗姿秧苗干物质积累量、光合势、净同化率均呈现此趋势;4)水稻各生育时期茎蘖数、群体叶面积指数、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粒叶比、群体光合势、净同化率、阶段物质积累量和群体生长速率均表现为带土直立苗>带土倾斜苗、无土手栽苗>带土平躺苗>无土平躺苗,抽穗期和齐穗后20d剑叶的光合速率亦呈此趋势。带土秧苗活棵立苗比无土秧苗快,直立苗、倾斜苗比平躺苗快,且各生育期的群体生长均具优势。因此,带土秧苗抛栽并提高直立苗比率,能保持较好的光合特性和较高的物质生产能力,利于水稻生长和高产的形成。
郭保卫张洪程张春华陈厚存许轲周兴涛张军陈京都魏海燕戴其根霍中洋高辉朱聪聪邢琳黄幸福
关键词:水稻抛秧立苗光合特性干物质量
不同土壤质地条件下麦秸、铅对镉在水稻-土壤系统中迁移的影响
选用砂土和黏土两种不同质地的土壤,以早熟晚粳水稻品种南粳44为例,设置对照、镉单一污染、麦秸和镉、镉铅复合污染4种处理,采用等离子原子发射光谱光度计测定水稻和土壤中镉的含量,以期研究麦秸、铅对镉在水稻-土壤中迁移的影响。...
陈京都戴其根张洪程刘萌顾海燕仲晓春许轲霍中洋魏海燕
关键词:水稻土壤质地重金属迁移
文献传递
镉胁迫下不同耐性水稻光合特性、抗氧化酶和氮代谢酶研究(摘要)
陈京都何理许轲戴其根郭保卫张军张洪程霍中洋魏海燕
水稻对高温逆境的响应机制及防御措施研究进展
2024年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速度和极端高温天气发生频率正在不断上升,高温对水稻产量和品质构成了一定威胁。为进一步阐明水稻对高温的响应机理,本文从高温对水稻生产指标和生理特性的影响、水稻相关基因分子对高温的响应、应对热害的防御措施等方面归纳了水稻高温热害方向的研究进展,重点总结了高温对水稻生产的影响,深入分析了水稻响应高温的生理(光合特性/抗氧化系统)及基因分子机制,得出了水稻耐热特性是品种与环境互作形成的结论。水稻光合特性由气孔及非气孔限制因子共同影响,抗氧化进程通过增强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来实现;水稻通过激活关键基因表达,刺激体内热信号转导以提高植株的热适应性;通过完善“产前-产中-产后”综合管理监测体系、探寻创新栽培制度,多角度挖掘水稻高温防御机制。提出了今后可以将传统育种和现代育种相结合,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基因插入、重组和突变等手段,融合转录组、蛋白组和代谢组分析,进而从微观的角度深入解析水稻耐高温机理并挖掘更多耐热种质资源,其次可以加强育种学、植物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之间的学科交叉与合作,这将有利于耐热表型的精确鉴定与关键基因的精细定位,也能帮助育种家培育拥有新基因型的耐高温水稻。研究旨在为今后开展水稻耐热育种工作和提高水稻可持续性生产提供科学参考。
李渊唐洋吴云飞蒋敏陈京都
关键词:水稻高温逆境生理特性防御措施
镉胁迫下不同耐性水稻光合特性、抗氧化酶和氮代谢酶研究(摘要)
2013年
前期研究发现,水稻对镉胁迫的响应存在着显著的基因型差异,按其生长发育的响应差异程度可将水稻分为镉耐性和敏感性两种类型,秀水63和汕优63受镉胁迫影响较小为镉耐性品种,扬稻6号、两优培九受镉胁迫影响较大为镉敏感性品种。
陈京都何理许轲戴其根郭保卫张军张洪程霍中洋魏海燕
关键词:镉胁迫水稻光合特性氮代谢酶抗氧化酶基因型差异
抛栽稻高产形成及生态生理特征被引量:8
2012年
抛栽稻成本低,易操作,高产稳产潜力大,深入研究抛栽稻对我国水稻生产的轻简化栽培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抛栽稻高产形成及生态生理特征。稻麦两熟制下,以常规粳稻南粳44和杂交粳稻甬优8号为材料,以洗根手插为对照,从摆栽、点抛和撒抛3种抛栽方式下水稻产量形成的茎蘖动态、LAI、光合势、物质生产等方面的特性,并从株型特征、后期根系活力、光合特性、物质积累与转运等方面探讨抛栽稻高产形成的生态生理基础。结果表明,甬优8号摆栽、点抛、撒抛3种抛栽方式的2年平均产量分别较对照(洗根手插)高21.9%、18.3%和13.2%,南粳44分别较对照高18.3%、14.1%和9.87%,两品种产量均为摆栽>点抛>撒抛>洗根手插,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抛栽稻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但总颖花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产量提高的原因主要是总颖花量较高。