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俭
- 作品数:41 被引量:568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水利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长江流域中游地区的治水策略与可持续发展被引量:11
- 1999年
- 分析了近年来长江流域中游地区洪灾频繁发生且愈演愈烈的原因,指出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是灾害形成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在:上游地区的水土流失日益严重;长江中游的江湖关系严重失调.提出的长江中游治水策略将治水过程分为“重蓄”、“蓄泄并重,标本兼治”和“蓄泄兼顾,以泄为主”三个阶段,目前尚处于第一阶段.提出了现阶段相应的治水对策措施,并强调了治水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陈世俭吴显欣
- 关键词:长江中游可持续发展洪灾
- 海南岛土壤粘粒矿物特征与土壤系统分类被引量:11
- 2002年
- 研究了海南岛不同母质土壤的粘粒矿物特征:都含有较多的高岭石,其中玄武岩发育土壤粘粒中高岭石最多,但其结晶最差。片岩和紫色砂岩发育土壤含相当多的水云母,粘粒部分水云母含量高达40%~45%,石灰岩发育土壤水云母含量亦较高,达20%~37%,此类水云母属二八面体型的水化白云母。玄武岩和花岗岩发育的“湿润”土壤粘粒中针铁矿与赤铁矿的含量之比为(3~4):1,而花岗岩发育的“常湿”土壤粘粒中只有针铁矿,不见赤铁矿存在,证明土壤中氧化铁矿物的类型是土壤湿润状况的反应,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可以用来区分“湿润”和“常湿”土壤的一个指标。
- 杨德涌陈世俭马毅杰
- 关键词:土壤系统分类
- 湖北省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对地形因子的响应被引量:17
- 2018年
- 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基于MODIS-NDVI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了湖北省2000―2015年的植被覆盖度。运用一元线性回归趋势分析方法和有序聚类分析方法对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趋势及突变进行了研究,并结合DEM分析其对高程、坡度等地形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湖北省植被覆盖度整体较高并呈现西高东低、四周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地形、土地覆被类型等是影响湖北省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的重要原因。(2)2000―2015年湖北省植被覆盖度整体上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但以不显著变化为主。其中,基本不变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8.10%,显著增加、显著减少区分别只占1.52%和1.31%。鄂西山区是植被覆盖度的主要改善区,武汉城市圈则是主要退化区。(3)植被覆盖度分别在700 m高程带和14°坡度带发生显著突变。100 m及2 500~2 800 m高程带植被覆盖度在2009年发生显著突变;300~400 m及1 100~2 400 m高程带在2004年发生显著突变。2°~10°及46°~52°坡度带植被覆盖度在2004年发生显著突变。16 a间湖北省植被覆盖度变化可能是气候波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是该区植被覆盖度增加的主要因素。
- 陈亮陈世俭蔡晓斌蔡晓斌刘惠
- 关键词:植被覆盖度植被指数地形因子
- 洪湖的水资源与水位调控被引量:26
- 2002年
- 洪湖作为四湖流域内的主要调蓄型湖泊 ,是长江中游的主要分蓄洪区之一 ,具有调蓄、灌溉、养殖、航运、旅游、给水等多项功能 .由于近年来洪湖资源开发的强度不断加大 ,洪湖的水资源状况呈现恶化趋势 .本文依据洪湖多年的监测资料 ,分析了江湖水位关系 ,评价了洪湖的水资源现状 。
- 陈世俭王学雷卢山
- 关键词:水资源水资源持续利用水资源开发
- 四湖地区水资源及其调控被引量:5
- 1999年
- 四湖地区是湖北省有名的“水袋子”,治水是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该区降水丰沛,年均1115.3mm,产生径流深343.8mm;过境客水流量大,年均5088×1081m3;总体水资源丰富。由于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匀,客水流量不稳定,常造成来水集中而形成洪涝灾害,来水不足而形成干旱威胁,尤其是春旱。建国以来,为兴利去害,四湖地区经历了隔断江湖、疏理水系、建立引水与自排系统、以及修建电排站等以防洪、排涝和灌溉为主要目的大规模水系整治过程,有效地控制了流域水患。但同时促进了过度的围湖围垸垦殖,使调蓄能力锐减,外洪内涝不断,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越来越大。在进一步分析了四湖地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内外原因之后,提出了加固堤防,完善分蓄洪区建设;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调蓄;完善设施,合理调度的水资源调控对策措施。
- 陈世俭姚华夏蔡述明
- 关键词:水资源水资源调控
- 潜育化作用对水稻土磷素形态与供磷能力的影响被引量:11
- 2002年
- 本文对江汉平原四湖地区几个不同潜育度水稻土剖面的磷素状况及其有效性进行了研究 ,并用张守敬—Jakson无机磷分级法做无机磷分级。结果表明 ,土壤潜育化程度对土壤全磷没有明显的影响 ,对土壤磷素形态及其有效性有明显的影响。随着土壤潜育化程度加重 ,无机磷中的O—P含量有增加趋势 ,其占土壤无机磷的百分数增大 ;土壤有机磷也随之增加 ;但有效磷含量减少。
- 陈世俭马毅杰
- 关键词:水稻土磷素形态供磷能力无机磷分级
- 气象因子对近地面层臭氧浓度的影响被引量:44
- 2005年
- 利用近几年来近地面层臭氧浓度和常规气象要素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温度、降水、蒸发、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对近地面层臭氧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近地面层臭氧浓度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升高,臭氧浓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有同样趋势;而降水、湿度的影响刚好与气温相反;大风或有雾的天气条件也会成为近地面层臭氧浓度增高的因素,这可能与大风对引起近地面臭氧产生的前体物的搬运作用以及雾内湍流将高层臭氧向下的输送作用有关.
- 陈世俭童俊超Kazuhiko KOBAYASHI朱建国
- 关键词:臭氧浓度近地面层气象因子
-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研究被引量:6
- 2011年
- 目前,应用模型对非点源污染进行时空模拟是非点源污染研究的重要方向,而输出系数模型在我国中、大尺度流域的非点源污染负荷研究时表现出独特的优越性。文章通过洪湖地区为例,利用输出系数模型,结合GIS技术,模拟洪湖地区污染物负荷空间分布及估算污染物总负荷。结果表明:(1)非点源污染高负荷区占洪湖市大部分面积,主要是农业耕作区带来的面源污染;沿路以及沿湖一带林地、草地为非点源污染低负荷区,这部分面积占洪湖总面积较少。(2)1995-2000年5年中耕地对TN的贡献率下降0.19个百分点,对TP的贡献率下降0.15个百分点,城镇用地对TN的贡献率上升0.18个百分点,对TP的贡献率上升0.13个百分点,林地和草地的贡献率略有上升,这与耕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的不断扩张有关。(3)耕地对TN、TP贡献率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占主导地位,贡献率其次为城镇用地、未利用地、林地、草地。
- 王欢欢陈世俭
- 关键词:非点源污染输出系数模型土地利用
- 土壤铜形态及有机物质的影响被引量:85
- 1995年
- 概述了土壤铜的形态区分、影响铜形态分配的因素、有机物质对土壤铜形态与活性的影响.以及有机物质改良铜污染土壤的效果。指出了有机物质改良重金属污染土壤是可行的方法,但有关机理尚待深入研究。
- 陈世俭胡霭堂
- 关键词:土壤铜元素重有色金属
- 三峡工程对洪湖地区地下水动态和土壤潜育的影响被引量:6
- 2009年
- 土壤潜育化沼泽化对于长江水位变化的响应是通过地下水位变化间接实现的,因而直接研究三峡工程对土壤潜育化的影响比较困难。首先通过建立长江与地下水位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型,阐述了长江月均水位每上升或下降0.5m、1m、1.5m、2m所导致的地下水月均水位的变化。引用地下水位相对变幅,建立其与距离的线性关系,计算得长江对研究区域地下水有明显影响的距离为21km,影响最远可达27km。然后通过土柱模拟实验研究了洪湖地区地下水位与土壤潜育化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地下水位变化对各土层的潜育化指标均有显著影响。最后,结合遥感影像,描述了三峡水库蓄水后土壤潜沼化的演变及趋势,为该地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图3,表3,参12。
- 张红陈世俭张光岳向先富
- 关键词:三峡工程地下水