抛栽稻较对照,高峰苗数多,成穗率高或与其相当,最终有效穗数足,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高,群体质量较对照更稳健。抛栽稻高产稳产的生态生理基础为:秧苗移栽大田后分蘖早,分蘖叶位多,分蘖性强,分蘖质量高、数量足;抽穗期株高适中,茎鞘粗壮,叶系配置好,通风透光强,物质积累量高,库源协调,产量潜力更高;后期根系发达,叶片衰老慢,光合生产能力强,群体茎鞘物质输出与运转协调,籽粒充实度高。就不同抛栽方式而言,精确摆栽和点抛生长优势显著高于撒抛,更易于实现高产稳产。
张军张洪程郭保卫葛梦婕周兴涛朱聪聪董啸波陈京都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高辉
关键词:抛栽稻
不同生育期类型水稻对镉积累的研究被引量:22
2013年
以江苏省有代表性的早熟中粳、中熟中粳、迟熟中粳、早熟晚粳和中熟晚粳5种生育期类型的56个粳稻品种为材料,在Cd污染农田中研究不同生育期类型粳稻品种Cd积累特性。结果表明,56个供试水稻品种籽粒Cd含量变化范围为0.014~0.054 mg.kg-1,水稻籽粒Cd含量在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籽粒Cd含量最高的品种是ELTO,扬粳687、泗阳1382、广陵香粳和武香粳9号水稻籽粒Cd含量较低。不同生育期类型水稻籽粒Cd含量以早熟中粳较高,中熟中粳较低,分别为0.024和0.020 mg.kg-1。不同生育期类型水稻籽粒Cd富集系数差异不显著,而不同生育期类型间转运系数存在差异。
陈京都何理林忠成戴其根张军郭保卫许露生张洪程
关键词:水稻转运系数
不同地力水平下超级稻高产高效适宜施氮量及其机理的研究被引量:6
2012年
在江苏淮北稻区,稻麦两熟制条件下,选取有代表性的超级稻品种徐稻3号(中熟中粳)为供试材料,系统研究了麦茬田高、中、低3种地力水平上不同施氮量对超级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地力水平上超级稻高产高效的机理。结果表明:1)同一施氮水平下,高地力土壤上水稻产量显著高于中地力,中地力显著高于低地力,两年3种地力水平上的最高产量对应的最适施氮量分别为259.9和261.7 kg/hm^2、290.1和290.8kg/hm^2、346.8和344.1 kg/hm^2;2)氮肥表观利用率与施氮量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两年的最高氮肥表观利用率对应的施氮量分别为高地力274.1和263.0 kg/hm^2、中地力295.4和291.3 kg/hm^2、低地力332.6和337.7 kg/hm^2,不同地力水平及施氮量条件下,氮素收获指数、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及氮素生理利用率差异显著,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不同地力水平之间表现为高地力〈中地力〈低地力的趋势;3)不同地力水平上通过调节施氮量可以获得较高总颖花量,产量构成因素能够协调发展,随着生育期进程的推进,不同地力水平上随施氮量增加,水稻群体氮素积累量呈上升趋势,氮素转移率与贡献率降低,而抽穗到成熟阶段的氮素吸收速率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以上各项指标均表现出高地力〉中地力〉低地力的水平。通过对不同地力条件下施氮量与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关系的研究,认为不同地力土壤实现氮肥高产高效目标,高地力土壤应适时控氮肥,以调整产量构成因素协同发展同时提高氮素利用率;中、低地力应加强培肥地力并增施氮肥,增大群体总颖花量及植株的氮素累积量;该地区高、中、低3种地力水平麦茬田上氮肥高产高效对应的合理施氮量分别为264.7(259.9~274.1)kg/hm^2、290.8(290.1~295.4)kg/hm^2、344.1(332.6~346.8)kg/hm^2。
张军董啸波葛梦婕张洪程郭保卫陈京都姚义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
关键词:超级稻地力水平施氮量氮素吸收氮素利用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